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非凡十四五·长沙篇①丨牢记嘱托勇争先 砥砺奋进绘新篇 长沙“十四五”交出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

发布时间:2025-11-27 15:08:02

11月27日,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长沙专场举行,长沙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博彰发布“十四五”期间长沙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副市长周志凯、彭涛,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喻志军分别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五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有效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交出了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崭新答卷。

经济实力再跃升

市场主体破200万,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沙始终把稳增长、提质量摆在突出位置,经济韧性与活力持续彰显。2021—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4%,规模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年均增速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市场主体突破200万,较2020年实现“翻倍式”增长。培育形成三千亿级园区2家,新增千亿级园区2家。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百强排名分别提升至第4、第5、第14位,主城六区全部进入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长沙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产业发展提能级

先进制造全国前五,核心芯片全类型国产自主设计

围绕培育产业链群,长沙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网联、先进计算、先进储能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崛起,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累计培育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长沙成为全球第2个拥有5家以上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的城市,也是目前全国唯一能够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国产自主设计的城市,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5位。产业结构加快转型,数字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超9000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7%。

创新引擎强动力

研发机构超3800家,跃居中国创新能力百强榜第9位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长沙五年来持续擦亮“国家创新型城市”名片。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自2023年8月启动以来,已新增研发机构1796家,总数达3823家,“一城一区三基地”集聚区加速成型,“1+2”国家实验室体系、省“四大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实体化运行,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五年来累计突破400多项产业关键技术,其中60余项达到全球领跑或自主可控水平,有效破解“卡脖子”难题。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5%,人才总量突破315万、人才生态指数位居全国前十。凭借强劲的创新实力,跃居中国创新能力百强榜第9位,稳居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

改革开放增活力

营商环境全国优,对非贸易额实现翻番

以改革破瓶颈,以开放拓空间,长沙五年来持续激活发展内生动力。852项重点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湘江新区改革先行先试成效显著,经济总量保持国家级新区前6位;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探索形成15项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长株潭纳入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连续四年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保持全国前列。

开放平台与通道建设同步发力,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中欧班列(长沙)开行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获批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中非经贸博览会、博鳌经安会、世界计算大会等国际盛会成功举办,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高质量建设,预计2025年对非贸易额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

城乡面貌焕新颜

功能品质提升,长株潭成为国家级都市圈

聚焦功能品质提升,长沙城市定位提升为“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黄花机场迈入“三跑道、三航站楼时代”,高铁迎来“双核驱动时代”,电网进入“特高压时代”,“六区一县”实现地铁覆盖、总里程达236公里,过江通道新增3条、总数达15条,连续4年蝉联“中国领军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湘村”建设成效明显,集体经济50万以上村占比从“十三五”末的33%提升至70%。

以“一座城”理念深入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轨道上的长株潭”加快打造,长沙奥体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南部融城重点项目启动建设,长株潭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都市圈。

生态环境更宜居

空气优良率超90%,新能源公交全覆盖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沙五年来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山水洲城生态优势更加凸显。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率从“十三五”末的84.4%提升至90.2%;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一江六河”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保持100%,浏阳河入选全国首批幸福河湖优秀案例;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森林覆盖率达55%、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三位;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实现100%全覆盖,成功获评全国绿色出行城市、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的生态画卷在星城大地徐徐展开。

文化魅力再提升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上榜“全球100目的地”

五年来,长沙始终把“两个融合”作为必须答好的政治答卷,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

“两区一廊”文化科技融合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4个基地获评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等14个重大创新平台投入运营,文化产业总产出突破2000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持续擦亮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潮宗街、太平街、都正街等历史街巷有机更新后重焕生机,上榜“全球100目的地”,稳居假日旅游“全国十大热门城市”,成为国家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民生福祉更暖心

超75%财力投民生,连续17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长沙坚持把75%以上的市级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全面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新增城镇就业78.27万人,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6.51万个,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三甲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区县(市)实现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由2020年的77.88岁提升至2024年的80.79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2020年的2.2平方米提升至2024年的3.42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1.67缩小至2024年的1.53,为全国省会城市最优。“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城市品牌深入人心,连续17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无数人向往的宜居宜业之城。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