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

发布时间:2011-03-17 16:37:29
 

桃 潭 西 岸

 

    县志《桃花潭记》称“层岩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洁,烟波无际”。峭岩上古藤缀拂,烟雾缭绕,朝阳夕晕,山光水色,尤显旖旎。驾一叶扁舟泛游其上,一篙新绿,微波涟漪,足见“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潭东岸,有东园古渡,系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有明朝建踏歌岸阁,西岸有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下游东岸有建于乾隆年间的文昌阁。阁重檐飞角,方圆八面,气宇轩昂,昔为文人兴会之所,游人登临极目之处。

 

    桃花潭,位于泾县以西40公里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因唐代诗人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而名扬天下。 潭面水光潋艳,碧波涵空。潭岸怪石耸立,古树青藤纷披,春季绿韬如毡,桃花似火如霞,飞阁危楼隐约其中,犹如蓬莱仙境,又疑武陵人家。桃花潭四周点缀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屹立千年的垒玉墩,深藏奥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青砖黑瓦的古民居......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您留恋,移步皆成景、四时景宜人。

      县志《桃花潭记》称“层岩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洁,烟波无际”。峭岩上古藤缀拂,烟雾缭绕,朝阳夕晕,山光水色,尤显旖旎。驾一叶扁舟泛游其上,一篙新绿,微波涟漪,足见“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潭东岸,有东园古渡,系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有明朝建踏歌岸阁,西岸有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下游东岸有建于乾隆年间的文昌阁。阁重檐飞角,方圆八面,气宇轩昂,昔为文人兴会之所,游人登临极目之处。  

    踏歌岸阁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岸东国古渡的渡口,即汪伦送李白处。阁因李白《赠汪伦》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之句而得名。

       踏歌岸阁为一古时渡口建筑。它的位置正好选择在出阁将上船过渡,入阁即进南阳古镇的正街,进出南阳镇都十分方便的位置。同时,出阁正好面对桃花潭,潭水清冷镜洁,黛蓄涟漪,奇石“象鼻子”伸进潭中,望去诚如大象吸水,潭岸即是仙墩,上筑有“怀仙阁”,在踏歌岸阁的门洞中望去宛若一框十分秀丽的山水画;入阁,级级踏步在顶端露出了前面转弯的街道,街道弯曲的卵石路面,望之引人登高,待拾级完稍前几步,笔直平坦。繁华的南阳镇映入眼帘,一敞一闭、一清秀一繁华、一天然一人工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在踏歌岸阁的一正一反两面,给人以丰富的感受。

       踏歌岸阁的平面布局既简单又奇特,底层为对直的通道,为便于路人休息候船,两侧砌有通长的卵石条凳。楼下向潭的立面为了框景,特意做成实墙,仅开一上部半圆下部平直的门洞,使路人的视线集中正对桃花潭。临街的一头为敞开到边的级级踏步,使较高而又拐弯的街道不显得闭塞。楼上靠河向潭的一面是窗台式栏杆,可以凭栏休息远眺;临街的一面为神龛挡住了视线。上楼的踏步设在两侧,与中间的通道之间用实墙截然分开,互不干扰。平面安排最奇特的地方是出阁的一面墙靠上游方向向里倾斜,有意将角削掉,让人们出阁的视线向河对岸垒玉仙墩的上游彩虹岗、钓隐台风景点无限舒展,使人们尽情饱览桃花潭风景中自然景观的精华。而出阁的一面实墙靠下游方向却向外伸出四五米,筑成城墙高台挡住人们偏离桃花潭景区和东园古渡的视线,这使本来从平面和立面上看都很对称的造型变得不对称,在自然弯曲、高低不一的桃花潭风景区这稍有不对称的平、立面形式,反倒跟周围环境十分融合,比那绝对对称的严谨布局更符合自然情趣!更显得山村的古朴和自由,与李白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也相投合。 

     安微泾县水东翟氏是皖南名族,泾县大姓之一。有族就有谱。为弄清水西老翟家与水东新翟家之别,为开发桃花潭东西两岸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的旅游资源,笔者曾去水东翟村老街上征集到《水东翟氏宗谱》一本(县文化局收藏)。明嘉靖《水东翟氏宗谱》序云:“泾之西南八十里有村,曰水东翟氏居焉,重峦邃谷,广陌澄潭,渺然如隔人世。汉以前无所闻,唐李白曾访汪伦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之句,水东之名遂闻于天下。”翟氏是隗姓狄人后裔,春秋时进入中原建翟国,后被晋国所灭,遂以国名为姓,称翟氏。西汉王莽纂政,丞相翟方进之子翟义,以东郡太守之职,聚兵十万讨莽。翟义事败被杀,王莽下令灭其三族。翟义的后裔幸存者翟,于西晋时避祸于泾县水西(青弋江上游桃花潭西岸)玉屏山下钓隐台建庐而居。子孙繁衍,形成巨族,称其翟村,后称“老翟家”。数百年后的明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一天雨夜,玉屏山麓突然山洪爆发,水势汹猛,冲掉翟村村落,全族覆没,惟独翟敬六幸免于难,避于水东(桃花潭东岸)异姓居住处。

       翟敬六并不姓翟而姓张,名叫张佑保,他是湖北省沔阳人。其父张定畿,堂叔张定边与陈友谅友善,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一同弃官举旗投奔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至正十一年(1357年),陈友谅平内乱,建汉国,定都九江,自称汉王。至正二十年(1360年),又杀掉徐寿辉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陈友谅依张氏起家,做了皇帝,故封功臣。封张定畿为汉军大将,张定边为汉军太尉。后在攻打吴都南京战斗中,大将张定畿为掩护陈友谅突围,不幸阵亡。陈友谅败回九江,念张定畿作战有功,抚其遗孤张佑保为养子,改姓陈,养于宫中。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激战于江西鄱阳湖,陈友谅因骄而失去战机,结果60万汉军败在朱元璋20万吴军之手,友谅中流矢死,太尉张定边中箭败逃,死里逃生,携张佑保逃到泾县水西翟村避祸,改名张宗道。为保全忠臣之后,将侄过继给翟村翟爱二家为继子,更姓为翟氏。因翟家辈至“忠、和、爱、敬”,张佑保为“敬”字辈,位于翟爱二的第六子,故取名敬六。张佑保是张定畿的儿子,又是陈友谅的养子,故人多疑为陈友谅的遗孤。为不乱宗谱,张宗道(定边)特撰公文以白其身世。

       翟敬六娶妻李催贞,生三男三女。长子丑关、次子李生、三子再生。丑关无传,李生娶王氏生三子,再生娶唐氏生六子。翟敬六为复兴翟府,百折不挠,繁衍三子九孙,至明嘉靖时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望族,人丁数千。至清咸丰时男丁已达三万余众。太平天国时,水东翟氏又遭兵乱,十亭之人,外逃九亭。外逃避祸者不计其数,迁徙全国各地。本省二十多个县及云南、台湾、甘肃、江苏、浙江、吉林、北京等地,甚至日本、美国都有水东翟氏的分宗,有的形成当地的望族。

     泾县翟氏有老翟家与新翟家之分。老翟家源于西晋,世居地水西钓隐台,始祖为翟。新翟家源于明初翟敬六,世居地水东,始祖为张佑保。故新翟家与与老翟家并不同祖,只是连宗。翟氏大宗祠内供奉的一世祖是翟敬六,祖宗牌位正面写的翟敬六,背面写的张佑保。翟氏还订有一条规矩,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祖,“先祭张公,后祭翟祖”,并在大祠内举行隆重的祭典活动,以示念念不忘一世祖翟敬六为开发水东,繁衍子孙,书礼传家,振兴氏族的功绩。

      怀仙阁:耸立于垒玉墩上,与踏歌岸阁隔潭相望的便是怀仙阁,为纪念诗仙李白而建。现在的怀仙阁为1987年重建。三层楼阁依山临水,飞檐叠出,气势挺拔,如今已成为桃花潭景区最富象征性的建筑之一。登临阁上饱览桃花潭秀色,缅怀诗仙遗踪,令人浮想联翩。 

      走出翟村老街,在桃花潭东岸有座古色古香二层阁楼,此为后人纪念李白、汪伦两人的深厚情谊所建造的“踏歌岸阁”。其底层为过道,两边是砖砌石墙,下面是麻石砌成的基础,有石阶下河。阁楼底层向老街一面是敞开式。临潭为半圆形门洞。上层为一小楼,向潭一面设有窗台栏杆,可供游人凭眺潭上风光。檐下高悬“踏歌古岸”四字横匾,原为里人翟容所书,后毁。1983年重修时,新匾为原安徽省政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张恺帆所书。小楼临街一面设木制屏风,刻《踏歌送行图》,再现了当年汪伦送李白的动人情景。据有关记载,此楼可能原建于明末清初,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民国年间和解放后又进行过维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第一祠——翟氏宗祠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北,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五楹三进,仿皇家祠堂兴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约3524平方米(含偏房,总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和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和寝楼。地基为花岗石铺成,建筑采用银杏木、红木、桶木等名贵木材,上下木石结构件均有精美的雕刻。祠中曾藏有历代帝王将相、地方官吏所赐名匾108块,宗祠左右有10多间偏房供议事、看管使用。大门上有“江南名族”横匾,享堂中悬“忠孝堂”三字红底金字木匾。过年祭祖时,祠内可摆108桌酒席,声势显赫。


      传说,1607年,翟氏家族出了一名叫翟国儒的文武状元,被明万历皇帝封为镇抚大将军,翟大将军奉命在云南平定叛乱,平叛结束凯旋而归时,被奸臣害死。为了表彰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万历皇帝特赐“忠孝堂”匾一块,此事轰动江南。后许多地方纷纷仿建翟氏宗祠,但没有一个祠堂的规模能与翟氏宗祠相比。

      翟氏宗祠在兴建过程中留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祠堂在建造过程中不知怎的大梁老架不起来,当时来了一位乞丐老头,向工匠们讨饭,大家不给还要赶他走,有一小工匠见老头可怜,偷偷给了一点吃的。老头见小工匠心地善良,将来必定有大出息,于是给了他一把斧头,并告诉小工匠,将来遇到难事东敲三下西敲三下,难事就会迎刃而解。大梁老架不起来,小工匠急了就想试一试,可他师傅说:“我架不起来你还能行?小工匠坚持要试,师傅只好由着他。小工匠把榫头对准一头按乞丐老头说的东敲了三下,这边对上了,然后把榫头对准另一头西敲了三下,那边同样也对了起来,就这样大梁终于架上了。你说那乞丐老头是谁?原来是鲁班再现。

      1997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罗哲文先生来泾县考察时,赞叹翟氏宗祠为“中华第一祠”,并欣然题写了匾额。翟氏宗祠曾多次被中央及省级电视台播放,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8年5月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位于泾县桃花潭镇(古称水东、南阳镇)境内,桃花潭东岸。整个水东的地形呈关公大刀形,沿河为刀口,而文昌阁就恰似大刀上的一朵红樱,闪亮夺目。 

      文昌阁为乾窿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水东翟氏共同筹资兴建,“计费若千金”,“巍巍砥柱,八面森然”。据说,接清朝旧制,一族出二十位举人之后方可建造文昌阁。而水东翟氏为皖南旺族,“十步之内,芳草萋萋”,清初翟氏共出二十三位举人,被乾隆恩准建造文昌阁。阁基高一丈,阁高三层共计七丈三尺五寸;广围十四丈四尺。阁平面呈八角形,三层八角均系风铃,最上层为铁铃,下面两层为铜铃,微风吹拂,铃声朗朗,十里可闻。三层屋面逐层加陡,八角翘向天空,翘角处瓦转九十度铺盖,造型典雅,别其特色,为皖南地区所罕有。 在水东翟氏看来,文昌阁的建造,“不仅所以壮观瞻挹秀气,且关系一族之文运”,也代表着当时翟氏的昌盛辉煌,因而尽管“计此非数千金不克成”,仍“尽力而劝输,不分公私,不争多寡”、“族之乐输者闻风接踵而至”。文昌阁建成后,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的赵青藜为之撰记,乡中名士翟士吉作《创建文昌阁叙》。文昌阁底层正面悬“盛世文明”横匾,二层屏风上方有“文光射斗”四字,三层有“共登云梯”竖匾,并塑有文昌菩萨。龛上有“直冲云霄”匾额。这些匾额都铭记着昔日翟氏宗族文化的辉煌与荣耀。 文昌阁占地十余亩,外围有院墙,内有花径、松岗、竹林、水池;阁后为广阔的田野,赵青藜诗称:“四百阡丘万顷田”。登阁远跳,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文昌阁建成已230余年,历经百年沧桑,风韵犹存。昔日文人春秋登阁,听风吟诗,赏景作画;而今天的游客到此,既可观清新秀丽的皖南田园风光,又可赏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如今,文昌阁业已成为桃花潭景区的一个著名景点,吸引着纷至沓来的中外游客。

   电话:0563-5024128

 


 

 


 

 

 自驾游  南京--桃花潭线路

 

宣城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