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陕、鲁、冀、甘、豫等五地区资料的比较试论黄帝的诞生和建都地
李学勤《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黄帝的区域比较清楚,传说他都于新郑,这个地点刚好在中央的中央,所以黄帝可以代表中原地区是很清楚的。”
戴逸《关于河洛文化的几个问题》:“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黄陵是黄帝的墓葬,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就是在河洛之东,河洛之西,那么中间是黄帝活动的地区,这是显然的。”
徐旭生《我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考》:“皇甫谧说少典配附宝生黄帝于寿丘,又说寿丘在鲁东门外,实在,鲁国本为‘少昊之墟’,是东夷集团的大本营,华夏集团的黄帝绝不能生在那里。”
张岂之《黄帝与陕北黄土高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渭水注》条云:黄帝生于天水。这是一条孤证,遍阅有关文献,没有其他材料证实郦道元的天水说。”
近年来,陕西、山东、河北、甘肃和河南等地,都宣传他们那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或建都地。因而,他们那里也就成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从广义上说,凡是远古先民们在其居住地,创造文明的地方,都应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从狭义上说,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诞生和建都之地,应是中华古代文明发祥的核心地区。本文试图根据各地现有的资料,从古代历史文献、黄帝活动遗迹、民间传说故事、考古资料、自然地理环境、天文资料、地方名物、姓氏起源以及历史上的认同感等十多个方面,对上述五个地区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企得出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
一、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是轩辕黄帝的墓葬地
首先看古代历史文献,其中包括明、清、民国和当代的《陕西通志》、《中部县志》、《黄陵县志》等,没有关于黄帝诞生或建都于陕北黄土高原的记载。陕西有学者①为“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提出三条根据:一是那时“各地”的气候较现在湿润;二是这里有“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尤其是桥山及其周围,仰韶文化极为丰富”;三是“少典族原居住在陕甘交界处”等。这三条根据中,前两条在华北地区普遍存在,不是陕西所独有,第三条说少典族曾在这里居住,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和事实根据。其二,陕北黄土高原很少有黄帝活动遗迹。文献记载,黄帝到过陕西华山。《史记・封禅书》说:“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到过陈仓。《陕西通志》(雍正本):“姚睦云:‘黄帝都陈仓,非宛丘’”(一说陈仓在河南淮阳县)。至于黄帝陵,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崩,葬桥山。”又在《封禅书》中说,黄帝没有死,升天了,这里葬的是黄帝的衣冠。关于这一点,清雍正十三年《陕西通志・陵墓》是这样记述的:“桥山在中部县东北二里。其山形如桥,沮水环之,即黄帝葬衣冠之所。”清雍正三年蒋廷锡《图书集成》:“中部县上古桥陵在城北山上。世传轩辕黄帝铸鼎成,乘龙升天,其臣取衣冠葬于此。”
民国年间《陕西新省志》也说:“陵曰桥陵,沮水环之,黄帝葬衣冠之所。”其三,关于轩辕黄帝的民间传说故事,90年代以前陕西出版的《轩辕黄帝传说故事》②和《黄帝传》③等,都说黄帝出生于“新郑的轩辕之丘”。可是,这几年出版的书都纷纷改为出生(起源)于陕北黄土高原或黄陵县沮水畔的“降龙峡”了。陕西编写的民间故事虽多,但很少与历史记述黄帝在当地的活动遗迹相关联。其四,从考古资料看,陕西确实有不少仰韶文化遗址。据新编《黄陵县志》,黄陵县有12处仰韶文化遗址,最大面积48万平方米,最小0.5万平方米,可惜只是一些零散的陶器等,没有什么大规模或高规格的建筑。其五,自然地理环境。正如陕西一位研究炎黄文化的学者所说:陕北黄土高原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如果在石器时代,陕北高原的自然环境象今天的丘陵沟壑,秃岭疲僻,风沙出没,则远古时期的人,实难生存。其实,可以想像五千多年前,陕北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不会比现在好多少,即是比现在“湿润”,也决不会产生像黄帝这样征服万国部落的强大部族。我们知道,一个强大部族的崛起必须以先进的生产力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试想,在一个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秃岭疲僻,风沙出没,人烟稀少的环境中能够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吗?这是决不可能的。近来有人以黄帝土德称王,说黄帝是因黄土而称黄帝。陕北是黄土地,因而黄帝族就起源于陕北,孰不知黄河流域的土壤都是黄色,河南黄河岸边的土色也不比陕西差。其六,古人常以天文划地域,即天上什么星座对应地上什么区域。以“十二次”分野,陕北为“首鹑”星所主。以“五纬”分野,《周礼・春官・大宗伯・疏》说:“五纬,即五星,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大(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星。”汉刘向《说苑物辨》也说西方为“太白(金星)”所主。以“五帝”(星宿)分野,《周礼・天官・大宰・疏》说:“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吓�,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纪。”《辞海》引纬书说,西方是“白帝名招拒”所主。以“五行”分野,《淮南子・天文训》说:“东方木也,其帝太�;南方火也,其帝炎帝;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准此而言,陕北当为“少昊帝”所主。以“三台”分野,《摘辅象》说:“以九州系于三台。”“上台”二星主西方,“中台”二星主中央,“下台”二星主东方。《唐大衍历》说:“得四海中丞泰阶之政者轩辕也。”又说:“三台分系九州,轩辕星对中台。”陕北为“上台”二星所主,与轩辕星无缘。其七,地方名物也是考证黄帝族起源地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古代历史文献中,仅有《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和《陕西通志》中:“黄帝都陈仓”(宝鸡)的“陈仓”的记述。其他见于史书记载的名物有黄帝陵、黄陵县(1944年由中部县改为黄陵县)、黄帝庙、黄帝手植柏,黄帝的脚印、仙台等。这些地方名物都与黄帝的出生和建立所谓“桥国”无关。其八,与黄帝族有直接关系的姓氏起源,是考证黄帝是否诞生于此地或在此建都的依据之一。与黄帝族直接有关的姓氏有少、有熊、熊、能、公孙、姬、轩辕、轩等,但是这些姓氏都不起源于陕北黄土高原。
《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f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有人据文推寻姬水所在,以为“周代姬姓族长期居住渭水流域,史载甚明。作为姬姓族之祖的黄帝,是否也住在同一地区呢?按族系渊源,应当如此。”进而说“有极大可能,姬水即渭水……”④这种推寻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以为要追寻姬水所在,只有采用顺藤寻根,追本求源的办法,纵观姬姓族史,才不至于因一时一地而障目。即从周代姬姓族向上追朔姬姓族的始祖。姬姓族的始祖所居地,最有可能是姬水所在地。据《史记・周本纪》,周代的开国君是姬发。宋《轩辕黄帝传》说他是黄帝的十九世孙。姬发的父亲是姬昌(即西伯文王),祖父是季历,曾祖父是古公��父。从古公��父至姬昌四代居住在陕西岐山东北的周源,即今岐山县北。这是周代姬姓国号起源地。那么能不能说自古公��父以后这支姬姓族居住在岐山下的渭水流域,这里就是姬姓族的起源地呢?显然不能。因为这支姬姓族并非本地所产,而是从异地迁来。因此,还必须向上追朔。古公��父以上,依次为公叔祖类、亚圉、高圉、公非、毁逾、差弗、皇仆、庆节八代,一直居住在豳地,即今陕西旬邑。旬邑不在渭水流域,而是在泾水之北。庆节往上朔,其父公刘、祖父鞠、曾祖不�共三代,居住在弘化县,即今甘肃庆阳县。不�的父亲是后稷。后稷,名弃,周人姬姓尊他为始祖。其实他并不是真正始祖。他居住在邰地,即今陕西的武功县一带,亦在渭水流域。再从后稷上朔,后稷的父亲是帝喾,帝喾初居于辛,即今河南商丘县南,后又建都于亳,即今河南偃师。《国语・晋语上》曰:“周人�E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显然周人姬姓又是以帝喾为自己始祖的,而帝喾所居地商丘和偃师县恰在河南嵩山的一东一西。再上朔,帝喾的父亲是�f极,祖父是玄嚣。《路史・疏仡记・黄帝》曰:“玄嚣姬姓,降居��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水一说在河北元氏县,一说即今河南沙河。玄嚣的父亲是轩辕黄帝,居或者说生于“轩辕之丘”,建都有熊。轩辕丘和有熊具在河南新郑。《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史记・索隐》说:“其姬姓青阳当为玄嚣,是帝喾祖本与黄帝同姬姓。”显然,黄帝才是周人姬姓族的真正始祖。而这个姬姓族始祖既然诞生、成长和建都于有熊,这个姬姓族的族源,自应在有熊,即今河南新郑,而陕西渭水流域的周人姬姓只不过是黄帝所传两支姬姓(一支为黄帝妃所生苍林,苍林降居北狄,即今蒙古一带)中玄嚣这一支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而已。因此,在陕北黄土高原寻找姬水,肯定是徒劳的。其九,历代人对陕北黄土高原的认同感,据陕西提供的资料,汉高祖、汉武帝等曾到陕北中部县桥山,元朝泰定皇帝曾下令保护黄帝陵,从明代朱元璋下昭“御制祝文”开始祭黄陵至今,所有祭文、碑刻、诗文、题字等,其中包括陕西新编印的《历代祭黄帝陵诗词选》130多首诗(其中汉、唐、南宋八首不是为黄帝陵而写),只说黄陵县有黄帝陵、黄帝庙、手植柏、黄帝脚印、沮水和仙台等,没有提到黄帝生于或建都于陕北黄土高原。这就是说,历代人只认同陕北黄土高原是黄帝的墓葬地。
二、黄帝生于山东寿丘之说缺乏根据
其一,不少历史文献说黄帝生于山东寿丘。最早提出黄帝生于山东寿丘的是皇甫谧。《水经注》卷一十七引皇甫谧云:“〔黄帝〕生寿丘,丘在鲁东门外。”历代文献表明,在皇甫谧提出“黄帝生寿丘”500多年之前,史书已经明确记述黄帝是哪里人。战国《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战国《世本》以及汉代《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记》都说黄帝“居轩辕之丘”。“有熊”和“轩辕之丘”的所在,历代史学家都认定是在河南省新郑县。自皇甫谧提出山东寿丘说之后,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宋刘恕《通鉴外记》、罗谧《路史》、《轩辕黄帝传》、《晋书》、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等,都随之附和。但是这种记述缺乏根据。《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f氏,生黄帝、炎帝。”汉代焦延寿《焦氏易林》说:“黄帝,有熊国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少典怎么可能娶了有�f氏女,从有熊国跑几百公里到海岱地区“太昊族”的居住地生下黄帝呢?正如上古史专家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所说的那样:“鲁国本为少�之墟,是东夷族的大本营,华夏集团的黄帝绝不能生那里。在周成王‘残奄’(鲁地奄地)以前姬姓的势力没有到达山东的痕迹。”其实,当皇甫谧提出山东寿丘说之后,当时的史学家王嘉在《拾遗记》中就针锋相对说:“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清代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引明代太常少卿郑环说:“黄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郑之轩辕丘,非生于兖州之寿丘也。”郭袁恒在《历代帝都考》也说:“黄帝生于寿丘(开封府新郑)”。其二,史书很少记载黄帝在山东曲阜一带的活动,只说黄帝统一万国之后,曾东达于海,到过泰山、东莱等地。其三,山东曲阜很少有黄帝的民间传说故事。其四,从考古文化看,山东鲁地则属大汶口文化,与黄帝时期的仰韶文化风貌不同。其五,从地理环境看,山东曲阜县在“第三级台地”地区,正处于黄河下游平原地带,在洪水浩荡的年代里,下游平原地区根本无法长期定居庞大的部落。其六,依天文而言,以“十二次”分野,山东曲阜一带则为寿星所主。以“五帝”分野,据《周礼・天宫・大宰》引唐贾公彦疏说,天有五帝,地有五土,山东属东方,为“苍帝灵威仰”所主。以“五纬”分野,《史记・天官书》说:“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据汉刘向《说苑物辨》所释山东当为“岁星”所主。以“五行”分野,《淮南子・天文训》说:“东方木也,其帝太�”,山东曲阜为“太�帝”所主。以“三台”分野,山东曲阜为“下台”二星所主。山东曲阜上对星座都与黄帝、轩辕等星座不相干。其七,地方名物方面,据古代历史文献和旧《曲阜县志》记载,山东曲阜除皇甫谧说“寿丘”外,还有“圣祖轩辕”降生的“延恩殿”和宋、金两次改废的“仙源县”等。其八,姓氏起源方面,与黄帝有直接关系的姓氏,都不起源于山东曲阜县。其九,在对黄帝的出生地认同感上,不少人依据皇甫谧、张守节等说,认同山东曲阜是黄帝出生地,但认同的诗文、碑刻、祭祖等很少。
三、河北涿鹿是黄帝战蚩尤的一个大战场
其一,没有古代历史文献记载黄帝出生于河北一带。但是,近年来少数学者撰文⑤,说黄帝族起源于河北涿鹿一带。其根据是部落或部落方国,一般都是依高山、大河或都城之名而为其名称。有熊部落是因地处熊耳山脉周围而得称“有熊”,而河北桑干河流域的阴山余支有熊耳山。这种说法,从古代历史文献中找不出任何根据。史书记载,黄帝除在河北涿鹿战蚩尤和统一万国之后又北到涿鹿县西北合符釜山外,没有关于黄帝族在这里的熊耳山建立有熊国和诞生在这里的所谓“轩辕丘”的记载。因河北有个“熊耳山”就引出一个“有熊国”之说,很不可靠,因为熊耳山很多,最有名的莫过于河南卢氏县的熊耳山,即《尚书・禹贡》所记:“道洛至熊耳。”在河南新郑一带不仅有熊耳山(清嘉庆《密县志》记述密县东南有熊耳山),还有熊耳河,都属古有熊之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编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台湾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张光远的《从考古展现黄帝时代的中国文明》、台湾三军大学出版的《中国历代战争史》等所绘图都将有熊国标在了河南新郑名下。这是就文献讲。其二,就黄帝活动遗迹看,据1994年涿鹿县新编《涿鹿县志・黄帝文化》记载,黄帝的遗迹有涿鹿、轩辕城、阪泉、黄帝泉、八卦村、土塔、定车台和桥山黄帝陵等,没有遗迹表明黄帝诞生在这里。这里的“轩辕城”不过是黄帝战蚩尤时的一个临时“城邑”,而不是黄帝即位定都之所。这个问题,在唐代李泰的《括地志》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许多史书记载黄帝没有在涿鹿定都,《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云:(黄帝)国于有熊即新郑……诛蚩尤于涿鹿。帝自涿鹿还,诸侯咸尊帝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色尚黄,故号曰黄帝。”《纲鉴易知录》说:“(黄帝)国于有熊(在今河南新郑)……诛蚩尤于涿鹿。轩辕自涿鹿诛蚩尤还,天下诸侯共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治天下。”新出版的《涿鹿县志》说,黄帝在涿鹿战蚩尤时,是以涿鹿为北都,以新郑为南都,在战胜蚩尤之后,成“为宗主领袖――中央帝时,他们以新郑为都。”其三,从民间传说故事来说,据新编《涿鹿县志》,这里仅有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如“黄帝练兵”、“黄帝避难上七旗”、“黄帝巧摆八卦阵”、“黄帝智战蚩尤”等。其四,从考古文化看,这里仰韶文化遗址很少,据持河北说的学者介绍,在熊耳山一带仅有“三关、三营、庄窠、蒋家梁等”遗址,而涿鹿县只有“下沙河遗址”,面积仅5万平方米,所说黄帝涿鹿城仅有新石器时代残陶等,没有说明是仰韶或是龙山文化。由此看来,五千年前,涿鹿地区很可能处于仰韶文化的边缘地带。其五,就自然地理环境来说,远古时的涿鹿一带处于张北高原和冀北山区,气候条件较差,虽有桑干河等,但与中原相比,仍是一个相当荒漠的地区。从这里考古发现很少有仰韶文化遗址以及这些遗址内涵贫乏和文化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其六,从天文方面讲,按“十二次”分野,河北涿鹿一带为“大梁”星所主;以“五帝”分野,则为“北方黑帝汁光纪”所主;以“五纬”分野,则为“辰星”(水星)所主;以“三台”分野,则为“上台”二星所主;以“五行”分野,“北方水也,其帝颛顼”,为黄帝之孙颛顼所主。其七,从姓氏来说,与黄帝有直接关系的姓氏都不起源于此。其八,从地方名物来说,很少有地名、风物与黄帝有直接关系。如前所述,仅有“黄帝城”(“轩辕城”)、黄帝泉、黄帝庙、八卦村、土塔和桥山的轩辕陵等。其九,从历史的认同感方面说,古代的诗文、碑刻等,仅只认定黄帝战蚩尤时曾“邑于涿鹿”,是黄帝战蚩尤的一个大战场,也是“黄帝崩,葬桥山”的黄帝陵之一。
四、黄帝生于甘肃天水说难以成立。
最早提出黄帝生于甘肃天水的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皇甫谧云生寿丘,丘在鲁东门北,未知孰是。”由此看来,郦道元也不知黄帝生于何处。黄帝是否生于甘肃天水,首要条件看那里是否有熊氏和少典氏居地,没有资料表明,这里是有熊氏和少典氏居地。二是从资料看,黄帝很少在这里活动。三是这里没有黄帝在这里诞生的民间传说故事。
五、河南新郑是轩辕黄帝诞生和建都立国地
晚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黄节在他的《黄史・种族书》中说:“吾种族之来,先于黄帝,黄帝生于中州,既欲穷祖国所自出……济东海,入江内,取缘图,济积石。”据此而言,黄帝族当起源于中州。
首先,看古代历史文献记载。历代史书都说轩辕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生于轩辕之丘”,“都于有熊”。那么“有熊”和“轩辕之丘”在何处?关于“有熊”之所在,汉焦延寿《焦氏易林》说:“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史记・周本纪・正义》:“《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帝王世纪》:“(黄帝)授国于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水经注》:“或言新郑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其后,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李泰的《括地志》、宋罗泌的《国名记》、刘恕的《通鉴外记》、《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和历代的《河南通志》、《开封府志》、《新郑县志》以及现代权威性的辞书《辞海》、《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汉语大词典》等,都记述河南新郑是古有熊国或有熊之墟。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在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上讲话》说:“新郑作为‘有熊氏之墟’和作为‘少典氏之国’,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经《史记》和《史记三家注》等书记载下来,应该说,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没有人提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来怀疑这一点。”关于轩辕黄帝的诞生地问题,战国的《世本》(公元前约300年)和西汉的《史记》(公元前约140年)、《大戴礼记》都说黄帝“居轩辕之丘”。与皇甫谧同代的王嘉在《拾遗记》中说:“轩辕黄帝出自有熊国。”宋《太平御览》、王钦若《册府元龟》等也说黄帝居有熊国的轩辕之丘。明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修地方志以及由皇帝亲自“御批”或“奉敕”之作,都记述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地方志类有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成化和嘉靖年间的《河南总志》、《河南通志》;“奉敕”和“御批”之作有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的《历代通鉴纂要》、刑部主事王世贞的《御批王风洲纲鉴会纂》和《新刊通鉴辑要》,袁了凡的《御批历代资治纲鉴》、王凤洲的《纲鉴合编》、顾锡畴的《纲鉴正史约》和陆应阳的《广舆记》等等。清代的就更多了,代表清中央和省、府、县的地方志有乾隆二十九年和嘉庆重修本《大清一统志》,顺治十七年、雍正九年、光绪二十八年的《河南通志》,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顺治十六年、康熙三十二年和乾隆四十一年的《新郑县志》等;奉皇帝昭书之作有乾隆三十三年大学士傅恒、刘统勋、尹继善,协办大学士尚书阿里衮、刘伦,户部尚书于敏中,刑部尚书舒赫德编纂,供乾隆皇帝御览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乾隆御批纲鉴》、著名史学家吴乘权的编年体通史《纲鉴易知录》、郭袁恒的《历代帝都考》、段长基的《历代统纪表》、陈钟珂的《历代纪年》、王在镐的《帝王甲子纪》、陈逢衡的《竹书纪年集证》、严富俊的《易知录摘要类编》、王俭心的《历代帝王纪年表》、万健安的《历代帝王年表》、蒋廷锡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以及蔡方炳的《广舆记增订》等等,一致记述黄帝生于河南新郑的“轩辕之丘”。民国年间有方宝观、方毅等23名学者编纂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徐相任的《中华列圣纪》、臧励和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方毅和傅运森等78位学者编纂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具有影响的有《辞源》、《辞海》、慕容翊的《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张习孔的《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杨剑宇的《中国历代皇帝录》、王万邦的《姓氏词典》、谢钧祥的《中原寻根》等。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一些史学家大都认定河南新郑是黄帝的诞生地,如中华文化研究所林尹、高明主编的《中文大辞典》,郑梁生、吴文星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杨汤铭的《最新世界人名大辞典》、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汪清澄《黄帝的贡献和影响》等。关于黄帝在河南新郑建都的记载,更完整、更系统。战国《竹书纪年》说:“黄帝轩辕氏,元年即帝位,居有熊。”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新郑县,古有熊之所都也。”唐李泰《括地志》:“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杜佑的《通典》:“新郑县……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郑国之地。”以下有宋郑樵的《通志》、罗谧的《路史》、欧阳�氲摹队叩毓慵恰贰⑺韭砉獾摹痘�古录》,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钦若的《册府元龟》,明清的《一统志》和《河南通志》、《河南总志》、《河南新志》以及其他历史著作,如陈逢衡的《竹书纪年集证》、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徐文靖的《竹书纪年统笺》等等⑥。从历史文献记载可以看出,认为新郑是古有熊国,黄帝诞生于有熊国的轩辕之丘,并在此建都,其资料是丰富的、系统的、完整的。其二,从黄帝族的活动遗迹看,在以新郑和周边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它的外围区,目前所见的史书记载黄帝活动遗迹有40多处:中心地区有有熊(《竹书纪年》)、轩辕之丘(《史记》、《大明一统志》)、轩辕故里(《林则徐日记》)、黄帝故都(《通典》)、黄帝饮马泉(《古今图书集成》)、黄帝避暑洞(《通志》)、黄帝城(《新郑县志》)、黄帝登具茨山(《庄子》、《汉书・地理志》)、大隗山(《太平御览》)、风后顶(《庄子》)、大鸿山(《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力牧台(《河南通志》)、黄帝游西太山(《玄女兵法》)、《韩非子・十过》)、黄帝拜黄盖童子处(《汉书・地理志》、《抱朴子》)、黄帝饮马泉(《名胜志》、《古今图书集成》)、黄帝口(《新郑县志》)、黄帝御花园(《河南通志》)、讲武山(《密县志》)、摩旗山(《密县志》)、卧龙台(《河南通志》)、轩辕门(《密县志》)、摩旗穴(《密县志》)、云岩宫(《河南通志》)、崆峒山(《河南总志》、《古今图书集成》)、太仙山(《河南总志》、《古今图书集成》)、黄帝三女冢(《徐霞客游记》)、轩辕宫(《河南通志》)、首山(《史记》)、�a山(即密岵山,《山海经》、《穆天子传》)、嵩山(《水经注》)、少室山(《史记・封禅书》)、轩辕山(《隋书地理志》、《通典》)、河洛(《河图挺佐辅》、《竹书纪年》、《尚书・中侯》)、河洛坛(《水经注》)、仓帝城(《禅通记》);新郑外围遗迹有荆山(《史记》、《通鉴》)、铸鼎原(《史记》、《一统志》)、灵宝黄帝陵(《通鉴外记》、《历代陵寝备考》)、王屋山(《通典》)等⑦。这些遗迹充分表明,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区在中原。其三,新郑一带有许多有关黄帝的民间故事,如《黄帝出世》、《三帝下凡》、《修黄城》、《黄帝城》、《双龙寨》、《黄帝选妻》、《嫘祖养蚕》、《酋长比武》、《风后顶》、《访贤》、《四十五里军马营》、《观兽台》、《玄女庙》、《黄帝治国》、《仓颉造字》、《黄帝避暑宫》、《黄帝寻见大隗神》、《黄帝访道》等等。
新郑的这些民间故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绝大多数都与黄帝及其臣子活动的遗迹有关。另一个特点是,这些故事已构成一个黄帝传说集群,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在其他地方则是少有的。其四,关于黄帝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据考古学家许顺湛在《文明的曙光》一书表述,在河南仅见于著录但尚且不完全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有260多处。在讨论河南新郑及其周边地区的仰韶文化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一下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因为它是仰韶文化的源头,或者说是前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是因其首掘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而得名。新郑及周边地区有许多裴李岗文化遗址,从发掘情况看,在八九千年前这里的居民已进入了以原始农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在新郑南的贾湖遗址中,已经发现龟甲、兽骨和石器上契刻的符号――原始文字和出土16支七孔骨笛等。这比同时期稍晚陕北的老官台文化,河北的磁山文化和山东的侯李文化要先进得多。河南的仰韶文化,特别是新郑北的大河村文化遗址不仅出现了排房,分间房子等,它出土的彩陶比其它地区花样多,繁缛精美,而且还有太阳、月亮、日珥、星座和六角星等。在大河村的附近,已经出现黄帝时期的故城。其城址残留西墙60多米,北墙残留230多米,城墙高3米,宽5~6米,折角地方宽8米,用方块板筑法修建而成。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仰韶故城遗址。在河南濮阳,还出土有蚌壳摆塑龙形和虎形图案。黄帝统一万国之后,以“龙”为图腾在这里得到印证。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新郑的唐户遗址,面积达54万平方米,已出现高层次的房屋建筑,有低级的水泥地面,出土包含有裴李岗、仰韶、龙山、殷商、西周和东周六个时期长达六千年之久的文化层,而且内函极为丰富,实为罕见。其五,从地理环境方面讲,河南正处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黄河以北有东北――西南的太行山,黄河以南有秦岭东延部分的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就新郑及其周边地区而言,正处于河南中部、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北靠黄河,南滨颍淮,西依嵩岳,东临黄淮大平原,地貌类型齐全,繁杂多变,河流纵横,资源丰富,气温适中,粮丰林茂,是孕育和催生像黄帝族这样强大部落的理想之所。其六,在天文方面,按“十二次”分野,唐《大衍历》:“鹑火,大火,豕韦为中州,其神主于嵩丘,填星位焉。”新郑为鹑火星所主;以“五帝”分野,《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唐贾公彦《疏》:‘中央黄帝含枢纽。’”《辞海》引《晋书・天文志》:“黄帝坐在太微中,含枢纽之神也。”《礼记・月令》:“〔季夏之日〕中央土,其日戊已,其帝黄帝,其神后土。”,由此观之,黄帝星座是中央之神,是主天下之中――中州的。以“五纬”分野,《周礼・春官・大宗伯》:“《疏》:五纬,即五星……中央镇星。”《淮南子》:“中央土也,其神为镇星。”《甘石星经》曰:“镇星主嵩高山。”《荆州占》:“镇星出东方三百三十日,而夕伏西方,三十日而复晨见东方,其行岁填一星,故名填星。”清乾隆年间《新郑县志》:“土曰填星,位于嵩丘,为中州之域。县在中州嵩山东一百六十里,考五星之分野属填星。”《月令》曰:“季夏盛德在土,其帝黄帝”。高诱曰:“黄帝以土德王天下,死托祀于中央之地。”由此看,黄帝为土星,又谓镇星,又谓填星,亦曰地候,是中央之神,是主中州的。而新郑正位于中州之中。以“五行”分野,《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五行”中,土为本,居中心地位,神祗为黄帝。新郑为“天下”之中,自然亦为黄帝所主。以“三台”分野,唐《大衍历》曰:“三台分系九州,轩辕星对中台,二星下为有熊墟,县正有熊氏故都。”又云:“得四海中丞泰阶之政者,轩辕也。故为有熊氏之墟。”后晋刘�d《唐书・天文志》:“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南阳汉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可见轩辕星也是主中州的,下正对有熊之墟新郑。因此,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星野考》有40多次关于其他行星“犯”、“历”、“入”、“至”、“见”轩辕星以及由此引起的所谓天象变化或灾异的记载。
其七,地方名物方面,新郑一带的地名山川独具特色,有许多地名和风物都与黄帝和他的臣子相关。仅见于史书记载的有26处,有以黄帝活动遗迹为名的,如有熊之墟、轩辕丘、轩辕故里、黄帝口、黄帝饮马泉、黄帝御花园、黄帝避暑洞、轩辕宫、轩辕庙、讲武山、摩旗山、摩旗穴、卧龙台、轩辕门、黄帝宫、大仙山、黄帝城、仓帝城、黄帝三女冢、黄帝陵、铸鼎原等;有以黄帝及其臣子之名得名的(一说为黄帝及臣子因地名而得名),如轩辕山(轩辕)、大隗山(大隗)、风后顶(风后)、太山(太山稽)、大鸿山(大鸿)、力牧台(力牧)、常先口(常先)……。其他如少典坟、少典祠、常先口、力牧峰、黄帝女儿梳妆台、风后城、观兽台等等。其八,河南新郑与黄帝直接有关系的姓氏有公孙、少、有熊、熊、能、姬、轩辕、轩等。公孙姓,据《元和姓纂》和《路史》载,黄帝初为公孙,从其父少典为姓。少典为有熊国君,姓公孙。少姓,出自少典,据《姓解》卷一:“少,古帝少典之后。《礼》:‘有少连,汉有方士少翁。’”有熊姓,据《姓源韵谱》载,有熊在今河南新郑,为黄帝之都,黄帝号有熊氏。熊姓,据《说古道今话姓名》:“相传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县),又称有熊氏,后代称为熊氏。”能姓,据《说古道今话姓名》:“《百家姓》中有姓‘能’的,‘能’的初文就是‘熊’字。”今新郑有熊姓、能姓。姬姓,据孙作云《周先祖以熊为图腾考》:“黄帝族以熊为自己的图腾。史书载黄帝姓姬也当与熊有关……姬即大迹之义。近人考证,‘大迹’就是熊的足迹。”新郑古为有熊国,以熊为图腾,据此姬姓当源于新郑。又据,古传新郑之��水即为姬水,黄帝以姬水改姓姬,姬姓当源于新郑之姬水。轩辕姓,据《元和姓纂》载,史称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县),故曰轩辕氏。”轩姓,据《黄帝本行记》,轩姓源于轩辕氏,为黄帝轩辕氏之后。其九,历代对黄帝故里的认同,除上述大量历史文献记载黄帝诞生于轩辕之丘和建都有熊外,还有历代政府、仕宦名人和文人墨客等,或建墓祠、或朝拜、或咏记、或碑刻等,认定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最早是在新郑东能庄(熊庄)建熊冢(少典墓),其后为西汉在新郑县城北关建“轩辕故里祠”,于具茨山建“轩辕庙”,于��水河(古传为姬水)岸建“少典祠”。唐代前建“云岩宫”(黄帝宫),明嘉靖五年修“黄帝三女冢”,重建“轩辕宫”……。诗文方面,有写新郑为有熊国的,如清刘耀《大隗晴岚》:“有熊肇域此山隈,间气嶙峋接上台。曙色不随尘世去,晴岚日日带云裁。”有写黄帝诞生地轩辕丘的,如明柴�睢洞筅笄玑啊罚骸耙荒ㄇ嗌饺牖�屏,轩丘层岫插长空。满倾玉�懈杞鹇疲�剩有烟云净晓风。”有写黄帝都城的,如清马平泉《登新郑凤凰台》:“见说凤凰曾此游,而今凤去迹还留。松盘岭际千重老,山走云端数点浮。郑相祠荒生碧草,轩黄城断牧黄牛……”有写黄帝在此建宫殿的,如明李攀龙《咏天仙宫白松三首》其一首:“轩辕宫里试新妆,缥缈连枝入帝乡。玉骨不缘能化石,冰肌那得更生香……”文章方面,有王士正《蜀道驿程记》:“初六日,晨发禹州,暮抵新郑……县,故轩辕有熊氏国,郑灭郐,徙居此,曰新郑。”清《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二月二日,戊辰,晴……又二十里新郑县,有轩辕故里及欧阳文忠公墓碑……”新郑有10多种碑刻记述新郑是有熊国、轩辕丘、黄帝故都及其在新郑的活动等,这也是全国所独有的。金人刘文饶《修德观问道碑记》:“郑,古有熊之国,黄帝所都。”明正德丁丑年(1517)重修太清观志:“河南路新郑古有熊氏之国也……”清康熙五十四年县令许朝柱于县城北关立“轩辕故里”碑,清梁道奂《古槐行》:“轩辕城在茨山麓,故国从来多乔木。”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轩辕故里大殿碑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道光二年《重修新郑县文庙碑记》:“新郑为轩辕黄帝故都,文明肇启有自来矣。”清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杨佩璋为其姻弟周莼浦写的墓志《清封奉直大夫五品衔候选训导周君莼浦及德配和宜人墓志铭》记述:“君讳时照,字春圃,号莼浦,轩辕故里人也……宜人素性好善,于修庙一事,尤极注意。
以故轩辕故里、茨山书院……无不慷慨捐资助款……居轩辕之故里兮,实无忝于帝乡……”题词方面,李学勤题“中华文明,轩辕故都”,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题“中华人文始祖圣地”,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黄景略题“黄帝故里,文明起源”,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为河南新郑题词“轩辕故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周谷城题写:“轩辕黄帝故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题碑“有熊氏之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屈武题“轩辕丘”等等。近年来,有大批海内外炎黄子孙,前往河南新郑寻根拜祖。
六、结语
我们说,对于事物的认识,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是最简单最科学的方法。同类事物的优与劣,正确与错误,只要通过对比分析,就很容易鉴别出来。上述五个地区资料的类比,是纵向的。现在,我们不妨就黄帝的出生地和建都问题来个横向比较。①关于黄帝的出生地问题,从古代历史文献看,陕北黄土高原和河北涿鹿都没有记载黄帝出生在那里。甘肃天水说要晚得多,而且是孤资料,多数史家不认可。山东曲阜和河南新郑,都有大量的古代历史文献记载。而这两地相比,则河南新郑的资料更丰富、更系统、更完整。从战国的《竹书纪年》、《世本》至今2000多年,史书一直记述黄帝“居有熊”、“居轩辕之丘”和“诞生于轩辕之丘”。而山东寿丘说,只是到晋代皇甫谧才首次提出。这大约是在公元270多年,要比河南新郑的有熊和轩辕丘说晚500多年。对于皇甫谧的寿丘说,许多史学家持否定态度。②关于建都地问题,河北涿鹿有黄帝战蚩尤时的临时“北都”。河南新郑,无论是国史,地方志、野史或其他私人著述,都记述黄帝“都于有熊”。③关于黄帝及其臣子的活动遗迹比较,在陕西文献只记述黄帝到过甘肃的崆峒山和陕西西部的陈仓(一说陈仓在河南淮阳)。河北涿鹿黄帝活动遗迹,如前所述,有涿鹿城、涿鹿、阪泉、土塔、定车台、黄泉等。山东曲阜的黄帝活动遗迹史书几乎没有什么记载。而河南新郑及其周边地区就不同了,仅见于史书记载的就有40多处。④关于民间故事传说,陕西整理了不少民间故事传说,但大多都缺乏历史依据。河北涿鹿的民间传说很少。山东曲阜则更少。而河南新郑则极为丰富,而且从黄帝的出生、建都和活动等,是系统的完整的,绝大多数都是有历史依据的。⑤关于考古资料的比较,我们不妨看看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清楚的看到,仰韶文化的密集区在河南的郑州(新郑)至陕西的西安之间的黄河流域,在河南地区,如前所述仅见于著录的就有260多处,而且就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水平的先进而言,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标志性的进步是在河南“城市”和龙虎图案的出现。而陕北黄土高原和河北涿鹿的仰韶文化,则处于仰韶文化的边缘地区,很可能是中原仰韶文化的辐射,或者是中原仰韶文化的子文化。山东曲阜没有仰韶文化。⑥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历史告诉我们,原始社会早期,先民们主要依靠采集、渔猎生活。而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发掘之后,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在八九千年前,在河南新郑一带已率先进入了以原始农业为基础的农耕时代,而渔猎、采集只是生产的辅助活动。这个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先民来说,就是看能否提供安居之地和丰富的农业资料,包括土地、土壤、水利和气候等。农业资源丰富,就能为部族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部族就兴旺发达,反之亦然。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地形图》,陕北黄土高原和河北涿鹿,虽也属于“二级台梯”,但它仍处于高原山地地区,高山纵横、土地贫瘠,风沙四起,气候条件较差,虽可避免洪水袭击,但是缺乏发展农耕的自然条件。山东曲阜,属于“三级台梯”,是大平原,处于黄河下流两岸,洪水浩荡,连长期安居都不可能,更不要说发展农业生产力。然则河南新郑一带就不同了,正处于“二级台梯”的第三阶台级,也就是高原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背靠伏牛山,左有黄河,右有颍淮,中间河流纵横,农业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先民们安居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理想之所。⑦关于天文方面的比较,以“十二次”、“五帝”、“五纬”、“五行”、“三台”等星座所主区位相比,只有“黄帝”和“轩辕”、“土星”等主中州。中州为“天下之中”,新郑位于中州之中,难怪古人很早就在新郑立有“天心石”。⑧关于地方名物的比较,见于史书记载的,陕北仅有黄帝陵、黄陵县、黄帝庙、黄帝手植柏,没有黄帝诞生的名物。山东曲阜仅有寿丘。而河南新郑则很多。⑨以姓氏而言,陕北黄土高原、河北涿鹿、山东曲阜都没有与黄帝有直接关系的姓氏起源的记载。而与黄帝有直接关系的姓氏,几乎全部出自河南新郑。⑩就历史的认同来说,陕北黄土高原人们只认同那里有个黄帝陵;河北涿鹿则认同黄帝战蚩尤时那里是一个大战场,黄帝曾临时在那里建都;山东曲阜,虽有认同,然可信度很小,只有对河南新郑的黄帝诞生于“轩辕之丘”和“都于有熊”的认同是系统的、一贯的。
郑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