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天地之中

天地之中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发布时间:2011-12-12 09:14:41

  2010年7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7时35分。巴西首都巴西利亚。联合国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会场。 与会世界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员举手表决,一致通过登封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接着境头转到登封,早已在各大广场的翘首等待结果的民众,听到胜利的消息后,顿时间,欢声笑语、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紧接着画面快速导出被列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观星台、中岳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嵩岳寺塔、会善寺、少林寺、初祖庵、塔林等8处11项建筑。

  登封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境内的嵩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有36亿年的历史。这里是华夏祖先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是华夏文明根的所在,而在古代则被称为是地位崇高的――“天地之中”。

  天有心,

  地有胆,

  天心地胆在告县。

  这是登封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虽然没有人能说得清它从何时开始传唱,但问及民谣所说的内容,可能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位于登封东南12公里处的观星台,那里就是天地的中心。

  三千年前的西周初年,周公据地表测日影,求得地中。

  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通过测量太阳影子的方法,寻找大地的中心,应该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古代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地球是圆的之前,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就一直认为,地球直观上看是一个平面,进而认为平面为方形,而方形必然有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则对应着圆形天的中心。

  在远古时,由于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认识自然还是有限的,对天地宇宙的认识,往往以自我为参照物,把天地及许多自然现象比拟为人类活动,认为天地的构造与人的构造是一样的,有五脏六腑,所以那首民谣中说,天有心,地有胆。从天地关系上来说,古人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并且是平行的,不相交汇,这是古人的“平天说”。对天地的形状,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在方形的大地中,有一个中心,与天心相对应,这个中心就在登封嵩山地区。“天圆地方”和“天地之中”实际是古代人的一个朴素的宇宙观。

  古人为何以登封的嵩山地区为“天地之中”呢?

  登封嵩山地区被称为“天地之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嵩山是远古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在登封的考古发现,证明这里有大量史前文明的遗存。目前,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6处,旧石器点42处,动物化石25处。当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后,登封境内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更是如星罗棋布,其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居全国之冠。

  以上这些都证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登封的嵩山地区就是最早有人类活动的核心地。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祖先就把自己生活的土地认为是天地的中心。这就是嵩山地区“天地之中”的启蒙。

  登封的嵩山地区登封是天地之中,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政治中心。

  嵩山地区是人文始祖黄帝活动的中心,这为嵩山成为政治中心及“天地之中”奠定了基础。《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山为中岳。”这句话是说,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都是建立在嵩山脚下的黄河与洛河之间,故嵩山被称为中岳。而大禹的建都于此,为嵩山地区被称为“天地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嵩山是夏人眼中的祖山。据《尔雅》载,嵩山的太室山和少室山即为大禹所命名。太室山下的启母石不仅传说是诞生启的地方,同时也是夏人崇拜的图腾。《史记•夏本纪》:“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候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夏后。”《汉书•地理志》注:“禹都阳城。”古本《竹书纪年》:“禹居阳城。”考古也证明古阳城(今告成)的王城岗就是夏代大禹的都城。而位于嵩山下的二里头则是夏朝最后一位帝王夏桀的都城。

  中国第二个王朝商朝的都城也是环嵩山而分布的,位于嵩山东麓的郑州商城、位于嵩山西麓的偃师的商城是商汤的都城,而嵩山西麓的�J都则是商代中期的都城,商代建都于嵩山地区巩固了嵩山地区作为“天地之中”的地位。

  周朝同样建都于嵩山地区。嵩山西麓的洛阳不仅是西周都城之一,也是东周的都城。周人则认为其他是夏族的后人,因而嵩山也是周人的祖山。据《逸周书•夏邑》有“其维以天室”之句,就是说周人统治天下要依据祖山“天室”,即“太室山”。又西周初年铸造的“天王簋”铭文有“王祀于天室”之句。这里记载的是周武王灭商后率众登山太室山顶举行。封天祭地大奠,乃周朝的开国大典。此足见周人对嵩山的尊崇。周人以嵩山为其政治的核心,使嵩山地区“天地之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立,同时也把“天地之中”的地位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

  嵩山地区一次次地作为中国早期的政治中心,使人们对天地之中的认识,已渐渐赋予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天地之中”的观念正一步步从一个自然界的地理位置,向“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这些社会“中心”的观念迈进。从而使其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皇权中心”和正统之尊之地。

  登封作为“天地之中”,开始是我们的祖先对天地宇宙自然属性的一种认识,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崇拜。但随着黄帝、大禹、商汤、周武王等这些帝王们把国都建于此,“天地之中”的内涵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天地之中,不再仅仅是个地理位置,它成为了中国古代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在 “天地之中”建都就意味着帝王是正统,是全地球的核心和主宰,四方偏远之地就只能是从属于我,服从于我。这一点后来被儒家思想所吸收,成为了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根。思想家荀子曾在《大略篇》中说:“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这句话就是说,当皇帝,就必须住在天地之中,才能统治天下。天地之中概念被最终政治化、伦理化,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洪洪大流。

  嵩山是天地之中,是远古代人们认识自然而得出的论断,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经历了由探索到正统皇权推崇的过程,最后升华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的重要基因,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当这个天地之中观念全面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洪洪大流之后,使它的赢得了崇高的历史地位。

  嵩山作为天地之中,被视成为华夏子孙心中的圣地,古代统治者更把它看作正统之地、皇权中心,因而成为中国帝王的逐鹿之地。历史上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楚庄王曾问鼎中原,算是开了先河,随后,中原地区就成为了战争的焦土。在“天地之中”发生的这一场场看似攻城略地的战争,事实上上演的是一部部历史的大戏,由于这里早已不是自然界中用周公的尺子能量出来的“天地之中”,而是否能占据“天地之中”已成为谁是王是寇、谁是正统和非正统的标志。

  “天地之中”是中国名字的发源地。中国在英文中为“CHINA”,译为汉语则为“瓷器”,这是由于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使外国人的历史错觉造成的。而真正的中国名字的意思,就是 “中央之国”、“天地之中”的国家之意。1965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贾村塬,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这是一名何姓贵族所作的祭器,在这个尊的内底铸有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出现“中国”两字的文物,也是目前现存最早的“天地之中”的实物例证。

  嵩山位于天地之中,这在我们祖先的心中,更有着一种特别的神奇与崇高。他们把居于“天地之中”嵩山当作自己的祖山,圣地灵境,天地相通之地,大地距离上天最近的地方、神仙居住的地方。

  《周礼》中说:“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就是说“天地之中”是天地相合之地、四时交汇之地、风雨相会之地、阴阳相和之地,是圣山灵境。而阴阳相和之地意义更为深远。古代以为万物乃阴阳相和而生,因而 “天地之中”作为阴阳相和之地,也就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之地。

  对“天地之中”的崇拜,伴随而生就是圣山的崇拜。《山海经•中山经》说:“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具,婴以吉玉。”这句话是说,嵩山是万山之祖,祭祀它必须用天子最高的太牢之礼。这成为了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封禅嵩山的依据。

  从古至今,有史可查,从人文初祖黄帝,到英威武的周武王,再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再到锐意改革的北魏孝文帝,再到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再到创造“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先后共有72位帝王亲自或遣使到“天地之中”的嵩山祭祀封禅。他们之所以要到天地之中封禅,主要是为了向世人宣布,他们统治的权力和正义性来自于上天的赐予,他们正统至尊的地位不可动摇。这种“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思想,成就了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大一统”社会结构。

  “         天地之中”观念在不断的实践发展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中”文化。“中”成为正统、正宗、之尊地位的象征,并由此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和血脉。

  “中”由一个汉字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与天地之中观念密不可分。一是中成为了正统,正宗、之尊的象征,它无形中给一切事物确定了一种秩序和次序,只要一个东西居中了,其他的就只能围着它,位于附属的位置。比如我们排坐次,居中即为首就体现了这一点。中有中庸、适中意思,这个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也非常深刻。孔子说“有过之而不及”、“欲速则不大达”都是讲的这个,后来发展为儒家的中庸之学,并成为了中国人处理一切事情的原则。中还有中心、集中的意思,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非常重要,中国文化之所以几千年血脉不断,就是中国文化有个一切向“中”的向心力,这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源泉。

  “          天地之中”的观念是嵩山地区一切事物的灵魂与精神。各类反映“天地之中”文物古迹见证了嵩山地区作为天地之中的文化形态。天中阁、岳立天中、千古中传、天中福地等等都是嵩山地区作为天地之中的见证。

  “天地之中”反映中华民族对宇宙真相认识和发展的一个过程。在嵩山,天文科学的发展从上古的夏历,到周公测日影定地中,到僧一行测量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再到郭守敬建立观星台,一直绵延不断。

  “天地之中”观念被统治阶级认同,并带来皇权中心、正统意识的意义扩展与推崇,这给嵩山的自然属性上,赠添了政治的、文化的、伦理的社会属性,使其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祖山和圣山。在“天地之中”的文化背景下,嵩山的历史建筑群浓缩了中华建筑之精华。登封历史建筑群中的中岳庙、汉三阙是天地之中礼制文化的代表;观星台则是“天地之中”天文文化的代表;嵩岳寺塔、少林寺、塔林、初祖庵、会善寺则是“天地之中”宗教建筑的代表;嵩阳书院则是“天地之中”教育建筑的代表。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使“天地之中”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天地之中”的共8处11项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二、万山之祖

  嵩山,位于河南省中北部,西怀洛阳,东连开封,南抱许昌,黄河经其北麓流过,省会郑州临其东北而坐。东西绵亘百余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总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嵩山为五岳之宗,主体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两部分,皆在登封市境内。

  嵩山的名字是黄帝命名的,世人共尊“万山之祖”。

  尧舜时称嵩山为“外方”、“中岳嵩高”,夏商周时称“崇山”、“泰室”、“黄室”,秦汉隋唐又称“神岳”、“嵩高山”,宋代至今则一直尊为”中岳嵩山”。嵩山和隔颍水相望的箕山山脉,共同组成嵩箕山系。

  在中国,为什么人们共同尊称它为“万山之祖”呢?

  由太室登峻极峰的步道旁,巨大的山崖上,书写着“嵩阳运动“四个大字。边上立有石碑,记载着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张伯声先生创名“嵩阳运动“的事迹。

  出生在嵩山北麓的张伯声教授,1950年春夏之交,应河南省人民政府邀请,参加豫西地质矿产考察团到登封调研。在嵩山嵩阳寺塔旁的小河沟中,发现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立即展开深入研究。第二年,他发表《嵩阳运动和嵩山区地五台系》的著名文章,把嵩山这一不整合面所代表的地壳运动遗迹,命名为“嵩阳运动”。同时又将“嵩阳运动”界面以下地层,称为“登封杂岩”;以上地层,又分为“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岭片岩”。 张伯声先生这一地学划时代论断,赢得世界同行“皆予以肯定。”公认“嵩阳运动”界面,是在中国太古代和元古代地层之间的首次发现。

  实际上,嵩山地壳运动遗迹的奥秘,早就吸引了国内外地质专家的关注。20世纪初,已经有人走进嵩山,对它的地质构造进行考察。然而,只有到了张伯声时代,世人才拿到了开启嵩山神秘地质构造的金钥匙。1954年,张尔道教授在嵩山探索考察,把分布的轻微变质或不变质岩层称为五佛山系,并把五佛山系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命名为“中岳运动”。 1960年,王曰伦教授发表《嵩山地质观察》论文,又把五佛山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命名为“少林运动”。不久,在嵩山进行多年调查研究的中国地质大学马杏垣教授,在五佛山群葡萄岭组与骆驼畔组之间,发现了微弱交角不整合接触关系,创立了举世闻名的重力滑动构造理论。

  1988年,为了探求嵩山形成奥秘,由中、德两国科学家合作,在嵩山展开大规模联合科学考察。证实了嵩山的年龄为30亿或35亿年。前者是实测年龄,后者为推断年龄,都属于科学说法,都对。也就是说,嵩山的年龄,基本与地球成陆的起始时间一致,可以称为地球构造演化的缩影。

  (专访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环境考古学家 周昆叔):

  我就说,学社会史,你要读司马迁的《史记》。你要学地球史,你就得到嵩山来,这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解说)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五任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专家组唯一的中国专家赵逊,赞美(字幕)“嵩山与美国的黄石公园、加拿大的苏必利尔湖、俄罗斯的卡拉半岛等相比,科学价值在其之上。”1990年,马杏垣教授在向国际文化与自然遗址保护委员会推介嵩山地质遗址时说:(字幕)“嵩山地区地质现象中最可贵的是它的重力滑动构造,这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可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前寒武纪重力构造虽然在西南非也有,但不如中国嵩山精彩。从古构造观念上讲,它们是轻沉积物的变形,琳琅满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伊德博士,考察嵩山后称赞:(字幕)“嵩山不仅拥有全球罕见的五世同堂地质现象,还融合了地球的历史和文化,真是太奇妙了,全世界的人都期待来此参观。”

  地质学家为我们描绘出了嵩山的形成发展史――

  地球的形成约46亿年。早期阶段,地球表面完全被水包裹着,是个水球。

  从36亿年前开始,嵩山地区的海底发生了来自地幔的基性熔浆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共同堆积了称作“登封群”的花岗绿岩系,嵩山古陆地核开始形成。

  距今25亿年前后,发生了全球性的地壳运动,这就是张伯声所称的“嵩阳运动”。这次运动,使嵩山和箕山地带的陆壳拔地而起,升出海面,形成高耸的山脉。而这时的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还沉浸在浩翰的海洋之中。第一次露出水面的嵩山,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和地壳下降,渐渐被夷平,淹没在了海水之中,形成了海滨和浅海环境。这一时期属于地质史上的元古宙早期,地球上开始有了菌藻类植物等原始生物,接着又出现了原始动物。

  距今18亿年前后,又发生了一次全球性地壳运动,这就是被命名的“中岳运动”。这次运动塑造了嵩山群轴向南北的褶皱构造形态。运动产生的巨大挤压力,又把变软的岩层像摺叠“面片”一样,挤压成褶皱山。“中岳运动”为嵩山奠定了结晶基底的地层构造基础,并隆起成山,使它第二次屹立于大地之上。历经数亿年后,嵩山再次被风化、剥蚀、夷平、下降,遭海水吞噬,又形成了滨海、浅海、山间盆地等环境。

  在由登封市区通往少林寺大道的郭店桥旁,竖立着一通界碑,上书“一步跨越12亿年”。意思是说,桥下的龙潭河东西两岸,是嵩山“中岳运动” 和“少林运动”的分界线。河东是距今18亿年经过“中岳运动”,形成的嵩山地貌;河西是距今5.43亿年经过“少林运动”,形成的嵩山地貌。两者的山崖岩石绝然不同,东边是石英岩发白,西边是石灰岩泛青。这是为什么呢?

  距今5.43亿年前后,“少林运动”使嵩山一带大范围地升出海面,雄姿矗立云天,形成嵩山系,结束了地球生命大爆发前的元古宙演化历史。虽然后来发生了古生代广泛的海浸,但嵩山山系的主要山峰傲视苍穹,始终未被海水淹没。而此时,喜马拉雅山和秦岭山脉都还在海底下面沉睡。

  说来也很神奇,目前少林寺的位置,正代表着嵩山地质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寺的前面是元古代地层,寺的后面则是寒武纪地层。中国的先人们,真是太神了,太会看风水了,把少林寺地址选在了“一步跨越12亿年”的基点上,难怪少林寺现在旅游“红火”的厉害。

  距今2亿至6 500万年之间,地壳爆发的强烈“燕山运动”,使嵩山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剪应力。这股力量推动所形成的嵩山唐窑至中岳庙断裂带,和五指岭断裂带,将嵩山山系拦腰截为三截,并使峻极峰和五指岭依次向北、向西方向推移了3公里和7公里,形成了现在嵩山的大背斜和盖层褶皱。

  6500万年后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嵩山进一步隆升并遭受风化剥蚀。历经沧桑的嵩山,终于显现出当今的风貌。

  (专访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符光宏):

  少室山,向斜褶皱山,同斜倒转复式向斜褶皱山,这个嵩山主峰峻极峰,它也是褶皱山,它叫同斜倒转复式背斜褶皱山,到五指岭还是向斜褶皱山,所以说这三个是世界级的褶皱山,另外,它们三个之间在过渡的部位,是互相连接的,形成的是苹果褶皱群,一个向斜,向前斜转化的时候,它像一个大苹果,这个在型的苹果褶皱群,也是世界上的,它也是世界级的。

  (解说)嵩山地壳运动,是地球发生整个地壳运动的典型案例。

  地球就像一个人成长那样,从母亲肚子里生出来的婴儿时期,就是原始地球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第一阶段:46亿年前的地球圈层形成时期。

  经过4亿年的嬗变,形成了铁镍地心地核、地幔和地壳,以及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在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频繁地发生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球长到了少年,就叫太古宙、元古宙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陆地和生命的出现,开创了地质历史新纪元。从大约距今42亿年前开始,地球上出现了由火山喷发物质构筑的岛屿,成为最早的陆地。据考察发现,目前地球上共有六个地球成陆初期的古陆块,它们分别出现在太平洋、非洲、南极洲、澳大利亚和欧亚一带,而嵩山是在东亚最早出现的这六个古陆块之一。

  (                  专访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环境考古学家 周昆叔):

  嵩山是昆仑山北的一支,但是它本身要比昆仑山老的多。它资历老的多,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山体,后来那些山才慢慢升起来,它是老大哥,它是老前辈。

  (                 解说)地球长到了青年,就叫显生宙时期。从5.43亿年至今,是地球上生物发生发展极其繁盛,地质迅速演化的时期。发生的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成为当今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可思议的是,截至目前,世界公认的地球上出现大的地壳运动有六次,前三次的典型地点全在嵩山。所以,前三次的名字都以嵩山为代表,分别为“嵩阳运动”、“ 中岳运动”、“少林运动”。

  嵩山由于历经地球演变三个阶段,成陆久远,时间连续,成为世界研究地壳演化规律, 追溯地球演化历史最为的理想场所。由此,嵩山被世人称为“地球演变的稀世绝版,五世同堂的旷世奇观”,是一部完整的“地学百科全书”,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也是培养地质工程师的摇篮。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嵩山所带来的丰厚实用价值。历经全球性三次剧烈造山运动的锻造,铸就了嵩山独立构造的古陆核结晶基底,奠定了嵩山坚硬而稳定的“钢”性根基。这一“钢”性根基,使千秋万代的嵩山人,生活在了无水灾、少地震、更没有火山爆发的陆地之上。遍查嵩山地域的史册文献,至今还没有发现有这等灾害记录,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宜居住的风水宝地。

  地质学上称嵩山为“五世同堂”,指的是,在不到4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嵩山的岩层,连续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序列,和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三大类岩石群集。

  嵩山(字幕)“在不到20平方公里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亿年、5.43亿年的三次前寒武纪全球性地壳运动所形成的沉积间断和角度不整合遗迹,是世界前寒武纪构造典型发育区之一,这三次构造运动是嵩山独一无二的,在我国其它地区在小范围内没有,世界上在小范围内也同样没有。”这就是中国地质学界的结论。嵩山地质这种极其独特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可保护性,使嵩山的每一块山石,每一片林木,都变成了国宝。造就了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典型的地层层型剖面,绝灭的动植物化石,重岩叠峰的断块山体,千尺飞泻的悬崖瀑布,巧夺天工的地学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奇观。由此,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家十大森林公园之一、全国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现代的嵩山人,人人都在精心呵护自己手中的国家级宝贝。2003年,登封市在嵩山脚下创建了嵩山地质博物馆。

  第二年的2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嵩山为世界地质公园。这些,不仅吸引了大批中外观光客的休闲度假,不仅为中外地质学界的专项地质科研,和对广大群众进行科普教育,提供了理想场所;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万山之祖”,嵩山以其独特古老的地质构造,凝聚的威力无边的精气神,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开创了最早生存环境与活动基地。

  在嵩山北麓的王宗店村附近,有一个当地人称为织机洞的小山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从1990年到200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北京大学文物工作者,在这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古人类生活的痕迹,既有旧石器文化又有新石器文化,堆积层深达24米多厚。2005年10月,中外考古界在嵩山脚下,举行“织机洞遗址与东亚旧石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结论为,织机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遗存最丰富的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文化遗存从10万至2万年从没有中断过。证实了百万年以来,中国远古人类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灭绝。即是7万年左右的大冰期,也没有发现人类灭绝的现象。由此,嵩山织机洞被誉为“河南第一洞”。

  2          008年1月22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开对外宣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嵩山东麓的许昌灵井镇,发掘出土了人类头盖骨化石。这个头盖骨化石,按照惯例被命名为“许昌人”。消息一出,立即轰动了国内外考古界。

  (专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孙新民):

  (专访中加头盖骨化石等的画面)

  这个人头骨经过北京大学的人头骨测试,可以证实大概离现在10年左右的时间,也是这个发现比较重要,也就是中国南京人发现以来,近十年中国比较重要的考古发现,就被评为2007年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因为许昌人的发现,填补了东亚人起源的一个缺口,咱们过去发现的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个缺口在逐步缩近,10万年左右的人类在东亚发现的很少,许昌人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

  (解说)灵井“许昌人”的面世,不仅弥补了嵩山织机洞遗址没有发现人类化石的缺憾;更重要的是揭开了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起源的神秘面纱。近年来,现代人类起源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着“非洲起源说”,认为中国的现代人,是在距今10万至8万年间,从非洲迁徙过来的,是非洲早期人类的后裔;嵩山灵井“许昌人” 的发现,打破了这一推断,弥补了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的最重要“缺环”,证实了中国现代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进化而来的,从而更加确立了嵩山在中华民族形成史上的地位。

  在嵩山织机洞和灵井两个遗址发掘现场,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人类食用各类动植物的石头器具、灰烬和骨骸等化石。说明最早从大海升起的嵩山这块独立的陆地上,不但是中国最早的生命起源地,而且还是中国最早孕育人类文明的最佳环境。

  文明之源

  嵩山古老的地质地貌,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地球史的一幕,也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与丰富的生活资源。嵩山地区这方沃土,还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孕育、栖息之地。

  中华文明五千年,其根源就在位于嵩山周围的中原地区。

  20世纪80年代,郑州的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嵩山东麓一个叫王宗店的村子北边的小河旁,发现一个叫“织机洞”的山洞,在洞内发现了大量古人类生活的痕迹。

  此后从1990年到1995年,文物工作者对此洞多次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深达24米的文化堆积层,发现用火痕迹17外,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及仰韶时期的文化遗物、动物化石和石制品2万余件。经各方面专家确定:距今10万年左右,早期人类曾长期在这个洞穴内聚居生活,而且从10万年前至1万年前,都有先民在织机洞里活动,甚至到汉代时还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采访织机洞的发现者张松林)

  织机洞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10万年前的郑州先民们的生活画面:他们已经会使用火来烧烤食物、取暖和驱赶野兽侵袭,使用自己制造的砍砸器来生产出生活所需,打猎和采集是其主要的生存方式,他们已经懂得用兽皮去缝制衣服,也偶尔到河流里去捞取鱼虾。

  织机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遗存最丰富的十万到一万年间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被誉为“河南第一洞”。  除织机洞外,文物工作者还在嵩山周围的登封市君召南洼环豪遗址、巩义市洪沟遗址、新密市的灵羊洞洞穴遗址和莪沟化石洞遗址等处,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嵩山是中国史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孕育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嵩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密,为全国之冠,其经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属于全国最先进的地区。

  1977年,位于嵩山东麓的新郑传出喜讯:发现了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年代距今9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带,以裴李岗出土文化为代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段以后的文化面貌。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带足磨盘、带齿石镰和双弧刃石铲。说明当时农业占有主要地位。饲养业也已出现,有家猪、家狗、家鸡甚至家牛。

  从建筑遗存、埋葬习俗、农业生产,特别是陶器形制、纹饰等方面考察,它与后来的仰韶文化关系更为密切,一般认为,仰韶文化是对裴李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裴李岗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较早遗存,拉开了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的帷幕,孕育了中华八千年的农耕文明。在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种植稻、龟骨上的契刻符号等一系列前所未见的内容,使学术界不得不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水平作出重新的评估。

  后来,文物工作者又先后在河南中部特别是嵩山周围,发现了登封双庙沟遗址、登封朝阳沟遗址、新密峨沟遗址等40多处同时期的聚落遗址,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密为同时期全国之冠,从而确认了在仰韶文化之前,裴李岗文化的先民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至少也有2000年之久,并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文化。

  采访许顺湛

  河南博物院的许顺湛研究员认为,裴李岗文化所处的历史阶段,应归于前五帝时代,基本与农业社会即神农时代相对应。认为它是神农时代在河南境内的主体文化。因此,裴李岗时代分布在神州各地的考古学文化,可以统称为神农时代文化。

  炎帝神农时代的社会已有长足的发展。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部族,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是中原地区的部族盟主。

  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因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所对应的为炎帝、黄帝时代。

  环嵩山周围,分布的重要仰韶文化遗址有荥阳秦王寨遗址、荥阳点军台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郑州西山遗址、登封八坊遗址、登封袁村遗址、登封颍阳遗址等。位于嵩山东麓、距嵩山50公里左右的新郑市,更被称为黄帝故里。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也。”《集解》引�S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引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文物佐证,嵩山脚下的新郑市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之地。

  新郑一带至今还留有20多处黄帝活动的遗迹,关于黄帝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更是多得不胜枚举。距今5000年前后,轩辕黄帝在中原地区一带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统天下,建都有熊(今新郑),带领先民们创文字、织丝帛、定历律、制舟车、造指南车、撰《内经》等等,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根基,肇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黄帝建都嵩山之后,即把嵩山当做祭祀的神山。《史记•封禅书》说“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可以说,从黄帝时期开始,就开创了祭祀嵩山的先例。正由于此,对嵩山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陶器,尤其是彩陶更成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这些实物越来越多地证明了我国古史记载中的真实性。

  仰韶文化的发现,充分说明在黄帝时代,嵩山地区的人类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放射出了中华民族文明之源的灿烂霞光。

  经过几十年来对大量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仰韶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它以黄河中游的嵩山周围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湖北的西北部,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东至河南东部,共发现遗址1000余处。

  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广泛,延续之长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原始社会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到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仰韶文化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断吸收周围诸文化的因素,又给周围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机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采访许顺湛。

  距今4500年~4000年龙山文化时期,中国进入了后五帝时代。而五帝时代的活动区域,也大多在嵩山周围的中原地区。

  环嵩山分布的龙山文化遗址有:登封王城岗遗址、登封康村遗址、登封程爻遗址、新密古城寨遗址等。

  嵩山地区分布着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使嵩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

郑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