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魅力张家界 > 戏曲

张家界阳戏

发布时间:2012-07-31 09:57:14

  

  张家界阳戏在张家界境内为地方戏之首,尤以桑植、永定为主。桑植阳戏源于湘西北花鼓,以唱腔婉转悠扬、音乐气氛热烈见长。

 

张家界阳戏 - 简介

  

张家界阳戏

  张家界阳戏的具体形成日期,典藉中无从稽考。根据阳戏老艺人的回忆,大约200年前已经有了成型的阳戏。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是种田人、种阳春人演的戏,艺人大多是农村农民,并且长期在农村演出,所以称之为“阳戏”。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傩戏与阳戏同班演出,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故称“阴戏”,阳戏显然也有还傩愿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阳戏,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从民间歌舞发展成为戏曲剧种,阳戏经历了“二小”、“三小”,以及“多行当戏”等阶段。发展过程中,受到民间花灯、傩戏、辰河戏等艺术形式的影响。阳戏传统小戏中,有不少载歌载舞的剧目,都具有民间花灯表演的特点,而《盘花》 、《捡菌子》、《掐菜苔》等剧目,则直接来自花灯。不少阳戏艺人兼演花灯,溆浦一带甚至是白天唱花灯,晚上唱阳戏。张家界旅游网

  从民间歌舞发展成为戏曲剧种,阳戏经历了“二小”、“三小”,以及“多行当戏”等阶段。发展过程中,受到民间花灯、傩戏、辰河戏等艺术形式的影响。阳戏传统小戏中,有不少载歌载舞的剧目,都具有民间花灯表演的特点,而《盘花》、《捡菌子》、《掐菜苔》等剧目,则直接来自花灯。不少阳戏艺人兼演花灯,溆浦一带甚至是白天唱花灯,晚上唱阳戏。 [1]

  

张家界阳戏 - 背景

  

张家界阳戏

  张家界土家族阳戏主要流传在张家界市及周边地区。张家界市为湖南省地级市,地处湘西北的武陵山脉腹地,澧水中上游,面积9563平方公里,160多万人口,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张家界属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三省一市接壤的金三角地带,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该市,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立体交通十分便利。张家界土家族阳戏是张家界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土家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稀有剧种,是张家界地域文化的瑰宝。

  张家界土家族阳戏,又称大庸阳戏、北河阳戏或北路阳戏。它发祥于湖南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子垭、官坪、茅岗一带土家族聚居地,创始人乃该地中湖乡犀牛峪土家族覃氏先祖,迄今近三百年。阳戏源于傩戏,又不同于傩戏;因此,在阳戏形成不久,张家界一带民间即把以冲傩为主要目的、用以娱乐阴间鬼神的傩戏,称为“阴戏”;而把与傩戏有关联、主要娱乐自身的新戏,称为“阳戏”。

  相传覃氏兄弟喜唱花灯,于康熙年间外出挑盐,兄弟二人在挑盐途中常以演唱花灯解乏,路人颇爱听闻,问其所唱何调,答曰:“阳戏也!”自此便有了阳戏。其主要传人有覃楷之、覃必之等。 [2]

  

张家界阳戏 - 形式

  

  

张家界阳戏

  傩堂戏经常与阳戏同台演出,二者在艺术上也是互相影响。阳戏移植傩戏剧目,吸收傩戏唱腔;傩戏借鉴阳戏脸谱化妆,去掉脸子壳;一些阳戏老艺人会演傩戏的《打求财》、《扛扬公》等剧目,傩堂戏的“三女戏”《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也为各地的阳戏剧团搬演。

  辰河戏对阳戏发展的影响也是较为明显的。早期阳戏以演小戏为主,后来从地摊走上舞台,从农村流入城市,逐渐上演大戏,角色行当日渐丰富,有些行当直接取自辰河戏,音乐上采用了辰河戏的一些过场音乐牌子,移植了一些辰河戏的剧目,引入了辰河戏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和表演程式。

  阳戏形成于少数民族地区,艺人中亦有不少来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一些艺术形式,也给阳戏的艺术发展带来影响。土家族的“打溜子”,苗族的歌舞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情歌、民间故事等都给阳戏剧目增添了特别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

  早期的阳戏主要活跃在山间田野,虽在清末民初进入了城市,但其演出活动大都还是季节性的,班社也多是临时组合,艺人是半农半艺、半工半艺,演出场地主要是草台、祠堂、庙台、堂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阳戏艺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扶植。20世纪50年代初, 业余阳戏剧团发展剧100多个。1957年前后,大庸、凤凰、怀化、吉首等县市相继成立了专业的阳戏剧团,专业演职员达200余人。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了一大批阳戏剧目,阳戏艺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张家界阳戏 - 表演

  

张家界阳戏

  阳戏表演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戏、家庭戏、悲剧,生活气息浓。旦角在阳戏中居各行之首。阳戏唱腔由正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共17个曲牌。正调部分的唱腔均用真假嗓结合演唱,尾腔突然翻高八度,行话叫“窄音”,大庸阳戏的风味特点就在窄音上。“阳戏”之“阳”,—说大庸位于澧水之阳,二说戏为阳春人传承发展,三说“扬花柳”与“阳”谐音,而“扬花柳”又有淫色之嫌,故定名为“阳戏”。 

  傩堂戏经常与阳戏同台演出,二者在艺术上也是互相影响。阳戏移植傩戏剧目,吸收傩戏唱腔;傩戏借鉴阳戏脸谱化妆,去掉脸子壳;一些阳戏老艺人会演傩戏的《打求财》 、《扛扬公》等剧目,傩堂戏的“三女戏”《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也为各地的阳戏剧团搬演至今。 

  辰河戏对阳戏发展的影响也是较为明显的。早期阳戏以演小戏为主,后来从地摊走上舞台,从农村流入城市,逐渐上演大戏,角色行当日渐丰富,有些行当直接取自辰河戏,音乐上采用了辰河戏的一些过场音乐牌子,移植了一些辰河戏的剧目,引入了辰河戏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和表演程式。

  

张家界阳戏 - 声腔

  

张家界阳戏

  张家界阳戏的舞台方言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它的特点是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阴平 、阳平、上、去、 入五声具备。 

  阳戏的唱腔属于民歌体结构,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正调”以{正宫调}为主!另有{蛤蟆赶钓}{金钱调}{悦调}{潼关调}{小丑调}{阴调}{慈悲调}{北河调}{七字调}等!男女不分 腔,已形成“导板 ”“滚扳”“散扳”“叫喊”“哀子”“一流”“二流”“三流”“流水”等板式变化,其特点是“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 

  “金线吊葫芦”是张家界阳戏区别于其他的地方阳戏的关键所在,这是土家人把大山号子融进与戏剧的最为独特的唱法!新奇古怪!极具音韵的穿透力,为中国戏剧之一绝!它的唱法必须用真假嗓相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在全国各类剧种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唱法是从土家人的民歌风味衍化而来!土家人山歌唱完,必须用小嗓打一声吆喝,这吆喝声吼得悠扬婉转,激越高亢,而且男女不分腔!阳戏三小(小生小丑小旦)的演唱正好借鉴和艺术化保存了这一特殊的技巧! 

  这种真假嗓的巧妙结合和运用!既体现了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又展示了阳戏唱腔的风格独具,韵味无穷!土家男女老少在生产生活中都能哼唱几句!然而外地人却很难模仿,很难唱出这种独特的风韵!阳戏的唱腔构筑了特殊的地方韵味! 

张家界阳戏 - 特征

  张家界阳戏表演特征为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戏、家庭戏、悲剧,生活气息浓。旦角在阳戏中居各行之首。阳戏唱腔由正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共17个曲牌。正调部分的唱腔均用真假嗓结合演唱,尾腔突然翻高八度,行话叫“窄音”,大庸阳戏的风味特点就在窄音上。“阳戏”之“阳”,—说张家界位于澧水之阳,二说戏为阳春人传承发展,三说“扬花柳”与“阳”谐音,而“扬花柳”又有淫色之嫌,故定名为“阳戏”。 

  张家界阳戏与其他地方的阳戏有着较大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就是真假嗓结合,前半句用本嗓,后半句高八度上去,大家叫它“金线吊葫芦”,难度挺大。全国唯独张家界的阳戏是这样唱的。大庸阳戏中“金线吊葫芦”的特殊唱腔,被专家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能“与黄梅戏媲美”。不过,演员们要唱好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张家界阳戏 - 流派

  根据艺术风格的不同, 阳戏可以分为北路和南路两个艺术流派。历史上,南路阳戏流行于吉首、泸溪、凤凰、麻阳、怀化、芷江、黔阳、会同、新晃、溆浦以及贵州的松桃、铜仁、玉屏、天柱、锦屏、黎平等县市、北路阳戏则流行于沅陵、古丈、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保靖、花垣以及湖北的鹤峰、来凤,四川的酉阳、秀山等县市。阳戏还曾经以县定名,按照流行的县市名称,称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黔阳阳戏等。

张家界阳戏 - 剧目

  

张家界阳戏

  阳戏的传统剧目约有150余个。内容主要是反映普通的人伦物理、家庭生活  、劳动故事、男女爱情和妖孤鬼神故事。按照角色行当的情况,阳戏剧目可分为小阳戏和大阳戏两类。小阳戏即“二小戏”和“三小戏”,大阳戏为多角色的大本戏。

  阳戏的剧目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历史上阳戏艺人积累的剧目。有阳戏艺人自己编演的,也有地方小戏共同流传的,这类剧目是阳戏剧目的主体。

  二是来自傩堂戏的剧目。如三女戏—— 《孟姜女》 、《龙王女》、《庞氏女》。三是来自花灯的传统剧目,如《捡菌子》、《掐菜苦》、《盘花》、《打猪草》、 《扯笋子》等。四是移植地方大戏或木偶戏的剧目。如《白蛇传》、《平贵回窑》、《游龙戏凤》等。另外,新中国建立之后,创作了现代阳戏《斗笠湾》、《妇女代表》、《边城雾》、《送蜜》、《金鞭岩》、《桃花湾》、《爱扯谎的婆娘》和神话剧《春哥与锦鸡》以及历史剧《罗大将军》等剧目。

  

张家界阳戏 - 保护

  

  

张家界阳戏

  张家界阳戏作为中国戏曲与土家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积淀了中国戏曲和楚湘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阳戏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其唱腔旋律优美婉转,古朴清丽,特别是真假嗓相结合的“金线吊葫芦”演唱方法极富表现力,以“可与黄梅戏媲美”的独特音乐优势而独树一帜,在全国各类剧种中绝无仅有。

  阳戏剧目的取材多样化,民众化,生活化,可谓文野交融,雅俗共赏。独特的土家文化创造了自娱自乐的民间戏曲,由于他们只了解熟悉本民族的一些传说和民族习俗,生活习惯,故在表演上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传统戏中的搓彩线、打捻头、挑花、刺绣、编织等女红,打水、挑水、摘花、薅草、女人哭嫁、开荒、挖地、种包谷等舞台动作,几乎全部按照搬生活,因此,这种山野味的乡土气息如山花烂漫、姹紫嫣红、馥郁芬芳。阳戏剧目的取材多样化,民众化,生活化,可谓文野交融,雅俗共赏。故而为本土的观众所喜爱并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和赞赏。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张家界阳戏多以反映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有完整的故事,有曲折的情节,有鲜明的人物;有魂有魄,普通百姓人人爱看,人人爱唱。这是阳戏历经数百年而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保护阳戏,举办培训班,开展社会公演,对专业阳戏剧团演职人员工资差额拨款,2001年至2004年先后文化主管部门将专业阳戏剧团和民间职业阳戏剧团演出的共10个传统阳戏进行了音像光盘录制,并出版发行。整理编辑出版了《阳戏创作剧目选集》和三集5册《张家界阳戏剧(节)目选》、《张家界阳戏演员撷英》、《张家界地方戏小喜剧集萃》等八本书,2009年,由政府拨出专款,成功举办了“春之声张家界阳戏专场晚会”。 

张家界阳戏 - 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家界阳戏

  文化部日前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其中包括新入选项目和拓展项目,湖南20个项目入选。

  继桑植民歌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后,在最新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中,我市的张家界阳戏、桑植仗鼓舞榜上有名。

  张家界阳戏是张家界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独有的“金线吊葫芦”唱腔,被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桑植仗鼓舞是桑植白族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舞蹈,它粗犷、刚劲、原始、大方又杂夹武术套路,广泛用于节日庆典、祭祀、庆贺丰收等民俗活动中,深受白族人民的喜爱。

  2009年文化部开展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专家对全国申报的3136个项目进行了审议。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共349项,其中新入选项目190项。张家界阳戏、桑植仗鼓舞分别成为传统戏剧类和传统舞蹈的新入选项目。

张家界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