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诞生以后30多亿年中,一直生活在水中。大约3.6亿年左右,我们遥远的祖先开始向陆地进军。他们爬上陆地以后继续进化,才形成了恐龙、鸟类、牛、马以至我们人类。
在古生物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三燕丽蟾复原图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小镇东伦敦海港一条叫"阿里斯蒂"号的渔船上,一位在当地博物馆工作的年轻女孩拉蒂迈仔细地挑选着海洋生物标本。突然她眼睛一亮,一个20世纪生物学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海洋探险故事拉开了序幕。
让拉蒂迈小姐兴奋的是一条全身闪耀着逼人蓝光的怪鱼。与所有现存的鱼类不同,这条鱼身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它的鳍变得似腿非腿似臂非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拉蒂迈把鱼运回了博物馆,让人鉴定,可谁都不认识,博物馆鱼类学家史密斯博士又恰巧外出度假。圣诞节前夕的南非,天气炎热、潮湿,鱼身美丽的蓝色开始褪成褐色,如何保存这条怪鱼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镇上只有太平间和食物冷冻库具有足以容纳这条1.5米长、58公斤重的大鱼的冷藏设备。在请求帮助都遭到婉言拒绝后,拉蒂迈找来了少许福尔马林,用它把报纸浸湿后包裹鱼身,以延缓鱼体的变质。
12天以后,拉蒂迈的信终于到了史密斯的手里。透过拉蒂迈所画的粗略素描,史密斯一眼就认出,这是一类生活在远古时代的鱼类空棘鱼,人们认为这种鱼在大约6500万年前就同恐龙一起灭绝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仅限于化石了。史密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立即拍电报给拉蒂迈,让她精心保管标本。遗憾的是,史密斯担心的最坏情况已经发生了,蓝色的怪鱼已成为一具剥制标本,只保留下来皮肤和内部骨骼,而内部器官和组织都作为垃圾倾入印度洋中去了。
拉蒂迈鱼标本
这条鱼被史密斯教授命名为拉蒂迈鱼。此后,史密斯夫妇用了14年的时间,走访了非洲东海岸所有的小渔村,贴了无数画着拉蒂迈鱼的招贴画,悬赏100英镑,寻找第二条拉蒂迈鱼。直到1952年,也是一个圣诞节的前夕,拉蒂迈鱼在科摩罗群岛终于再次现身。为了尽快获得这条鱼,史密斯甚至惊动了南非总理。南非总理立即下令派军舰和军用直升机取回这条鱼。当载着拉蒂迈鱼的直升机降落在南非首府开普敦机场的时候,南非总理亲自赴机场迎接。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噢,我们的祖先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啊!"
鱼类是怎样从水中登上陆地的?它们是怎样变成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的?这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从拉蒂迈鱼身上看到了4亿年前的鱼类在向陆地进军所作出的准备。
在大约3.6亿年前,一群勇敢的鱼终于爬上了陆地。它们学会了用肺呼吸,鳍也变成了四肢。它们具有既能在水中栖息又能在陆地上栖息的两种生活特性,所以人们称它们为两栖类。两栖类的出现是鱼类登上陆地的第一步,是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和革命性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所以古生物界非常重视两栖类的研究发现。蛙类属于两栖类的一种,蛙类的骨骼很细弱,它们的肉体腐烂后遗骨也很容易被风吹日晒或雨水冲击而毁坏,所以它们很难形成化石在地层中保存下来。我国在近百年来的古生物研究中,仅发现了两三块比较完整的蛙类化石,而且都是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的,如距今1600万年的山东临朐的玄武蛙和距今500万年的山西武乡的榆社蛙。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也发现了很多蛙类化石,但都不完整。中生代(2.25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蛙类化石的发现一直是个空白,直到朝阳古生物化石宝库发现后,才填补了这个空白。
三燕丽蟾
1996年的秋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到朝阳一带收集古鸟类化石资料时,意外获得一块在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发现的蛙类化石。经王原博士和高克勤博士研究,认为这是一种盘舌蟾类古蛙。1999年2月,王原和高克勤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三燕丽蟾化石
在动物分类学上,现生的两栖类动物分为无尾两栖类、有尾两栖类和无足两栖类。而无尾两栖类也俗称蛙类,它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蛙类,如青蛙,也包括蟾蜍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癞蛤蟆。而蟾蜍类的骨骼特征比较原始,又是青蛙类的祖先,也就是说,体态优美、善于跳跃的青蛙,可能是从身体笨重、跳跃能力较差、体表粗糙的癞蛤蟆中演化出来的。
王原博士和高克勤博士研究认为,在北票发现的这种古蛙,是新的属种。他们把它命名为"三燕丽蟾"。属名"丽蟾"有化石保存精美之意。他们研究认为,三燕丽蟾的骨骼形态已经与现生的无尾两栖类十分相近,具有发育的骨骼和伸长的后肢,这表明它已经具备相当的跳跃能力。它的上颌边缘长满细细的梳状排列的牙齿,而现在的蛙类大多数没有牙齿,所以具有牙齿是原始的表现。根据这一特征判断,三燕丽蟾的舌部捕食机能及身体的运动能力可能还不够强,它的牙齿在辅助捕食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三燕丽蟾生活在早白垩世地质时期,距今1.25亿年。这一化石保存在火山凝灰质页岩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三燕丽蟾是在火山喷发时,被火山灰掩埋而留下的遗骨。
王原博士和高克勤博士认为,三燕丽蟾化石代表了亚洲最早的盘舌蟾类,是亚洲唯一一个与现生盘舌蟾类同域分布的化石种类。它还是世界上已知第二种具完整骨架的中生代盘舌蟾类。对这一材料的研究,为探讨该类群的早期演化和生物地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北票中蟾
朝阳这个化石宝库,真是不虚此称,连蛙类化石这种最难发现的化石也是比肩接踵而来。
1996年,北票市章吉营乡松树营子村黑蹄子沟村民组的农民裴栋,在家门口的山上挖鱼化石时挖出了一个蛙类的化石。这个蛙类的骨架保存在从中劈开的两面石头上,形成所谓的正面模和负模。高克勤博士与王原博士对该标本的系统分类学研究,2001年9月他们在北美的《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了研究成果,把这一化石正式命名为北票中蟾。
北票中蟾是一种与三燕丽蟾明显不同的无尾两栖类。它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与三燕丽蟾具有不同的脊椎类型,但它也包括一些与三燕丽蟾相似的原始特征,如荐前椎数目较多,达到9个。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北票中蟾代表无尾两栖类的一个原始的未知分支。北票中蟾的发现表明辽西热河生物群的无尾两栖类已经开始分化,而不是以单一种类为代表;这些新型原始无尾两栖类的发现也为探讨无尾两栖类的早期系统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北票中蟾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和学者亨利·戴维·梭罗说:一个湖泊,一个池塘就是一只洞察地球历史的眼睛。而一座山,一道沟又何尝不是一只洞察地球历史的眼睛?透过朝阳一座座埋藏着化石的山、一道道埋藏着化石的沟,我们看到了一个一亿年前的远古世界,看到一个山连水水连山的世界,看到各式各样的蛙类,在湖边河畔,在潮湿的草地上,在土穴岩洞里,与恐龙,与翼龙,与飞鸟,与走兽,与龟鳖,与鱼虾……共享大自然的时光……突然,在隆隆火山爆发中,在一片惊慌中,在铺天盖地的火山尘埃中,化为今天的永恒。
朝阳市台办供稿
朝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