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德阳名人

张浚 张栻

发布时间:2014-11-14 15:13:52

  张浚(1097~1164),字德远,自号紫岩居士,绵竹人,南宋“中兴”贤相,抗战派首领。他历经高宗、孝宗两朝,始终坚持抗金,反对偷安求和,先后与秦桧、史浩、汤思退等投降派作斗争。他团结和率领张俊、吕颐浩、韩世忠、岳飞等爱国将领,不断充实和壮大抗金队伍,扼守关中和两淮,多次打败金兵。并平定苗傅、刘正彦武装政变,击退刘豫进犯。同时,他与岳飞镇压了洞庭湖杨幺农民起义军。他忠君报国,勤政爱民,才兼文武。虽几起几落,仍忍辱负重,直言敢谏,至死不渝。除从政外,他还著有《紫岩易传》、《中兴备览》、《论语解》、《春秋解》、《中庸解》。政治与学术思想对其子张栻有一定影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张浚之子,生于绵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少年随父就读,品学优异。绍兴三十一年(1161),前往衡山拜理学大师、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宏为师,并在湖南长沙创办城南书院,传授胡宏学说。乾道二年(1166),湖南安检使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并请张栻主教。乾道五年,受荐严州(今浙江建德)主持政事。次年召入朝,任吏部员外郎兼权左右司侍立官,后又兼侍讲及左司员外郎。因得罪权臣,乾道八年被贬知袁州(今江西宜春)。后退居长沙,一面讲学授徒,一面著书立说。淳熙元年(1174),孝宗重新起用张栻,任静江(治所在今桂林市)知府,经略安抚广西南路(辖今广西、海南岛等地)。淳熙五年,授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任江陵知府,安抚本路。

  张栻为官,颇似其父。对上不畏权势,直言敢谏;对下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在广西和湖北任内,果断革除旧制,订立新法,惩治贪官污吏,制止巧取豪夺,维护民族团结,受到朝野称赞和百姓爱戴。

  张栻与朱熹、吕祖谦讲学为友,时称“东南三贤”。与杨万里、张孝祥、陆游等亦交往甚密,经常往来、探讨学问。他治学勤谨,笃学力行。主张“虚心平气”,“如其可取,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需更加审择”。著作甚丰,计有《南轩易说》、《书说》、《癸巳论语解》、《孟子详说》、《癸巳孟子说》、《经世纪年》、《通鉴笃论》、《诸葛武侯传》、《奏议》、《希颜录》、《伊川粹言》、《洙泗言仁》、《太极解义》,以及朱熹所编《南轩文集》、无名氏编《南轩先生问答》、蒋迈编《南轩语录》等。内容涉及哲学、教育、文化、佛学、易学等多方面,并对蜀学、湖湘学、闽学有较大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淳熙七年(1180),张栻在江陵府病逝,终年仅47岁。当张栻的灵柩从江陵运走时,当地百姓蜂拥上前,挽车哀号,哭声数十里。后宁宗为张栻赐谥曰“宣”,后世尊称张宣公。理宗诏封张栻为华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至今,绵竹尚有张氏父子遗迹紫岩书院、南轩祠等。

  1991年11月5日至8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湖南省岳麓书院、四川省历史学会、绵竹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张栻思想学术讨论会”在其故里绵竹县召开,来自北京、广东、湖南、江西、福建、陕西、四川等省市的7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香港中文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与福岗女子学院亦应邀派教授参加会议。

德阳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德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838-2304963 E-mail:dystbx@126.com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