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1857~1898),字叔峤,绵竹城关小西街人。清代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幼时受学于其兄杨聪,兄弟常以“以天下为己任,莫将青史让前贤”共勉。院试时,为州县首名,深得督学张之洞赏识,被张收为弟子,召入幕府,襄理文卷,校勘《书目答问》、《輶轩语》,随张临考场代阅州郡考试试卷。
光绪元年(1875)入尊经书院,学业常列第一,写有《读鹖冠子》、《秦汉碑文考》、《导河积石解》、《前后蜀杂事诗》等诗文。并校刊《段氏说文解字》3卷,被院长王壬秋赞为奇才,“有骆宾王本事”。
光绪八年(1882),杨以优贡朝考第一授知县。光绪十一年中顺天府乡试举人。此时,法国占据越南,张之洞移任两广总督。招杨入幕,掌管机要文牍,参与军政大事筹划决策。杨向张建议起用老将冯子材抗击法军对安南(越南)的入侵,冯取得镇南关(今睦南关)——谅山大捷。以后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杨相随,代拟奏牍,参与规划海防,兴办实业。在幕府十余年,从不言功,深得张之洞信赖。光绪十五年杨考取内阁中书,次年丁母忧,回家守制,服满考总理衙门获章京记名,参与编纂《大清会典》,成书后晋升内阁侍读。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覆没。杨深切愤慨,在致汪康年书中说:“辱国至此,敷天忠愤之气,或可因之激发”。此时慈禧不顾民怨国耻,提海军用费修建颐和园,祝其六十大寿。在太监寇连才谏阻被杀的情况下,杨激励御史王鹏运代他作谏疏上达。内有:齐顷公败于鞍,七年不饮酒食肉,越勾践败于会稽,二十年卧薪尝胆等句,尖锐批评慈禧。慈禧闻奏大怒,杨等险遭杀身。光绪二十一年,日本逼迫清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反侵略呼声高涨。康有为在北京发动应试举人“公车上书”,杨不仅签名,还积极宣传变法图强。八月初,杨同康有为、文廷式等18人在京发起组织“强学会”,办有《中外纪闻》会刊,以开通民智,讲求经济之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振兴中华为目的。慈禧授意当局以“植党营私”、“专门贩卖西学书籍”等罪名而封禁,同时迫害倾向维新的人士。杨挺身而出,在同事中领衔署名抗议封禁“强学会”。光绪二十二年,杨积极支持和管理发行宣传维新主张的《时务报》、《时学报》、《求是报》、《农学报》、《新知报》和《萃报》,更为守旧官僚们所忌。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数次上疏,陈述救亡自强之策。杨大加赞赏,谓“长素条陈,透切时弊”,并四处宣扬,日夕与之策划。
光绪二十四年(1898)即戊戌年,正月,山东即墨县孔庙孔子像被外国传教士毁损,巡抚张汝梅媚外而不上报。杨为维护国家尊严,伸张正义,亲拟稿于都察院代奏,张被革职。二月,杨等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发动尊经书院同学在成都组织“蜀学会”,出版《蜀学报》,支持变法维新。同时,杨又集资在北京观善堂创设“蜀学堂”,讲研中西学业,扩大知识界视野。三月,杨参加“保国会”,接着又与川籍维新志士组织“保川会”,宣传变法救国之道。六月,光绪召见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杨等极言兴学、练兵、用人等救国之策,光绪甚为满意,四人均加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七月二十九日,光绪向慈禧请安,查觉事情有变。三十日,光绪召见杨锐,亲授密诏。杨明知危机四伏,但念及“君父之急,岂可不趋”,立即与林旭于绳匠胡同寓所商筹。八月初三,林旭传出光绪密诏,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传达上意。殊不知袁竟告密。初五,康有为离京南下。初六,慈禧再出“训政”,政变发生。杨锐于寓所绳匠胡同被捕,同刘光第、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同时入刑部监狱。八月十三下午三时半,六人在宣武门外菜市口一起被杀。杨临刑横眉冷对,引颈受戮,血喷丈余。其子庆昶、门人黄尚毅殓殡于清慈庵。次日,杨庆昶将密诏缝于黄尚毅衣领中,八月二十五日扶柩回绵竹。1909,黄尚毅、杨庆昶缴密诏于都察院,御史赵熙代为陈情,密诏始传于世。
杨锐学问渊博,尤长于诗。书法近颜、欧,尤工秦篆。早年著作收入《蜀秀集》。民国初,集杨锐后期部分诗文入《杨叔峤诗文集》、《刘杨合刊》。另有《说经堂诗草》收入《戊戌六君子选集》。还有《隋史补遗》40卷,《晋书注》均楷书成册,藏于家中。
1916,县人及杨锐后裔在绵竹城关小西门建专祠纪念。在杨锐殉难九十周年之际,县人民政府在绵竹人民公园内塑汉玉竖像,建事迹陈列室,褒其爱国精神。
德阳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德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838-2304963 E-mail:dystbx@126.com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