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德阳名人

戴季陶

发布时间:2014-11-14 15:11:18

  戴季陶(1891~1949),谱名传贤,字选堂,笔名天仇,出生于汉州(今广汉)。

  戴6岁在汉州入塾读书,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成都求学,三十一年去日本,就读于师范学校,三十三年升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1909年回国。曾在上海《中外日报》当记者,在《天铎报》当编辑。因常发表文章针砭时弊,被两江总督指名拘捕,逃亡日本,转赴南洋槟榔屿,在同盟会所办《光华报》当编辑,并加入同盟会。

  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回到上海,与周浩等人创办《民权报》。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重组中华革命党,戴即加入,并任该党喉舌《民国杂志》编辑。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政府,被任命为法制委员会委员长。翌年2月,又兼任大元帅府秘书长。

  “五四”运动爆发,上海工人运动兴起。戴与沈玄庐等人创办《星期评论》,发表文章讨论劳工问题,同时在《建设杂志》上发表其译著《马克思资本论解说》。1920年至1921年夏,常与陈独秀等人来往,并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备活动。当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他寻找借口拒绝参加,却与张静江、蒋介石等人在沪合股经营证券交易所,设立“恒泰号”,不久因失利关闭。1922年秋,受四川友人向育仁之邀回川制定省宪法,次年返沪。1924年1月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戴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创办了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不久,孙中山又任命戴为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部长(后改为主任)。1925年3月,孙中山病危,在病榻前签署遗嘱,戴为遗嘱鉴证的9人之一。

  孙中山逝世后,戴季陶大讲“孙文主义”、“纯正三民主义”,反对国共合作。他以孙中山思想的“理论家”自居,在上海设立“季陶办事处”,从事反共活动,攻击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鼓吹国民党人“团结反共”。他的反共“理论”被人称之为“戴季陶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校长时,在校内清除共产党人。1928年2月国民党改组中央党部,戴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10月,与李石曾等人向国民党中央提出五院制的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法草案被通过。戴任国府委员与考试院院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成立“特种外交委员会”,戴任委员长,专门研究对日策略。他多次提出“忍辱负重”、“不可用军事方式解决”等意见。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1940年10月,戴到印度、缅甸访问,受到甘地、泰戈尔的接见。回国后创议设立中印学会。1942年8月学会在重庆成立。

  1948年6月,在他的要求下,国民党政府免去考试院院长职务,改任“国史馆”馆长。年底,国民党政权行将崩溃,戴自南京飞往广州。次年2月11日夜服安眠药自尽。其子戴家秀(安国)扶柩回川,将其葬于成都西门外枣子巷。

  戴季陶生前情系桑梓,数次返乡。1935年5月趁公务之便返广汉探亲扫墓。次年10月赠给广汉《万有文库》两套及其他书籍共4000余册。1938年回广汉时,又赠予县图书馆一批书籍。1941年,戴季陶倡导编纂《广汉县志》,延聘国立编译馆郑鹤声、康清柱等组成调查团,至广汉组成由向朝清、向伯高、李茂青、张绪英等91人的调查委员会,分设自然、政治、党务、军警、经济等调查组。次年,《广汉调查报告》除地理篇外,均已完稿,但未出版。原稿不知去向。

德阳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德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838-2304963 E-mail:dystbx@126.com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