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子豪(1912~1963),又名天才、覃基,出生于今广汉市雒城镇西街。台湾著名诗人。覃在广汉中学读书时,便喜爱诗歌。1932年在成都成城中学毕业后,到北平考入中法大学孔德学院预科,研究浪漫派诗人雨果及象征派诗人凡尔哈伦等的作品,与同学朱颜等成立诗社,合出诗集《剪景集》。1934年,覃参加夏奇峰、蒋代燕(女)(二人均为中共党员)所组织的读书会,开始阅读高尔基、普希金的作品及《大众哲学》等书籍。
1935年春,覃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在东京期间,曾参加以任白戈为首、郭沫若为指导的左联支部领导下的《诗歌》、《文海》等文学杂志社,发表过《大地在动》、《少年军进行曲》等诗,还参加中国诗歌作者协会,并在《诗歌》杂志上同孟英、柳倩、李华飞等联合签名发表抗日救亡宣言。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覃由日本返国,在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在该会会刊《抗战文艺》和《大公报》副刊上发表不少抗战诗歌。1939年9月,覃由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派赴浙东南抗日前线,任扫荡简报班第14班少校主任,并编辑《扫荡简报》,创办《东方周报》,宣传抗日。在此期间,出版创作诗集《自由的旗》和翻译诗集《匈牙利裴多菲诗抄》。1942年,覃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政治部设计委员,兼陆军八十六军《八六》简报社社长。同时,主编江西上饶发行的《前线日报》副刊《新时代》周刊。1943年,辞去军职,到福建漳州创办《太平洋日报》。次年又任漳州《闽南新报》主笔。1945年,创办《南风文艺社》,主编《警报》的副刊《钟声》。同年出版《永安劫后》诗集和《东京回忆散记》散文集等。抗日战争胜利后,覃到上海投入进步文化活动,结识章伯钧,并经章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7年,覃到台湾,先后担任台湾省物资调节委员会专员、物调会台中办事处课长、台省粮食局督导员及应聘任中华文艺函授学校诗歌班主任、文坛函授学校教授、文艺协会文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当选为青年写作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兼该会诗歌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1951年,曾主编《新诗周刊》。1962年,应聘赴菲律宾讲学。台湾著名诗人辛郁、向明、肖肖等曾受教于覃。
覃在台湾出版的诗集、译诗集、诗论有:《海洋诗抄》、《向日葵》、《画廊》、《法兰西诗选》、《诗的解剖》、《论现代诗》、《诗的表现方法》等。其代表诗作《瓶之存在》,在台湾及海外被公认为不朽之作,是“一座艺术大厦”。覃与钟鼎文等创建蓝星诗社,编印《蓝星》周刊和季刊。覃被誉为台湾诗坛三老之一,与纪弦、钟鼎文齐名。1963年10月10日,覃因患胆道癌逝世于台北台大医院,终年52岁。覃逝世后,台湾文艺界为他出版《覃子豪全集》。1984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又出版《覃子豪诗选》。1988年广汉公园建立覃子豪纪念馆。
德阳市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德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838-2304963 E-mail:dystbx@126.com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