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出乡关
蒋贤笃先生1930年4月生于永州市新田县新圩镇蒋家村,祖祖辈辈勤耕苦种、节俭持家,到他出生之时,家中广有田产、屋宅,家境在十里八乡还算殷实,可以供他读私塾。年少时的他就有一股英迈之气,不甘于困守偏僻乡隅,每天随父母兄长劳作于田土,与牛羊为伴。他一心向学,想要走出山村,到外面历练一番。奈何40年代正值抗战时期,战事蜂起,四方动荡,所谓“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整个华南地区亦是如此。求学无门,没有阻挡少年蒋贤笃走出乡关的志向,既然不能读书,何不从军卫国,到前线去抗日。听说广东有抗日军队驻扎,15岁的他辞别父兄,跟随同乡20余位年纪稍长的青年离开家乡,投奔抗日国军。说好过几年抗战胜利就回家,不料这一别就是星霜荏苒四十余年。
五更归梦越重洋
蒋贤笃一行20余人到广东后不久就找到了部队,他虚报年龄入了伍,与同乡一起被编入国民党第196师588团2营。不料入伍不久后,抗战胜利,内战开始,蒋贤笃随所在的军队在广东河源县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战争,由虎门登船撤退到浙江舟山,最后登陆金门岛。从此,他开始了十余年台湾金门两地换防的特殊生涯。当初背井离乡出来从军本为了抗日救亡,不料最后要与同胞兄弟操戈相向,一起出来从军的同乡兄弟们都是极不情愿的。小金门岛上日复一日的军事操练纵然辛苦,更为令人苦恼的是几公里远的对岸就是大陆。那时候还没有祖国大陆的概念,只觉得短短地航程就可以登岸回家,这下却成了咫尺天涯。“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蒋贤笃老人回忆起那段反复换防、困守海岛的日子时说:“我们一起出来参军的一群人没有一个不思念家乡的,想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想起以前在家里生活、劳动、上学的时光,想回回不去,常常想得掉眼泪啊!部队里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大部分都不认得,好在我们二十来个老乡都还在一起,可以聊聊家乡话。”
“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几年前学堂里先生才教过的诗文浮上心头,当时不懂,到了金门和台湾后,体会却格外深刻起来。多少回梦里飞越重洋,回到日夜思念的老家,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亲朋、邻居在梦里都是那么清晰。午夜梦回,泪水沾湿枕巾。这样强烈的乡愁要到37岁退役到屏东县政府工作后才渐渐地淡了。
1970年,40岁的蒋贤笃从屏东县政府调到屏东县警察局从事文牍工作直至退休,度过了20年默默无闻的幕后建设生涯。
桑梓情怀老弥坚
本以为就要孤身一人终老台湾了。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释放了改善两岸关系的信号,蒋贤笃重新燃起的回乡愿望越来越坚定。直到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政策,蒋贤笃迫不及待地登上了返回故土的航船。重新回到阔别多年、梦寐萦怀的故乡时,他不禁热泪纵横,家中已是一贫如洗,父母早已过世,兄嫂垂垂老矣,侄儿贫困不堪,家庭负担很重。蒋贤笃擦干泪眼,拿出积蓄给兄嫂建了新房,给侄儿安排本钱做生意,家境又重新好起来。此后,他每年回乡探亲,并积极组织当年一同离乡去台的老兄为家乡捐资修建了通村公路,修缮了公祠,兴建了蒋家学校。在这些他所呼吁兴办的公益事业中,他拿出了当时的人民币7000余元。
1991年,蒋默掀、骆明哲、蒋贤笃等人发起“送爱心回新田”行动,新田旅台同乡会100余人积极响应。当时普遍的意见是捐钱为县政府买几台轿车用于出差,最后蒋贤笃提议为县一中捐建图书馆,建议获得了的大家的一致赞同,共募集到新台币127.35万元。1992中秋,图书馆在新田县一中落成剪彩,定名“台新图书馆”,寓意台湾新田血脉相连,“一片冰心同赏,千里婵娟与共。”成为新田对台交流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年后,蒋贤笃怀着落叶归根的桑梓之情,回到新田定居。第二年,儿子出生,也取名“台新”。
如今,耄耋之年的他回想起戍守海岛的青春岁月、默默奉献的平凡中年和壮年为家乡建设奔走的豪情往事,都化为淡淡的一笑。“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他告诉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看到台湾回归祖国,两岸和平统一。“到时候,我再带着妻儿去台湾耍一耍、看一看。”说到这里时他笑得很灿烂。
永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