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德台资讯

让这座城市更有温度——10年巨变之志愿服务高地更高

发布时间:2018-05-11 13:11:13

  (来源:德阳日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很多志愿者不远千里万里奔赴灾区,参与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中,有些留下至今,有些在德阳建立起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受益于志愿服务,从地震中崛起的德阳反哺社会,10年来致力打造志愿服务高地,为世界贡献“德阳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市在“德阳志愿”服务网注册志愿者约7.6万余名,队伍达620多支;在团市委“志愿四川”注册志愿者14.3万名;在消防支队注册志愿者1.7万余名。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什邡洛水镇慈济服务中心是杨福琼的第二个家,也是她每天“上班”的地方。她的工作就是回收分类资源,走街串巷宣传环保理念。忙碌之余,她和同伴们还有丰富的人文活动,例如学习手工、参加读书会和温馨茶会等。

  杨福琼今年65岁,是慈济的授证志工,进入慈济整整9年。她以前在洛水镇开了两家超市,闲暇时间喜欢打麻将。2008年的一场地震,辛勤创建的家业毁于一旦。“从地震中逃生后,我们住在板房里,想着一生的积蓄没有了,整夜整夜睡不着。”杨福琼说,那段时间她整个人就跟丢了魂似的。

  灾后重建,台湾慈济会在什邡全资援建了4所学校,并通过在洛水镇设立服务中心,在方亭中学设立校内环保教育站,组织开展与受援学校师生的环保交流活动等方式,开展环保推广教育活动。2009年4月,杨福琼在侄女介绍下加入到了慈济志工团队。从此,她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

  几年来,杨福琼通过身体力行、示范带动,号召当地人爱护地球、践行环保,以前的“麻友”们也都陆续加入到志工团队,“到慈济做环保”让很多当地人都终结了麻将生涯,通过捡拾、分类、堆叠等繁杂工序,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当地居民的改变,源于慈济志工不遗余力的宣传。在洛水,慈济的环保教育站设立在服务中心后院,依照惯例,每个礼拜五是洛水的“环保日”,志工们踏着三轮车穿梭于板房间进行环保回收和宣导。

  “人生七十才开始,八十满满是;世间九十不稀奇,一百笑眯眯;六十岁是老小弟,五十是红婴(婴儿);四十睡在摇篮,三十才出世……”这首闽南语歌谣十分形象地形容了杨福琼这群年长的慈济环保志工,充满喜乐地弯腰做环保。通过润物无声的宣教引导,慈济与洛水已经深深融合。

  一群人温暖一座城

  5月7日上午,在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德阳市泰田文化善行中心(以下简称“德阳泰田”)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走进城南小学,为师生们举办了一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和实践体验活动。在互动体验中,志愿者们带领学生们从“问”防震减灾常识、“看”图片展览、“动”逃生技能等三个方面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树立灾害风险意识,体验自救互救操作技能。

  德阳泰田是经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间公益性组织,成立于2013年,有30人的“第一响应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积极参与了芦山、茂县、九寨沟地震应急救援等工作。

  杨婕是德阳泰田的理事长。在她的力推下,德阳泰田把做好城市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能力,作为民间公益组织服务社区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德阳泰田的引领下,防灾减灾科普进社区“12345工作法”在全国得以推广;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科普大学”系全国首创,其经验在全省推广;“社会组织档案标准化工作”德阳首家率先在全省开展;“青少年社区心理矫正”工作省内领先。

  德阳泰田由德阳本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发起。也是一群德阳的爱心人士,他们在2014年组建了一支“曙光爱心团队”。“目前,我们团队正在向民政部门申请注册。”曙光爱心团队的理事王涛是一名“90后”小伙子,什邡南泉镇人,在“5·12”汶川地震中他对“志愿者”这个身份有了深刻的认识。

  “通过在民政部门注册,志愿者身份将更合规范。”王涛告诉记者,曙光代表了有希望,有盼头,有期待,要把光的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据介绍,该团队主要通过网络平台发起、传播,线下组织相结合的形式,帮扶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困难弱势群体,传统网络正能量。通过近年来的公益活动,目前已有会员116名,志愿者672名,组织各种公益活动160多次。

  每到年末,在浩浩荡荡的春运大军中,身穿红掛、头戴红帽的志愿者身影特别醒目。二重职工王卫东连续4年参加了德阳火车站春运志愿服务,很多旅客在他的热心帮助下愉快地踏上了旅途,让他觉得充满了成就感。

  自2012年起,德阳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每年联合德阳火车站在春运期间组织开展铁路春运青年志愿服务行动,在火车站售票大厅、安检通道、候车区、检票口设立志愿服务点,志愿者为旅客解答春运实名制、出行安全常识,开展送热水、运行李等服务,为乘客提供购票、候车、进站等咨询引导,帮助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共青团德阳市委、德阳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连续6年组织志愿者1500余人次在德阳火车站开展铁路春运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累计春运志愿服务时长20000余小时,累计服务旅客35万余人次。

  “暖冬行动”春运志愿服务只是我市青年志愿者服务的一个缩影。目前,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市广大青年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平台,志愿服务精神成为德阳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青年志愿者工作还包括:给河长当助手,引导青少年争当“河小青”志愿者;创业帮扶,成立SYE创业导师志愿服务队;在社区打造“15分钟志愿服务圈”;依托德阳高校成立了礼仪志愿服务队;通过市卫计委协调建立了医疗志愿服务队;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开展文明引导志愿服务;市级有关部门、高校联合组织了一批赛会志愿服务队伍;扎根基层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青少年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阳光助残志愿服务等。

  一座城铸就一种力量

  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聚焦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我市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已建立620余支爱心联盟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各类注册志愿者超过20万人。

  随着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规范志愿者队伍管理体系变得尤为必要。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早在2014年,我市将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大力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纳入全市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工作。近年来,通过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我市志愿服务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由松散向规范、单一向多元、集中向常态的转变,形成了志愿服务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融入生活的良好格局。

  让志愿者服务高地更高,我市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品牌打造、活动开展。在市文明办印发的《2018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中要求,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

  ——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发挥好文明委、文明办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和经验推广。民政部门负责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与志愿服务有关工作。

  ——整合资源加强阵地平台建设。今年将推动建设综合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志愿服务的统一归集和统一管理。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大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专业化、常态化。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记录、星级认证、嘉许回馈和激励保障等一系列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大力弘扬宣传志愿服务文化。倡导生活化融入,使参与志愿服务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习惯,形成弘扬志愿精神的浓厚氛围。

  ——精心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围绕精准扶贫、助老助残、捐赠助学、公共文化等内容,持续抓好“公益创投”“招善引慈”“星期六志愿者广场”“10元·微爱行动”等项目的组织实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式志愿服务项目库,促进志愿服务个性化、品牌化。

  ——全力推进农村志愿服务工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四好村”创建,按照“六有一落实”(有统一标识、有办公场所、有志愿服务队伍、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账、有服务项目,落实志愿服务活动)标准建立村级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组建“三关爱”(关爱留守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妇女)、文化服务、环境整治、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学雷锋一家亲”“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活动。

  ——不断深化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对所在辖区范围内的空巢老人、困难职工、残疾人、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广泛开展文化暖心、法律援助、健康讲座、送医送药、环境保护、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中获得价值认同和成就感,促进邻里和睦和社会和谐。推广“社工+志愿者”的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记者手记

  中国的公益社会组织,真正为公众熟知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志愿者们的奉献精神,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那一年,被称作中国的“公益元年”。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当下的德阳,志愿服务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从个人到群体、从自发到有组织,2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将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用行动温暖心灵,用心灵影响生命。无数志愿者无私奉献,坚守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为人们带去感动和温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志愿服务制度化不断推进,善行义举将成为一种常态,在传递爱与善的道路上,你我始终一路同行。(记者秦琴)
   

主办单位:德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838-2304963 E-mail:dystbx@126.com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