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株洲3月27日电 题:台湾艺术家与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半生缘”:中国彩 中国心
作者 刘曼
“在1380摄氏度的高温下,泥坯、色料与釉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醴陵釉下五彩瓷就像天生丽质的美人,由内而外美得绚烂多姿。”明媚春日,年过六旬的台湾艺术家关兰在位于湖南醴陵的工作室里,一手轻轻转动瓷器素坯,一手握笔沾彩往上描绘花草,神情专注,眼露期待。
她介绍,烧制成功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有白如玉、声如磬、薄如纸、彩如虹等特质,烧制时若出现窑变,陶瓷色釉的色彩会变得丰富,增加画面立体感,“着实是一种惊喜”。
关兰祖籍广东阳江,1953年生于香港,自幼随父亲、岭南隔山画派重要传人关保民习画,得隔山花鸟画法精髓,中学后考入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全家随她迁居台湾。她在大学师从黄君壁、林玉山等国画大师,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为毕业后涉足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打下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关兰和父亲在台湾创办的“隔山画馆”率先与大陆合作画展,此后又促成关山月、赵少昂、王肇民等大陆画家在台湾办展,引起强烈反响。“我们透过香港这第三地,做了很多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工作。连朵云轩的藏画,我也带到台湾展览过。”关兰开始多次往返两岸。
2012年,关兰随祖籍湖南益阳的丈夫丁志兴回乡探亲,偶然在长沙看到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展览。“白润似玉、彩透如虹,美到‘惊为天人’。”至今她都忘不了第一次见醴陵瓷的场景。
关兰随即决定来到“中国的三大古瓷都”之一的醴陵潜心绘瓷,如今已近10年。“刚开始有困难,在纸上作画,画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画瓷要经过窑火淬炼,画什么不一定是什么,经常画得很满意,烧出来一塌糊涂。”经过无数次摸索实验,绘画基础扎实的她才逐渐掌握这种化学变化,一边吸取釉下五彩精华,一边丰富釉下五彩创作。
关兰用堆白、堆雕等工艺,“兼工带写”的画法,加上釉下彩的工艺表现特点,令所绘花鸟鱼虫,在瓷器上表现得更自然灵动,如将釉浆点堆在画好的锦鲤鳞片上,显露立体感。她还会以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2013年,醴陵迎来的第一个台湾艺术家的展览,主角就是关兰,名为《中国彩、中国心》。
“在数千年的中国瓷器史中,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出现,是瓷器史上的一朵奇葩,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年,关兰和丈夫早已走遍醴陵的大街小巷,找寻创作灵感的同时,也见证着这座小城因瓷而兴的发展。
关兰说,醴陵有好的瓷泥、釉下彩和完整的烧窑工序,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但人才问题日益凸显。“年轻力量上有很大缺口,体现在创作、画瓷、烧窑、宣传醴陵瓷等多方面。”她建议政府和企业出台一些激励政策和措施,建立完整的人才供应体制,让“窑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目前,关兰已开始对自己的醴陵釉下五彩瓷作品编号,记录重量、烧制温度、报废率等。“如果买家不小心打破了,就能以还碎片、溯源的方式换一个新的,这也是提升消费体验的探索。”她还打算建造一座自己的窑炉和工作室。
“醴陵是釉下五彩瓷发源地,我年过半百与它结缘,创作越久,越觉得它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去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我会在这里持续探索,一直沉迷。”关兰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