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文化品牌、一项项特色活动、一处处名胜古迹……令朔州文化建设呈现出一派繁荣喜人景象,犹如春风拂面般,让人耳目一新,一个重视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浓厚氛围在全市上下形成。
近年来,朔州把文化产业作为推进城市发展的“点睛之笔”,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充分发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大打文化品牌攻坚战,为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升“两大任务”打造新的发展引擎。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朔州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始终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强市建设作为推动民生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先后投资30多亿元建成了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大楼、文化艺术中心、体育馆、群众艺术馆等一批文化地标性建筑,坐落在城市黄金地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县区普遍建起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体育馆,乡镇全部兴建了文化站、户外文化活动和健身休闲广场,所有农村都建起了文化活动室,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得到了全面推进,朔州已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精美的木雕、一流的瓷艺、迷人的石雕、旷世的书画、醉人的唱腔等,一项项令人叫绝的文化遗产,在朔州妇幼皆知,群众热捧。举办的中国•右玉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中国平鲁门神文化节、中国•山阴边塞文化周暨奶牛节、中国•应县释迦塔国际旅游文化节和“中华边塞之都”马邑文化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激活了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凸显了文化产业发展魅力,催生了文化产业发展动力,率先走出了一条文化与经济融汇互动、强市与富民同步推进的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子。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朔州市成立了文化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组,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各县区也都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并出台了有效指导当地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外来资本投资兴建文化产业项目的激励政策,逐渐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北路梆子现代戏《侨女李林》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戏曲梅花奖大赛中,斩获大奖。《塞外长歌》《红火朔州年》等,在朔州这片热土上,经久传唱。朔州市以右玉精神为素材,聘请国内知名的创作团队,先后编排出电视连续剧《西口长歌》、话剧《立春》等一批精品力作,并在中央电视台、山西卫视等公演,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为弘扬右玉精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3年话剧《好支书彭云》又在北京剧院首演,获得观众的盛赞。同时,朔州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受到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的通报表彰。
文化产业发展措施得力。朔州市将不断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工业企业的对接,推进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创意设计理念,丰富文化元素,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注重提升创意理念,加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大力培育运动健身休闲市场,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加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采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创新动力;加大人才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壮大市场主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培育市场需求;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与合作平台,引导集约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各类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进一步拓展金融机构的业务空间,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创新政府支持方式,优化发展环境。
朔州市充分利用煤、电、奶、瓷等资源优势,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建设,构建文化产业评估体系,建设了一批彰显朔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同时,不断推进朔州文化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文化强市的框架已被勾勒出来,朔州正以浓墨重彩绘就这幅蓝图。
(来源:朔州新闻网 文/图:田晶)
主办单位:朔州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