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古城史话之三 马邑之谋

发布时间:2021-08-30 06:24:09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是《诗经》中的著名诗篇《小雅•采薇》,这首诗歌描写了西周时猃狁入侵的军情紧急和人民遭受战争的痛苦。猃狁是什么?《史记•匈奴列传》:“匈奴 ,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 ,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意思是匈奴是由猃狁演变而来,是夏桀的后代。自西周起,匈奴开始威胁中原王朝。

  秦末大乱,楚汉相争。刘邦虽勉强取胜,但国家实力大减。之后他又迫害功臣,自剪羽翼,虽统一海内,但内力大损。当时的汉朝真是穷国一个。平头百姓常常吃了这顿没下顿,当官的虽说勉强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交通工具很寒酸,像三公九卿这样的官吏,上朝的时候,没有奔驰宝马坐,只得弄些耕牛来充数。级别低些的官儿们,甚至连牛车也配不起。汉朝的大臣百姓,穷成这样子,自然比不上刚刚吞并了几十个国家的匈奴了。老谋深算的冒顿单于,利用韩王信叛乱的有利机会,率领大军,南侵汉朝,用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多亏用了陈平的计策,用厚礼贿赂阏氏,让她帮汉朝说好话,被围了七天七夜才脱险。

  但是白登之围让汉朝人学会了不少东西。他们开始在势力弱小的时候,委曲求全,寻求和解之道,于是产生了很受争议的“和亲政策”:汉朝皇帝将自己的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做阏氏。这个政策,在今天看来,可能极不符合人道主义原则。不过,在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乱世,和亲也不失为缓解战争、解救苍生的一种方案,正是因为这一点,后世有主动请缨的美丽女子才会青史留名。

  “和亲”方案,出自于一位叫娄敬的齐人之手。他曾说服刘邦放弃洛阳,定都长安,被赐国姓,所以又叫刘敬。刘敬是个很有远见的聪明人,老早就看出汉军不是匈奴的对手,所以,没开战之前,就劝说刘邦别去招惹匈奴。谁知打败项羽之后的刘邦,不可一世,根本听不进去任何泼凉水的话。加上狡猾的冒顿单于使了一招韬光养晦的计策,汉朝使者一来,就藏起精兵,弄些老弱病残在外面。所以刘邦更觉得匈奴不堪一击,于是不听刘敬的百般劝阻,执意出兵,而且还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把他关押起来,待得胜回朝后再处理。等到日后刘邦遭遇白登之围,艰难逃出后,方才佩服刘敬的先见之明,请他再出主意,阻挡匈奴的南侵,于是刘敬献上了很受争议的“和亲政策”:建议派吕后唯一的女儿──长公主前往和亲。还告诉刘邦,只有派长公主去,才能显示汉朝对匈奴和好的诚意。但是,吕后的日夜哭泣泡软了刘邦的耳朵。汉朝最终派出宗室女子,以公主的名义前往和亲。自此,汉与匈奴约定结为兄弟,各自以长城为界。

  白登之围后的和亲,很明显是汉朝的示弱。自此,冒顿单于收起了他以往的谨慎和三思而行,放心大胆地前去边境劫掠,毫不顾忌所谓“和亲”的约束。等到汉高祖刘邦去世、汉惠帝即位的时候,冒顿竟然不顾汉朝旧君去世、举国悲痛,派人给惠帝的母亲即临朝的吕后,带去一封言词颇为暧昧的信。内容如下:“陛下您现在孤身一人,和我一样都是独居。两主失去了配偶,都不快乐,也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的,我愿意拿我所有的,换取您没有的。”吕后见信大怒,马上召集丞相陈平、大将军樊哙、季布等商议,打算杀掉带信来的匈奴使者,然后挥兵北上,讨伐匈奴。樊哙马上表示赞同,愿意领兵10万,横扫匈奴,替大姨子(吕后之妹是樊哙的老婆)出气。这个时候季布站出来说话了:“哙可斩也!”

  季布开口就要斩太后的小舅子、当朝的大将军。当时君臣的脸色如何,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了。估计当时吕后、樊哙对匈奴的怒气,全转移到季布的身上了。季布没理这个茬儿,继续说道:“想当年在平城,我军有32万之多,高皇帝亲自指挥,尚且被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樊哙当时是上将军,亲眼瞅着,却不能解救。此事到现在不过七年,樊哙怎么可能用10万人马就横扫匈奴呢?分明是当面撒谎!”

  吕后也不,听了季布的话,很快压制了怒气,写了一封极妙的回信:“单于啊,您真是有心的人,没忘记我们这个破地方,还赐给书信,以供我们拜读,真是诚惶诚恐。您的美意我心领了。只是我年纪大了,精力不行了。头发剩得没几根了,牙齿呢,也掉得差不多了,腿脚也不灵便了。实在是配不上单于您啊,请您千万恕罪。我这里有车两乘、马八匹,献给您做代步的工具。”

  不过,冒顿对汉朝的嚣张,也只能到这里了。之后,他虽然屡次南下,但终究不过是小打小闹,再也没有白登之围这样的机会。既然和汉朝之间的纠缠没什么明显的效果,冒顿单于决定换个目标试试,以满足他的征服欲。前去讨伐月氏,这次尝试,竟然成功了。之后,便是势如破竹,楼兰、乌孙、呼揭和其他的12个小国,望风而降。可能是冒顿打仗打累了,要换个花样,他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先是炫耀了一下自己的赫赫战功,然后说:“北边的地方我都差不多摆平了,想让士兵们休息休息,马儿也拉去喂喂草。前面大家的不愉快,都一笔勾销,还是按从前的和约,让两国边境的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

  “从前的和约”是指白登之围后,汉高祖和冒顿之间签订的那份,大意就是汉朝送个公主过来给冒顿单于当小老婆,随之附送丰厚的嫁妆,根据后世的惯例来看,这份嫁妆价值绝对不菲,对匈奴而言是笔不小的收入,而且还是不用打打杀杀就能获得的。另外边境上要贸易自由化,让匈奴的百姓可以用毛皮换取汉人的酒等日用品。汉文帝是个爱惜民力的君王,对这种有利百姓休养生息的事情,自然是百般赞同。自此对匈奴和亲成为汉初的一种基本国策,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执政初年。

  当然,和亲只是一种脆弱的约束,对匈奴尤其如是。文帝送来新阏氏不久,冒顿单于就去世了,即位的是他的儿子——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对汉的政策和他老子差不多,一方面和亲,讹诈岁币;另一方面,瞅准机会,入侵汉朝,“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汉文帝甚至想御驾亲征,后被他的母亲阻止。幸好匈奴在边境留了一个多月,就拍拍屁股走人了。汉军跟着追了一阵儿,发现追不上,也只好回来了。

  到老上单于的儿子——军臣单于即位时,又来这么一下,和上次他父亲的南征差不多,匆匆地来掠夺一阵儿,然后以惊人的速度,在汉军没察觉的时候,就离开边境了。汉文帝虽说是个贤明的君王,不过在军事方面,却是一般,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匈奴的阴影之下。文帝的儿子景帝当了皇帝后,情况好了不少,匈奴的骑兵只能做些小规模的骚扰和抢劫,没法进行实质上的扩张。

  汉武帝执政初年,西汉社会经济繁荣,政府养在长安附近的马就有四十万匹,民间大街小巷,处处是马。大汉对于匈奴国反击的机会到了。汉武帝针对匈奴多次背信弃义骚扰边境的情况,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大行王恢,是主管藩国和民族事务的九卿,曾在汉匈边境当小吏,熟知胡人的情况,说:“汉朝与匈奴‘和亲’,最多不过太平几年,很快他们就背约,不如派兵开战。”

  御史大夫韩安国坚决不同意,讲了不该打匈奴的一个理由,就是找不到,打不赢,划不来,“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彊,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彊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汉武帝也没办法,只好和亲。

  韩安国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打仗首先要找到敌人,匈奴在草原上游来荡去,汉朝派重兵深入匈奴的腹地,到草原上、到戈壁上去找他们,后勤工作任务太重,这个仗没法打。

  这时,马邑有一个富商,叫聂壹,“自幼勇力过人,喜好打抱不平,乡里之滋事者皆惧之”。作为朔州马邑人,长期和匈奴做生意,他跟匈奴的关系非常亲密,和匈奴的高层有联系。商人做大了,必然要和官府有联系,像聂壹这样的边境地区的富商,他听说朝廷要坚决痛击匈奴,十分高兴。他给王恢献了一个计谋,王恢把计谋报告了汉武帝。这个计划的大概就是聂壹诱骗单于领兵前来进马邑城,汉军埋伏在周围,把马邑城围起来,聚而歼之。这就是一个完善的的作战方案,策略抓住了匈奴人的最大弱点,可以说具有很大的胜算。所以汉武帝就很欣赏这个方案。汉武帝把这个方案说出来以后,大臣们一致同意。这就是马邑之谋,这一仗汉武帝派韩安国作为主帅领着四名大将,其中有历史非常有名的李广,王恢,公孙贺,李息,领着这四员大将埋伏在马邑城的周围。汉武帝动用了三十万军队,等着匈奴自投罗网。

  这个计划批准以后,王恢是个具体的执行者,他就派聂壹深入匈奴,通过老关系找到军臣单于,跟军臣单于讲,我可以把马邑城的县令、县丞全部杀死,然后你得到我的信号带领军队过来,这时马邑城已经是群龙无首,没有人防御了,你可以没有任何阻挡地进入马邑县城。然后这个城里的人口你可以抓走,这个城里的财物你可以整个搬走,它是一个没有抵抗的抢劫。所以军臣单于就带领他的十万大军悄悄地向马邑进发。聂壹回到马邑城以后就从死囚牢里面提了一个犯人,把这个判处死刑的犯人提前处决了,把这个犯人的人头挂在城楼之上。这就是一个信号,军臣单于得到这个情报以后,知道马邑得手了,所以他很放心大胆地带领他的军队一直向马邑进发。但是走到离马邑百十里地的时候,军臣单于发现了一件怪事,就是马邑城周围的牲畜非常多,但是牲畜的周围看不到放牧的人,所以单于就感到很奇怪。就派人要去抓俘虏,抓个舌头来了解情况,他就选择了一个边塞,这个边塞有一个武州尉史,这个武州尉史是雁门郡郡守手下的一个下级官吏,他本来是到马邑来视察工作,结果遇到马邑之战,他没有地方可去,他就临时躲在这个要塞里面。所以他就成了俘虏,就把他知道的情况招供了,军臣单于知道了以后是大惊失色,立即退兵。退了兵之后,他还非常感谢这个尉史,他没有杀这个俘虏,他觉得这个尉史是上天给他派来的天使,是救他命的人。他还封了这个尉史为“天神”,这样军臣单于就带领他的军队退回草原,马邑之谋落空了,但是汉朝的军队并不知道这个情况,等到单于的军队撤退以后才知道,再追来不及了。但是有一个人知道比较早,这就是王恢,而且他的任务是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就是辎重、粮草啊。但是王恢只有三万军队,而匈奴单于是十万军队有计划地撤退。如果以三万军队攻击对方的十万军队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王恢权衡了以后觉得保存这三万主力是第一位的,就没有攻击,放单于的辎重部队也过去了,这样马邑之战就结束了。

  本来策划很好的马邑之谋,因为不注意保密工作,一个细节的疏忽导致了对匈作战前功尽弃。大家垂头丧气回来以后,汉武帝是非常扫兴,万分震怒。一怒之下,首先是把王恢下了监狱,要处罚王恢,王恢一看自己入了狱,一是觉得冤,二是也不想死,所以他就送了千金给丞相田蚡,想让田蚡给他说情把这个关节疏通。田蚡又通过姐姐王太后给说情。但是,碰巧汉武帝对王太后和田蚡很不满,事情没办成,王恢心灰意冷,在狱中自杀了,落个人财两空。王恢不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为汉武帝保存了三万主力部队。应当说,他是功过相当,死的有点冤。

  “马邑之谋”虽未成功,但却使汉朝结束了自西汉初年以来奉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马邑之谋” 意义重大,不单纯是汉匈军事对峙的开端。从思想上说,这是对“黄老”的“无为而治”的否定,是对儒家“保家卫国”思想的实践。从政治上说,这是汉武帝摆脱王皇后和田蚡,独立做重要决策的开始和亲政的标志。

  马邑之谋后,汉武帝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派卫青、霍去病展开反击匈奴之战,使匈奴远遁,无力大举南下。但是,历史对马邑之谋的主角聂壹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这个我们朔州历史上土生土长的民族英雄,和匈奴的买卖肯定是做不成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毅然放弃了个人的经济利益,真正的舍小家为大家。而且受王恢的连累,改姓为张,下落成谜。不过他的后人很争气,三国时的张辽,是曹操的五良将之首,救关羽于下邳,斩蹋顿于白狼,威震逍遥津,是我们朔州人的骄傲。

  参考书目:

  1、《朔州大事记》朔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蔚文彩 吴夺奎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

  2、《朔州通史》 朔州三晋文化研究会 高海编纂 三晋出版社出版

  3、《雁北志集注》徐德富编著 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

  4、《中国人史纲》柏杨著 同心出版社

  5、《马邑与马》 熊国章博客

  6、《山西省朔州平朔考古纪实》 张畅耕 支配勇

  7、《朔县惨案回忆录》 徐宝

  8、《朔县:野蛮的屠杀》山西视听网

  9、《塞北古城换新天》 2010年第06期《党史文汇》李颖超著

  10、《朔城区城市环境整治出成效》政府公报

主办单位:朔州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