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属中国第一,世界无双。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宫寺座北朝南,占地25000平方米。院南100米的入口处是一座三楼四柱悬山顶的牌坊,明间横额上刻有“浮图宝刹”四字,横额之上立匾题“佛宫寺”三字。佛宫寺院整个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寺院前部东西两侧还有钟楼和鼓楼,后有东西配殿、厢房。佛宫寺内除释迦塔为辽代原物外,其余皆为明清建筑。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即北宋至和三年,至今已有947年的历史。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第1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塔的暗层,内外槽柱之间的梁 用斜撑连接,成八角筒式内外槽框架,增强了构件的整体性。全塔共使用54种不同形式的斗拱,种类之多,国内罕见,被世人称为“斗拱博物馆”。因此,应县木塔被古人誉为“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一层南北开门,四周设有回廊。塔内各层装有木制楼梯,游人可拾级而上。二层以上都设有平座栏杆,形成回廊,供游人凭眺。
塔内各明层内都有塑像,共计26尊。其中一层回廊内佛坛上有一座高约11米的释迦牟尼金身塑像,保存完好。塑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天王、金刚及佛门弟子等壁画。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层内槽门额壁板上的三个女供养人,人物体态匀称,面容丰满,神情安详,衣着华丽。据有关专家考证,他们是倡建木塔的三位皇后,从左至右依次为;仁懿皇后萧挞里(小说里的萧太后)、宣懿皇后萧观音、钦爱皇后萧耨斤。古往今来,观瞻应县木塔是一大乐事,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佛门弟子尽兴游览之余为木塔挥毫泼墨,留下赞美绝句,塔上因此存下51面珍贵牌匾,其中明成祖朱棣题的“竣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照题的“天下奇观”笔画苍劲凝重、神韵连贯、婉媚娟秀,为绝代珍品。
应县木塔历经沧桑,遭受过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元代以后,应县曾发生过十余次较强的地震,其中六级以上就有三次,房毁人亡,木塔却安然无恙。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而她仍巍然屹立。木塔之所以寿命绵延,除其本身结构坚不可摧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大型维修共有六次。解放前,木塔曾多年失修,许多地方破损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这一“国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缮和保护管理。1974年到1982年,国家先后多次拨款,调拨优质木材。补修更换了楼板、楼梯、围栏,加固了二、三层大梁,归整加固了塔基,补塑了十年动乱中被毁坏的各层塑像,并油饰了外部所有的构件。1993年应县木塔的维修抢救工作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通过《东方时空》节目向全世界征集维修方案,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联合组成“山西省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专事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的前期勘测准备工作。目前,应县木塔的修缮保护已被列为我国“十五”期间六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维修木塔时,在四层主佛像体内发现了一大批辽代珍贵文物,其中刻经、写经和木刻板套色绢质佛画以及七珍八宝等,内容丰富,年代准确,是多年来国内外辽文物的一次空前发现,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近年来,应县木塔的景观配套工程已经全面展开。为了发展以木塔为中心的旅游业,繁荣应县经济,根据县委县政府发展社会的指导精神,在塔前牌坊处向南开通一条宽60米长400米,具有辽代建筑风格,集旅游、文化、商业为一体的古建大街。在塔后兴建一座占地2。4万平方米的塔影公园,园内假山碧水亭台楼阁鸟语花香。这些建筑落成后,与雄伟高大的木塔浑然一体,构成一幅美妙绝纶的图画,更会使游人纵情游览、流连忘返。
主办单位:朔州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