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景点

亳州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09-08 01:29:01

  亳州博物馆位于亳州市芍花路,2010年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为仿汉城堡式建筑,为综合性博物馆,馆名于1963年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室内基本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文物库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馆藏文物2071件套。

  亳州博物馆一层主展馆的基本陈列主题:《穿越五千年---亳州文化寻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亳州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和多姿多彩的文物形态。展览由序厅、涡河文明、商汤都亳、道源圣地、汉魏风骨、天下望州、亳商市井、近代和当代亳州8个部分组成,共展出文物700余件套。在内容编排上,融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互动性为一体,有精美的文物鉴赏展示,有大信息量的文物、亳州相关景点电脑查询,有景观、沙盘、三维动画等立体形象展示,便于观众对文物内在思想的理解及亳州文化源流的整体认知。博物馆二层为临时展厅,为系列专题展览,将分门别类向观众开放。  

  亳州博物馆是亳州城市的名片、亳州历史的底片、亳州文化的芯片。亳州博物馆正在成为我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人民群众文化鉴赏精神家园,青少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第二课堂,中外游客踊跃参观的旅游景点,对外交流合作、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一座城市是有记忆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人们在亳州这块古老而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许多极具参考价值的文物古迹。

   博物馆是凝固的历史,是记录人类文明进程、珍藏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地方文明的象征和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

仿青铜浮雕展现亳州胜景

老街胜景展区

商汤都亳展厅一角

     缕缕阳光洒向古城墙,散发出淡淡的黄土气息;蓝天、绿地、犁耕、捕鱼……数千年的生活画卷在现代亳州市民面前悠然展现。日前开馆的市博物馆新馆,带你领略灿烂亳州文明。    

    亳州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亳州博物馆1958年筹建,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是综合性博物馆。亳州博物馆也是建立最早的安徽省地方博物馆。现在的馆名为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于1963年题写。

  新建的博物馆为仿汉式建筑,占地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室内基本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文物库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馆藏文物2071件套。一楼基本陈列是《穿越五千年——亳州文化寻源》,共分为序厅、涡河文明、商汤都亳、道源圣地、汉魏风骨、天下望州、亳商市井和近当代亳州八个部分。

   外表看似汉式建筑的博物馆新馆,大方而古朴,内敛又不张扬。

    青铜水纹甬道见证历史年轮

  徐徐打开新博物馆厚重的大门,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青铜水纹甬道,它的上面雕刻着亳州的历史年轮,从2000年组建地级亳州市一直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都于亳州。

   在青铜水纹甬道的尽头,展厅的正前方是甲骨文 “亳”字雕塑。“亳”字历史悠久,最早见于甲骨卜辞,历史还可上溯到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因此“亳”大约有4600年的历史。

  亳,从高从乇。亳字的上半部分是就像是一个高大的建筑,筑于高台之上,代表着都城的建筑高于天下,具有统领之意, 是商汤建立国家的标志。亳字的下半部分像一种植物,是一种有叶有穗有根的植物,以乇字组亳,反应了商的立国之本在于农业,也代表了商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崇拜。

  在“亳”字雕塑后面是仿青铜浮雕背景图,展现了亳州明清时期盛景图。   

    再现中华原始聚落第一村

  古老的涡河孕育了亳州灿烂的文化,涡河两岸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多处古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在时间形态上构成了一条大体完整的史前发展链条,证实最迟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在亳州这片土地上聚居劳作,繁衍生息。在“涡河文明”展厅中,市民可以近距离接触到考古工作者对这些古文化遗址的考古成果。

   “涡河文明”展厅展出了大量尉迟寺遗址出土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1989年起,对尉迟寺遗址先后进行了两个阶段8个年头13次的考古发掘,揭露面积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房迹68间,墓葬300余座以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遗址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被史学界专家称为“可与金矿媲美的资源”。一些房迹、围沟、瓮棺葬的发现,填补了大汶口文化史前聚落考古研究的空白。

   一幅尉迟寺遗址鸟瞰图向人们展示了考古工作者对全国著名的尉迟寺遗址的想像复原,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个醒目的蓝色区域将遗址团团围住,它是一个宽度达25-30米的壕沟,深度平均达4.5米,南北跨度240米,东西跨度220米,是尉迟寺先民创造的一项有效防御外敌侵略的安全设施。从遗址上可以看到许多整齐的房子,这就是著名的红烧土排房,尉迟寺遗址发现的红烧土排房是目前国内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先民住宅。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形式,均为国内罕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瑰宝。所有资料证明,经过长期的聚落生活,尉迟寺遗址内部各种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已具备早期城池的雏形,所以被誉为“中华原始聚落第一村”。

   在尉迟寺遗址的中心发现了一个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大型广场,主要是氏族成员用于议事和祭祀,在“涡河文明”展厅看到的就是先民进行祭祀活动的一个复原场景。

    曹氏家族显赫象征

  市博物馆“汉魏风骨”厅内建有曹腾墓模型,在这个模拟的曹腾墓里,有重要文物——银缕玉衣。这件银缕玉衣由2400多块大小不同的玉片,用银丝编制而成。玉衣是用来保存墓主人尸身的,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使尸身不化,根据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种不同的规制。玉衣外观和真人体型相同,按部位分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子和鞋子六部分,另外还有一个玉枕。    

    汉字墓砖演绎神秘故事

  “到安阳博物馆看甲骨文、到亳州博物馆看汉字砖。”市博物馆展出了99块出土于曹氏宗族墓群的汉字砖。

  展出的汉字砖刻字多为隶书,其中一块刻有:“岁不得 ,人为壁作乐、作壁正独苦,郤来郤行壁,反是怒皇天,壁长契。”“岁不得”是说收成不好,“壁长”可能是领工,“契”乃刻写之意。全文大意是说在这样歉收年景,墓主为造地下天堂,不管人民死活,即使严冬酷暑也要为其作壁,是要触怒皇天的,不会有好的结果。

  展出的字砖中,有一块出土于曹操家族墓群董园一号墓,上刻有“谒汤都”的字样。“谒汤都”三字阴刻在砖的侧面,文字从左向右横写,字体为狂草,运笔精湛。这块字砖记载了汉代皇家拜谒汤都的事件,证明了商汤都亳的事实。这99块汉字砖对研究我国书法艺术、书体演变都有着重大价值。 

     此起彼伏的市井“吆喝”

  “麻糊喽!凉皮喽!”,在博物馆内,来到亳州亳州老街胜景展区,这些吆喝声此起彼伏。

   “高舸大舫连樯而集,商贾巨富比邻而居”,明清时期,亳州以涡河航运为依托,出现了繁荣的商业文化。据《亳州志》记载,清末,亳州城内共有有各种杂货店100多家,中药材店100多家,还有干货店20多家、铁货店10多家、烟酒店10多家。当时的亳州自北门口至涡河一代,是商贸和市井生活的中心地带,是当时苏鲁豫皖四省的物资集散地。

  在展馆中就有那时市井生活的部分复原。通过对酱园子、德福酒楼、同仁堂药铺、瓷器店等比较具有亳州特色的商铺复原,将当时的商贸、生活等景象传达给观众。

亳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