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历史名人

老子

发布时间:2021-09-08 01:30:12

  老子,生卒年不详(约公元前571-471年之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今涡阳)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潜心研究各类经典,学识渊博,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他。后见周室衰微,诸候争霸,内乱迭起,遂归隐,骑着青牛西游去秦国,至函谷关时,为关令尹喜挽留。经尹喜再三劝说,将其道学观点进行总结,写出了五千言《道德经》,交于尹喜,以传后人。《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老子出关入秦后,隐居于扶风一带,死后葬于槐里,其墓尚在。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亳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