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旅游景点

王相岩

发布时间:2021-09-10 05:48:38

  各位嘉宾: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王相岩景区。王相岩牌坊高8米,宽18米,由当地的石英岩构筑,石板封顶,具有当地民居风格。中门上方“王相岩”三字,为明代万历十年(1583年)时任林县知县的张崇雅所写。两侧门上的“仁山”、“智水”,取自孔子《论语•雍也》,意思是安于义理、厚重不迁的人喜好在山,明白事理、周流无滞的人情系于水。

  这里之所以称为王相岩,有这样一个典故。王,指的是商朝第23代国王武丁;相,指的是奴隶宰相傅说。武丁是汤的第十代孙,盘庚的侄子。他的父亲是盘庚的弟弟小乙,排行老三,所以小乙压根儿就没想到要做国王,更没有想到要把王位传给儿子武丁。因此,武丁也没有受到王族的重视。小乙把儿子送到民间,有意让他了解社会。据《尚书》记载,小乙当上国王后,尽管武丁成为太子,但仍在民间巡游,并不透露自己的身份。有一天他来到王相岩,见到了当奴隶的傅说。傅说人挺聪明,不仅说话风趣,而且常议论国家大事,每每与事实相吻合,老百姓都喜欢听他的,说他神机妙算。武丁想,国家多么需要这样的人才啊。

  武丁即位后,时常感到一种压力。盘庚迁都安阳,开始的时候,国家出现了兴旺的局面,然五六十年过去了,王公贵族骄奢淫逸起来,边境战事不断,国家陷入重重困难之中。而那些掌握实权的王公大臣们都试图左右他,一上朝就七口八舌地为他出馊主意。武丁想启用奴隶傅说辅佐自己,可是又由于等级森严,不好办。武丁只好只听不说,如此三年,三年不语。他的妻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看出了他的心思,鼓励他启用傅说,就像开国的成汤启用伊尹那样。

  这天,武丁上朝,群臣一个个念奏章,武丁听着听着就睡过去了。群臣既不敢吵,又不敢走。两个时辰过去了,武丁大叫一声醒来,哈哈大笑,对群臣说道:“吾帝成汤给我托了一个梦,要派一位贤臣来辅佐我,做我朝宰相。”接着让画师在羊皮上画他梦中人的画像。画像一完成,武丁命兵丁分四路前去寻找画上人。兵丁们在王相岩找到了傅说。傅说来到朝中,武丁就拜他为相,留下了“奴隶拜相”的千古佳话。傅说辅佐武丁,励精图治,君臣和谐,使商王朝繁荣强盛,史称“武丁中兴”。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贤人,就把他们躬耕过的地方叫做王相岩,把他们俩种的树叫王相树,旁边的这条河谷叫王相沟,把住过的地方叫王相村。乾旋坤转,沧海桑田,变化了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历史。

  王相岩是典型的是神砂结构围谷地貌,山峰三面围合,开口向东,迎来紫气,形成护砂严谨的风水宝地。大家向东看,对面崖上伸出的那块红色的岩石犹如孔雀头部,而其后的山崖犹如绿色的彩屏;大家向北看,由西向东逶迤而来的山岭犹如一条青龙;向南看,山顶上的造型地貌像一只白虎,虎视眈眈,俯瞰山下;在套谷里面还有一个金龟望日峰,龟蛇也叫玄武,我们到上面就会看到。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灵兽地貌造型维妙维肖。这四种灵兽在古代既表示方位,又是传统的风水模式。难怪商朝23代国王武丁和奴隶宰相傅说要选在这里躬耕。现在我们就从这里登山,去看一看三千年前国王和宰相生活过的地方吧。

  这是荡魂桥,长50米,高8米,宽2米,由铁索牵系,666根松木椽子铺设桥面。人行其上,大幅度地摇摆,半云半雾,魂魄随桥体晃荡,所以叫荡魂桥。不过大家不要担心,有足够的安全系数保证你的安全。朋友你桥上走,心灵别颤抖,脚步放稳向前看,桥随人动荡悠悠。

  从停车场开始绕景区走一遭,一共2668个台阶。我们攀越第一条栈道,登上了云台。云台即云中平台之意。这种平台,在地质学上叫产状。产状的形成与岩层的水平产出有关。在地质学上,岩层的横向纹理叫层理,竖向纹理叫节理。这里的岩石层理发育广泛,由于水平侵蚀,形成一个个产状,大家向四周看一看,产状结构异常丰富。层理的广泛发育,使这里生产不同厚度石材。各位请看山下的农舍,都是由这种红色石英砂岩构筑,厚的作料石垒墙,薄的作石板当瓦用,就地取材,红墙绿树,形成独具特色的民居,被收入《中国民居大全》一书中。

  来到仰天池,这是“仰止”石。巨石之上书“仰止”两个大字,笔势遒劲。“仰”是敬慕、倾慕的意思;“止”是助动词,同“之”一个意思。“仰止”二字一般刻在风景绝胜之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成语里的“仰止”也是这个意思。

  请看我们脚下河谷对面的岩石,就像错开的一册册的大书,号称“千册岩”。世界上任何图书馆都容纳不了这些巨石铸就的千卷书册,每一册书里都记载着大自然的奥秘。将来的某一天,谁能打开由层层页岩装订的书卷,谁就能从中找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千百年来令无数哲人困惑的哲学命题的答案。

  大家请往上看,那是明代河北肥乡道士赵得秀所建的九拱桥。为了扩大道观基地,赵老道架悬桥补山缺,所以又叫悬石桥,它凌空构筑,长50米,宽28米,架于断壑之间,登者若升九霄,飘然动尘外之想。明末清初发山洪,冲走三拱,现存六拱。大家看,我们周围都是石英岩,而架桥用的是石灰石,可见这些石头是由远处运来,由此可知老道修桥的艰苦程度。

  王相岩套谷是流水侵蚀而成。山的顶部为石灰岩,石灰岩溶隙中基本为碎屑充填,下渗不畅,以表流为主,大量的流水顺坡而下,下切入谷。在硬岩岩层顶面向两侧侵蚀展宽,而在跌水瀑布处强烈下蚀,发育成深切的谷中之谷。我们知道弧形,也就是常说的拱形最有支撑力,所以在流水下切侧向侵蚀的过程中,沟谷一般都崩落成弧形,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三面深切套谷的谷头均有谷头瀑布,所以我们叫它相向峡谷。这种套谷有很高的构景价值。

  现在我们就由前边这条小道上去,去看一下老君殿和书斋楼。

  老君殿建于明嘉靖年间,为道士赵得秀所建。原建筑以石筑墙,灰瓦盖顶,因多年失修而倒塌,只剩殿基。1990年重修,为爬山廊式砖木结构。大家都知道道教的根是老子。老君殿建在玉皇阁的上方,为尊上之意。

  前边就是书斋楼。书斋楼倚壁凌空,建于高123米的悬崖上。书斋楼是藏经书的地方,也是赵得秀读经参道的地方。原建筑为三层小楼,民间传说为梳妆楼。1990年修复时,在崖壁上发现“书斋楼”三个字,才确认不是梳妆楼。修复后的书斋楼为二层硬山重檐爬山廊式。一层楼东西两口相对,二层楼东山墙留有眺望口,可望而不可通,是观赏王相岩全景的绝好之处。

  现在我们来到了岩之坪。这是王相岩唯一的一块面积较大的“小平原”。这里建有玉皇阁一座、五气朝元洞一处,此外还有丹药碾、碑廊、筒梯等遗址,皆为赵得秀所建和所用之物。赵得秀自少离家,云游至此,遂卜居于此。他采石于山,取谷于田,不募捐,不雇工匠,自力更生,从嘉靖已丑年始开工,于嘉靖甲子年完工,经三十余年劳作,王相岩之景才齐备,王相岩之名才远播。山之灵气留住了赵得秀,而赵得秀立志坚定,才有此成就。

  我们先来看玉皇阁。玉皇阁是赵得秀开发王相岩的主要工程。清顺治年间曾重修,民国十五年又复修,屡毁屡建。现在的玉皇阁于1990年重建。为砖石结构,明代建筑风格。阁座为大理石须弥座,阁门嵌设门楼,门楼座雕刻八宝图案,内顶呈穹窿状。

  在岩之坪的出口处里侧的这一排石碑,共十三通,是王相岩历史的见证。这一块块石碑是石写的历史,由此使我们与古人一起探讨自然、历史和人生,因为这一篇篇的“石头记”正是古人心灵轨迹和生命历程的结晶。这块蛟龙碑,碑文为《创修王相岩碑记》,立于嘉靖43年(1564年),高3.06米,宽0.81米,碑文由在山西数个地方任过提刑按察司副使的张学颜所撰,由在山东数个地方任过提刑按察司佥事的申佐书丹,林县知县张崇雅立石。

  从王相岩往北走,经过卧云回壁,俯首悬崖栈道,可到老道墓塔洞,又名仙人洞。仙人洞东西长32米,南北进深25米,洞后呈弧形。洞内建有三个道士墓,皆坐北朝南。东侧两墓为青石构筑,其中位于东南的一座高1.5米,南北长2.5米,东西宽2.15米,顶呈穹窿状,长方形,嵌一墓碑,碑文左书“明万历二十五年”,中书“明故得秀长徒李守林一位之灵”。西边这个大墓用青砖砌筑,呈塔形,基座为金刚宝座式,南北长3.4米,东西宽3.2米,上承圆鼓形塔身,南面置一小龛,塔身高5米。塔前立的碑,高1.44米,宽0.5米,上刻“五世明故师父赵得秀一位霞灵,明万历十七年正月十九日立,不孝徒李守林立石。”

  仙人洞内有一钟乳石,形状如龟。相传,古时这里住一灵龟,傅说曾卜卦问灵龟,知晓天下事。傅说归天后,灵龟化作巨石。

  安阳市台办供稿

安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