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风土人情

豫北名珠小道口

发布时间:2021-09-10 05:54:08

  道口镇位于滑县西北边境的卫河之滨,稣堤之上。早年,由于道口地处河运要道的卫河之畔,是当时水陆交通的要口,时有小天津之称。道口镇的顺河街是目前安阳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之一,也是当时道口最繁华的街道。漫步在大街上,透过两旁斑驳的店铺门窗和油漆剥落的门柱,追溯那流失的岁月,你仿佛回到那帆船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渡口。

  据记载,古代黄河流经滑县,道口就是设在西岸稣堤之上的一个渡口。相传,当时一李姓人家在此以摆渡为生,所以人们又将此渡口称为李家道口。后来由于黄河河床南移,卫河航运的畅通和贸易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山西洪洞县大迁民之后,来此定居者日益增加。明清以来,道口逐渐发展成豫北重镇。

  道口系水、旱码头。卫河流经滑县境内的河道南起桥上村,北至三里湾。水面宽阔,水势平稳,当时卫河运输“上通百泉,下达天津”。20世纪30年代,是卫河航运最兴盛的时期,河道内“帆船林立”,每月过往民船、商船达百余只,“三百石之民船,四时畅行”。大船货运量达1450吨位。南方和豫北一带的杂货、煤油、海盐等多从这里转口,运往各地,以至于顺北街的货栈里物资堆积如山。卫河沿途设立了6个港运局,道口居上游第二,商贸的繁荣,使道口有了小天津的美称。

  航运的发展,带动了道口搬运业的兴起。一些破产的农民和城镇贫民逐渐变成了专业的脚夫。他们早晨把铺盖一捆,押到当铺,晚上下船买上几升米,再到当铺取回铺盖,一家过活。时间长了,他们居住的街道也就叫成了“脚力市街”。

  1907年竣工的道(口)清(化)铁路和1936年竣工的道(口)楚(旺)铁路,道口位于正中,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的物资在这里中转、集散,更是促进了道口经济的发展。道口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有“日进斗金”之说。道口12条大街和72个胡同,分布大商号百余家,小商号不计其数,经商者多达万人,出名的大粮行40多家,大酒店3家,银行、钱庄6家,浴池10多家,日用百货、布匹、土产等应有尽有。其中,最地道又最有名的当数顺河街与大集街交叉口的义兴张烧鸡店和顺河北街两旁的锡器店。张家烧鸡“咸烂厚味,脍炙人口,价格不贵”。道口锡器又名点铜点锡,制作的茶壶、酒器、烛台、香炉等用具,精致耐用。当时的锡器店仅顺河北街就有9家,规模较大且有名望的有“聚胜锡店”、“兴盛锡店”、“同兴锡店”。“道口锡器白如银,明如镜”,1933年的《河南政治月刊》载,道口锡器“以官秤论价,带花的每斤一元六角,无花的每斤一元四角六分。”据记载,凡来道口的游人“吃烧鸡,买锡器,多不肯失之交臂。地方人士,又多以此二者为馈赠之资”。

  当时,道口最繁华的地段当数顺河街和大集街。两旁店铺林立,白天人流如潮,到了晚上,用布蓬搭起来的顺河街灯光通明,人头攒动,所以人们又把顺河街叫作灯蓬街。至今,老人提起这些往事,仍津津乐道。

(郜国祥 2002年12月25日9版)文章来源:广电报

安阳市台办供稿

安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