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这片土地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在古代典籍中“殷墟”这两字时常出没,但它到底在哪里?王朝风韵隐埋,终成文化之谜。
公元1899年,神秘甲骨突然出现,揭开了这个王朝湮没已久的秘密。
发现“龙骨”
这是一个广泛流传的传奇故事,它非常具有戏剧性,并曾经刊登在1931年的《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当时,一个署名为“汐翁”的作者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的。
1899年深秋,北京城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病,用了许多药,就是不见轻。后来,京城里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
仆人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购药回来,用砂锅细细地煎着。王懿荣捏着药方在屋子里来回踱着步子。原来,药方上一味中药吸引了他的目光:龙骨?怎么还有一味药叫龙骨呢?
当王懿荣无意间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和篆文相似的古朴文字时,禁不住大吃一惊。对金石学颇有造诣的王懿荣意识到这种古老的文字符号肯定有价值。
1899年下半年,北京城的古玩界传出消息,国子监的王大人重金收购带字的龙骨,他开出每版“价银二两”的天价。不久,王懿荣就先后收购了带字的龙骨1500多片。
治学严谨的王懿荣一边继续收集,一边开始了他的研究。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地揣摸、分析后认为,这些骨头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
而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符号与西周春秋时的金文完全不一样,它们用笔纤细,多方折而少圆转,实在太像一种自成体系的古老文字。它很有可能是比金文更古老的文字,形成的时间非常接近传说中商王朝存在的岁月。
1899年,人们对于商王朝的认识,还只限于传说,它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王朝,因为还从未有商朝文字被发现。没有文字作为信史,所有关于商王朝的一切只能视其为传说。
1900年7月,爆发庚子之变,西方列强组成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身为京城团练大臣的王懿荣见八国联军破城,便与妻子一起服毒坠井而死。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
秘密出自安阳
继王懿荣首开收藏甲骨之风后,有些金石学家也陆续加入到搜购、收藏的行列中。在当时的上海就有一位有心人,对收藏甲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刘鹗。
王懿荣死后,他的大部分收藏,被他的好友刘鹗买了下来。文学造诣颇为深厚的刘鹗在上海也开始潜心研究起甲骨来。
后来,在好友金石学家罗振玉的帮助下,刘鹗翻遍5000多片甲骨,精选出1058片刻字较多的珍品,准备拓印出来。因刘鹗才认识甲骨的罗振玉也没有想到,甲骨改变了他的一生。
就在刘鹗的《老残游记》开始连载的这一年,1903年10月,饱蘸他心血的六卷本《铁云藏龟》终于印刷出版。这是中国公开存录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开甲骨文研究的先河。
刘鹗、罗振玉在这本《铁云藏龟》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他们对甲骨图案的大胆推测,他们认为,刻印在甲骨之上的绝非他物,而是失传已久的文字。
在此之前,清末的学者所能知道的最早的文字来自周朝。那么,这些奇怪的图案就应该是比周朝金文还要古老的文字。
中国的上古三朝为夏、商、周,比周朝早的是商朝,于是,他们在《铁云藏龟》的序言里推断甲骨之上的文字为“殷人刀笔文字”,意指商朝的人用刀刻在骨片上的文字。
刘鹗在《铁云藏龟》序中说,3000年后还能看到“殷人刀笔文字”,实是天大的幸事。他的推测是根据“钟鼎凡有象形字,世皆定为商器”。也就是说,金文中越多象形字,其年代越久远,以此类推,甲骨中尽皆象形之字。
神秘的甲骨文到底来自何处呢?几年后,一直在寻找甲骨真正出土地的罗振玉终于在北京探听到一个人,他就是1899年第一个把甲骨出售给王懿荣的古董商范维卿。
原来,神秘的甲骨真正的出土地是在距汤阴不远处的安阳小屯村。
为什么这么多的甲骨会出现在一个普通的小村落呢?学富五车的罗振玉首先开始从《史记》等史籍文献中去印证。
从史籍文献记载中可得知,殷墟就在洹水的南岸,而小屯村也恰恰就在洹水南边,这就是说小屯的所在地很可能就是史籍记载中的殷墟。
罗振玉感觉到,如果甲骨真的就是从洹水边的小屯村出土的话,那么这里很可能就是殷商王朝的都城所在——殷墟。弄清了这一点,让罗振玉大喜过望。
1911年,罗振玉派其弟罗振常等人动身前往安阳,寻找、搜购甲骨。此时,安阳成为破解甲骨之谜最重要的一环。
按照罗振玉的要求,罗振常这次安阳小屯之行不仅弄清了甲骨出土地的准确位置。他还在小屯村展开了大规模的收购甲骨的行动,此次共收购甲骨近1万片。
站在小屯村北的洹河边,罗振玉感慨良多,他终于还了自己积年已久的夙愿,亲自来到安阳的小屯村,这一年是1916年。
由于有人厚价收购甲骨文,小屯村也越来越热闹了。这里没人不知道甲骨的事,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以贩卖甲骨为生。无论是大户还是小户人家都在自己的家中、田里,四处挖掘着甲骨。这甲骨文值钱了,地里的骨头片也越发不好找了。于是,就开始有人做起了造假的买卖。
过去,中药店的掌柜不要带字的龙骨,他们便很费劲地把甲骨上的字刮掉,使其变成“龙骨”。现在,他们又很费劲地开始往没有字的龟甲和兽骨头上刻字了。
传教士与《殷墟卜辞》
安阳小屯一带出土“带字甲骨”也引起了不少外国人的关注,搜集甲骨文就成了他们这一些人的特殊爱好。
明义士,1910年从加拿大到中国安阳传教,没想到由此和甲骨文邂逅并结下不解之缘。他常常骑着一匹老马在洹水河沿岸徘徊,在明义士眼里这儿到处都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1917年,学术研究日臻炉火纯青的明义士终于写成了《殷墟卜辞》一书。后来,他收藏的甲骨文居然超过当时“甲骨文大户”罗振玉,竟达5万多片,成为“甲骨收藏第一大户”。
安阳小屯,这里不仅有大批带字的甲骨出土,还有难以计数的青铜器、古玉器等珍贵文物问世,这种“挖宝”式的非科学发掘,一直持续到1928年夏。
在这期间,小屯共计出土甲骨10万片左右,有相当一部分流入外国人之手。据统计,它们分别流散到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其总数在2.6万片以上。
当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给这种神秘未解的文字起名为“甲骨文”最为妥帖。这一叫法,既包括了龟甲,又包括了兽骨,简洁明了,逐渐成为学界的统称。
“甲骨”是龟甲和牛肩胛骨的统称。在古代,龟与龙、凤、麟并列,被人们称为“四灵”。因此龟甲作为占卜用物,便成为理所当然了。
甲骨文形质古朴,笔意嶙峋,其所刻似有魔力,令观者无不流连其中。因此,所有研究甲骨文的人都深信,这些甲骨之上,记载了另一个世界的秘密。
在20世纪初期与罗振玉共同着手研究甲骨文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近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王国维,年轻而才华横溢的王国维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甲骨文中真的记录了商王朝的某些信息,那么自己通过破解甲骨文应该就可以反观历史文献的可信度。1917年,王国维发表第一篇甲骨文研究的科学论文《殷先公先王考》,传说中的商王朝终于成了信史。
1928年,当时全国的最高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南京成立,所长是中山大学文学院教务长傅斯年。他上任后便以关注甲骨文为首要大事。
这年8月,傅斯年委派中山大学副教授——一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前往安阳进行调查,目的是查明甲骨埋藏盗挖的情况,看是否值得进行系统科学的发掘。这个年轻人便是董作宾。董作宾,河南南阳人,1922年曾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师从于甲骨文大师王国维,他为人聪明灵活,勤奋好学,几年的时间里,已经成长为研究甲骨文的一流学者。
1928年8月12日,董作宾独身一人到安阳实地考察。经过明察暗访,董作宾确定小屯村这片古老的地层下面仍然埋藏着数量不明的甲骨,得出“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的结论。同时董作宾认为,小屯村的发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
得到董作宾的详细汇报后,傅斯年当即同意发掘安阳小屯村,寻找甲骨文。安阳小屯村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同时这次行动也预示着中国科学考古时代的来临。
1928年10月13日,以董作宾、郭宝钧等人组成的发掘团开始了中国第一次科学田野考古挖掘。发掘结束时,共发现带字甲骨800多片,还有不少骨器、玉石器、铜器等文物。这在当时来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解读贞卜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阳考古的科学研究工作大面积地展开了。特别是1929年秋,在第三次挖掘中人们发掘出4块较完整的大龟版,它们处于同一时代,体形巨大字迹众多,一出土就引起了董作宾的关注。
在这4版龟骨之上频频出现一个过去谁也不认识的字,这个字出现频率之高为所有甲骨文字之最。对它的解读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这个字为官名,有人说这个字为地名。然而无论是哪种解释,代入句子中都感到不通顺,后来董作宾经过仔细对比,第一次提出这个字应该是今日汉字中的“贞”。
贞,就是贞卜问命的意思,贞字的读解是神来之笔的灵感,它使人们第一次认清甲骨文存在的意义,甲骨之上的文字,并非记录历史的档案,而是商王求神问卜的答案。董作宾对大龟4版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从中又发现了占卜机构及其官员的存在,从而确定甲骨文开头贞上一个字为人名,即卜问命龟之人。
如果把贞人的时代确定下来,那么人们就可以利用贞人去断定甲骨文的时代,这个看似简单却极为重大的发现被郭沫若誉之为“顿若凿破鸿蒙”,它的发现也使甲骨学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进而确立了因贞人以定时代的甲骨分期断代标准。
商人崇尚天命,凡事必先占卜询问神灵,然后才决定是否可行。这些祭祀祈祷活动,都通过贞人来实施。在贞人的解读下,商王相信自己终于获得了确切而又完整的信息和答案, 当占卜结束后,贞人将原因与结果记录下来,刻在这些甲骨之上。一条完整的卜辞,记录着占卜日期、占卜者所占之事是否应验以及是否采用等内容,具有重要而丰富的史料价值,因此可以说,甲骨文相当于殷商王室的秘密档案库。
重大发现
1934年3月,安阳第九次考古挖掘工作在侯家庄开始启动了,数十天后,这里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因为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王陵,这些巨大无比的大坑是死去商王的大墓。王陵气势恢弘,形制壮阔,面积最大达1800多平方米。
这一次的考古挖掘规模空前,它使人们对神秘的商王朝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学术界摸清了殷墟王陵区宫殿区的格局,认识到了殷商都城。
但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殷墟发掘被迫停止。
此前在安阳殷墟大规模的15次发掘中,第十三次发掘给了世人一个巨大的惊喜。1936年6月12日,第十三次殷墟发掘已进入扫尾阶段,作为发掘队长的郭宝钧决定就在这天结束发掘工作。下午4时,正当人们在忙碌之时,突然从一座坑里传来一声惊叫。
原来在这个距地面有6米深的大坑北面壁上,突然出现一具身体蜷曲的人骨架,当人们清理完骨架周围的土层时,出人意料的是人骨下竟然是一大片从未扰动过的甲骨层,当现场的发掘队员们准备着手揭取坑中的甲骨时,却发现面临着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
这些错落有致的龟版彼此叠压在一起,让人不知该如何下手。出于安全考虑,有人提出把这坑甲骨整体搬家的主意,于是大家一致同意把它整体挖出来搬到南京,再一点一点地保护发掘。
由于年代久远,这个编号为H127甲骨坑内的甲骨与泥土已经紧密粘连在一起,经过四昼夜后,这个庞然大物终于被装在木箱内,并用铁条紧紧加固,当时的这个木箱重量达到6吨。
如何把6吨的大木箱运到2公里以外的安阳火车站呢?64个老工人肩扛、杠子撬,走了两天才到了火车站。
秘密未尽
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经过技工专家们长达8个多月的细细清理,剔剥、绘图、 编号,H127甲骨坑终于显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H127甲骨坑出土的龟骨总数达17096块,其中仅完整的有字龟甲就有300块之多,直径达44厘米的特大龟甲更是前所未见。这是安阳殷墟历年考古中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这些甲骨非常完整,如果按一片甲骨有10字来平均计算,那么这1万多片甲骨之上,将有17万字。
经过研究专家们发现,这1万多块甲骨几乎全部出自商王朝的武丁时期,这些甲骨刻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天文星象,下至人间百事,无所不包。
商王武丁是盘庚之后的第二代帝王,在位59年,频繁出征作战,以其赫赫武功扭转了商朝一度衰落的国运,拓展的疆域辽阔,史称他统治的时期为“武丁中兴”。
三千多年后,昔日繁华喧嚣的帝都早已成为发黄的历史,唯一不变的是这里一片片硬朗的甲骨风采。在殷墟发现的15万片甲骨上的150多万字中,有5000个左右的单字,目前人们只认出不到2000字。
谁还能发现新的甲骨呢?谁还能继续破解三千多年前商王朝留下的秘密呢?今天,在小屯村的旁边,人们完整地保留了商代宫殿遗址,成为这个王朝的岁月见证。
文章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中央电视台
安阳市台办供稿
安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