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又称“卜辞”,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用于殷商时期锲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占卜与记事,出土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它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自成系统的文字,已发现的单字约4500个,其中的1500个字已被专家释出。目前,以甲骨文为研究对象的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国际性显学。
殷墟甲骨文于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在此之前,它长期被当地百姓作为中药“龙骨”出售和使用,毁坏甚多。
安阳殷墟始掘于1928年,培养了大批的考古大家,被后人誉为“中国考古学的摇篮”。截至目前,已经挖掘出甲骨文、司母戊鼎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竹木器、漆器、皮革制品、纺织品等数十万件文物以及宫殿宗庙基址、王陵遗址、手工作坊遗址、车马坑遗址等众多殷商遗迹。
目前,殷墟甲骨文已出土15万片左右,总字数约100万字以上,堪称商代王室的“档案库”。甲骨文内容十分宏富,不仅记录了殷商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情况,而且对当时的天文历法、方国地理、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多有涉及,极大地弥补了商代史料不足的缺陷,是了解和研究殷商历史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实物资料。史书上说:“唯殷先人有典有册”,这是有根据的。
殷墟个性化邮票甲骨系列精选最具代表性的甲骨文12片,类种丰富,形状齐全,有精美的鹿头刻辞、牛头刻辞和保存完整的卜骨和卜甲,以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甲骨文书法12字共计24枚附图。作为时代较早的古代文字,殷墟甲骨文对后世汉字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直接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承不绝的历史见证。
据不完全统计,殷墟文物被外国列强掠夺量在5万件以上,其中侵华日军在1937年占领安阳后,就多次掠夺殷墟文物,并将所夺全部运回日本,仅甲骨就有1万多片。现在,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瑞典等国家藏有的殷墟文物最多。
甲骨文是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时间大约在盘庚至帝辛之间(分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内容大都是殷王祭祀、田猎、求雨、卜吉凶等占卜的记事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他们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占卜有关的事件,再契刻记事文字。甲骨的出土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之殷墟,初为当地农民翻耕土地时发现的。由于不知是何物,因此被当作龙骨卖给药铺,用以治疗虚弱和破伤。清光诸二十五年(1899),当时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生病后,在抓来的中药中认出了甲骨。二十九年(1903),刘鹗著《铁云藏龟》,第一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1904),孙詒让著的《契文举例》对甲骨文始加考释。其后开始了连续不断的发掘。
文字学家认为,一种文字从发现到成熟至少要经过2000年的发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经出现一批形声字,表明它是较成熟的文字。按此类推,最早的汉字应出现在夏或更早的时代。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为中国文明史已逾5000年这一事实,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中国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号称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种文字的发展都中断了。惟有甲骨文发展下来。在已发现的的近5000个甲骨文单字中,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余下的3000多字多属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读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后世不再沿用,给正确考释、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专家认为,由于甲骨文属卜人应用文字范围,并不等于社会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实际存在的字可能还要更多。
殷墟甲骨文发现百年以来,出土数量已达15万片。它虽然是殷王室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简单,识读困难等局限,但对“文献不足征”的商代历史研究仍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而且与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和古代科学技术研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赠和从私人、市肆收购而来。其中以刘体智先生的庋藏数量最多,装在150个盒内,共28000余片。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还曾著录于罗振玉《殷墟书契》、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编》、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片也很丰富,除正在传拓中的《馆藏甲骨集拓》外,还有《善斋书契丛编甲骨拓本》十八册四函,共28000余张。在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中还收录有该馆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种之多。
文章作者:杨俊娜文章来源:安新网
安阳市台办供稿
安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