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字文化

重见天日 商代卜骨举世震惊

发布时间:2021-09-10 05:56:39

  阅读提示

  甲骨文,作为殷商文明的代表,在19世纪之前,一直深埋在地下不为人知。直到1899年,安阳小屯村甲骨文的发现,才使世人对洹水河畔的殷商文明有了新的认识。从此,盛极一时的殷商文明在一片片龟甲、牛骨上被再现,并由此诞生了一种世界性的显学——甲骨学。如今,在殷墟博物馆的展厅内,面对着3000年前殷商统治者用来占卜、记事的片片甲骨,人们在为这些难得一见的商代文明惊叹的同时,脑海里不免会闪现疑问,是谁第一次发现了这些甲骨,并将其确认为商代文字?

  剃头匠

  让“龙骨”走出殷墟

  甲骨文最早是作为一种中药材“龙骨”流入北京的药铺,而被金石学家意外发现的。然而,是谁最先发现了甲骨文,并把它卖到了药铺呢?

  在安阳当地的甲骨文研究者之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100多年前,安阳小屯村一位名叫李成的剃头匠是最早发现甲骨具有药用价值,并把它卖到药铺的人。

  当年,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由于发现的甲骨很多,大家并没有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有一年夏天,李成身上生了疥疮,疼痒难耐,无意间他把一块刻有“画纹”的白骨片砸成粉末涂在身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疼痒竟神奇地止住了。如此几番,疥疮竟不治而愈。于是他把田地里散落的白骨片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送到城里的药店去卖。

  从此,李成便做起了收购贩卖“龙骨”的生意,他收集了大量的“龙骨”卖给药店。药店老板为了赚钱,又陆续把“龙骨”转卖给各地的药店。就这样,大批“龙骨”进入了京城的各大药店。3000多年前殷商统治者用来占卜的甲骨,就这样被当作“龙骨”,一直没能逃脱“粉身碎骨”的命运。

  王懿荣

  最早发现甲骨文

  王懿荣,山东烟台福山人。1899年秋,国难当头,王懿荣受命回乡督办团练,但因诸多困难,无功而返。王懿荣当时的身份是朝廷国子监的祭酒,也就是当朝最高教育机构的负责人。有文献记载说王懿荣“性嗜古”。喜欢搜集上古,尤其夏商周以来的铜器古玩、印章,哪怕那时的残石片瓦,他都珍藏秘玩之。此时,由于父母双亡、内忧外患让王懿荣终于病倒了。

  王懿荣服药时,在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发现有人工的划痕。王懿荣从那味名叫“龙骨”的药中,拣出几片仔细端详,发现这些划痕不像是随手刮削的痕迹,倒极像是一种有序的编排。这么细小的骨头上,怎么会有刻痕呢?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好奇。这位对金石古文字有特殊爱好的文人马上意识到这可能是古代文字,于是立即分派家人,并亲自到北京各大药店将有划痕的“龙骨”买了回来。几天之内,竟收集到三四百片“龙骨”。王懿荣开始独自对这些刻字的甲骨进行秘密研究。

  王懿荣对西周春秋时的青铜铭文非常熟悉。这些“龙骨”上的文字与金文完全不一样,用笔纤细,多方折而少圆转,肯定是周以前的文字遗存。于是他将《尚书》中记载的“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与之联系起来,认为应该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即甲骨文。

  王懿荣考证出所谓“龙骨”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后,随即开始高价向古董商收购甲骨,刚开始以“每版价银二两”,后来就涨到了“每字酬银二两五钱”。除了王懿荣外,其他人也开始高价收购甲骨。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甲骨的私挖乱掘。村民们在小屯附近长期的私挖乱掘,除毁坏了不少古代遗物之外,对殷墟的地层破坏和扰乱也很严重,这给后来的考古发掘带来了很大困难。

  刘鹗

  最早确认甲骨文

  如果这些骨头上的刻划是远古的文字,那它有多古,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文字呢?独自研究的王懿荣,都有些什么心得呢?王懿荣本人没有留下文字。但王懿荣的第三个儿子王汉章在1933年所著的《古董录》中记述:“先公索阅,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间”。这里明确说出王懿荣已经知道龙骨之上的刻划为商代文字。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当朝大臣随慈禧仓皇出逃,王懿荣绝望了,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56岁。 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死后,家中经济困窘,他的第二个儿子王翰甫,便将王懿荣生前收藏的甲骨1000多片,卖给了后来写作《老残游记》的刘鹗。1903年,刘鹗将所藏甲骨选出1058片,辑成《铁云藏龟》一书发表。这是有关甲骨文的第一部着录之作。而刘鹗在《铁云藏龟》自序中直接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是商朝遗物。刘鹗是第一个指明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并说出根据的人。在王懿荣死后的百余年里,甲骨文研究蔚为大观,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  

文章作者:何冠英 文章来源:法制报豫北新闻 

安阳市台办供稿

安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