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汉字文化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0 05:56:40

  一片甲骨惊天下

   甲即龟甲,骨指曾骨。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毕将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刻(或写)在其上,称甲骨文。因商代甲骨文不见于古代史书记载,所以学者命名不一,有龟卜文、契文、殷契、甲骨刻字、殷墟文字、贞卜文、殷墟卜辞等各种名称。商朝灭亡,“失国霾卜”,商代甲骨即不为世人所知。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生病,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其中有“龙骨”,王懿荣见其上刻有字,倍感惊奇,于是立即命人到药店把有字的“龙骨”全部买回。后来,有个化名为“汐翁”的将这一事实写了《龟甲文》,在1931年北平出版的《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发表。此后,人们便以为这是甲骨文发现的文字依据,其实甲骨文发现也有个认识过程。

   罗振常在《洹洛访古游记》“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条”中说:

   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器、古泉、古镜等,得善价。是人得骨,以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姑取藏之,然无过问者。其极大胛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铺。药物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夥,检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愁以填枯井。

   可见,在1899年前数十年间,小屯村民就在附近的耕地里见到骨甲。加拿大长老会驻安阳牧师明义士在其著《甲骨研究》中说:

    起初有人收藏甲骨,可不知道出处。在1899年以前,小屯人用甲骨当药材,名为龙骨。最初发现的甲骨,都经过潍县范氏的手。范氏知道最详。先时范氏不肯告人正处,如告刘铁云汤阴牖里。余既找到正处,又屡向范氏和小屯人打听,得知前清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小屯有剃头商名李成,常用龙骨粉作刀尖药。此地久出龙骨,小屯居民不以为奇 。乃以骨片、甲版、鹿角等物,或有字或无字,都为主骨。当时小屯人认为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长成的。并说有字的不好卖,刮去字药店才要。李成收集龙骨,卖与药店,每斤制钱六文。

   小屯村民在1899年前就发现了甲骨文,当然这种发现是一般的发现,不是科学意识上的发现。古董商云集小屯收购甲骨后,转售于北京等地。1899年王懿荣亲自鉴定甲骨实物,有目的的进行搜索和研究。从此,殷墟甲骨文才为世人所知和重视。

  早期甲骨文的搜集和流散

   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殷墟甲骨文以后,国内一些学者开始购藏。王懿荣不仅是甲骨文的发现者,而且也是第一个购藏甲骨的学者。1899年秋,他从古董商范维卿手中购得12片。1900年春,又从范维卿处购得800多片。同年,古董商赵执斋也将甲骨数百片售与王氏。至王殉难时,先后3批共购藏甲骨1500片。王懿荣所藏甲骨,大部分由其子王翰甫转卖给刘鹗,一部分赠天津新学书院。

   1899年秋,王懿荣将甲骨“名之曰龟版”后,范维卿携带甲骨到天津出售。

  殷墟遗址及墓葬分布示意图

   王襄(1876~1965),字纶阁,号簠室,与孟定生最初购约五六百片。后来王襄又在京津两地相继购得甲骨4000余片。王襄购藏甲骨历经曲折,在保存祖国文化珍品方面,表现了爱国主义的高尚品质和民族气节。

   据董作宾、胡厚宣编著的《甲骨年表》载:当时收买甲骨的还有端方。端方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官至总督。1899年,古董商范维卿为端方购买古物到安阳,见刻有字的甲骨,于是购买若干片回京交给端方,端方十分高兴,按每字银2两5钱付酬。因此,范维卿竭力为其收购。

   刘鹗,字铁云,江苏丹徒人。晚年曾著小说《老残游记》。他从王懿荣之子王翰甫处买千余片。从定海方药雨处得300多片;古董商赵执斋在鲁、冀、豫一带为其收购3000余片;刘鹗又派其三子大绅亲往河南购买千余片。刘鹗购藏甲骨在5000片以上。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一字叔蕴,号雪堂,晚年又号贞松老人。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淮安。罗振玉曾在刘鹗处当过家庭教师。1901年,罗振玉在上海刘鹗处始见甲骨文墨本,惊叹这是“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敞)、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见”的文字,劝刘氏编《铁云藏龟》出版,并亲为作序协助刊行。这是罗振玉与殷墟甲骨文发生密切关系的开端。当时,罗振玉认为尽量搜集出土的甲骨是当务之急,他在《殷墟书契·序》中说:“宝物之幸存者有尽,又骨甲古脆,文字易灭……不汲汲搜求,则出土之日,即澌灭之期,矧所见未传,考释亦讵可自信,由此观之,则搜求之视考释不尤急欤!”

   从1906年开始,罗振玉个人着手搜集甲骨。先是通过古董商购买甲骨。在确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在安阳的小屯后,遂于1910年派人前往小屯“瘁力以购之,一岁所获,殆逾万”。1911年又“复命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洹阳采掘之,所得又再倍焉。”1915年他又亲赴安阳小屯实地考察。罗振玉广泛搜集,至1928年已收藏甲骨3万片以上。他收藏的甲骨不仅数量超过了别人,而且还有很多精品。另外,罗振玉搜集甲骨,“与从来古董家的习尚稍有区别,他不仅搜集有字的骨片,而且还注意搜集与骨片同时出土的各种器物。”

   据学者统计,从1899~1928年的30年间,各家收藏甲骨的数字是:

   王懿荣      约1500片

   王襄、孟定生   约4500片

   刘鹗       约5000片

   罗振玉      约30000片

   其他各家     约4000片

   在国内学者们致力于搜集殷墟甲骨文的同时,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的有关人士,利用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也染指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殷墟甲骨文。他们使用各种手段,私自收购、非法转售或运往国外,使许多有字甲骨流散到外国。

   最早搜集殷墟甲骨文的外国人,是美国长老会驻山东潍县的传教士方法敛(1862~1914)和英国浸礼会驻山东青州的传教士库寿龄(1859~1922)。1903年两人合伙从古董商手中购买很多甲骨,将其中400片转卖给英国人在上海主办的亚洲文会博物馆,从中牟取暴利。1904年又从古董商手中购得大批甲骨。1906年后陆续将大批甲骨倒卖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卡内基博物院、苏格兰皇家博物院、大英博物院、美国斐文尔德博物院等单位。

   1908年,英国驻天津总领事金璋(1854~1952)在山东等地收购甲骨。1909年,德国人威尔茨在山东青岛私自收购甲骨711片,这批甲骨流散到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院。卫礼贤(1873~1930)购买72片,倒卖给瑞士巴骚民俗陈列馆等单位。

   加拿大长老会驻安阳牧师明义士(1885~1957),从1914年开始考察殷墟收购甲骨。在外国人中,明义士私自收购甲骨最多。1917年他自称收藏甲骨5万片。后来又将小屯村出土的一坑甲骨全部购买,实际上他所购藏的甲骨超过5万片。其中一部分非法运往国外,一部分埋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的一个教师住宅的地下室。1952年开展“三反”运动时,当事者英国林森(字仰山)交待此事。遂挖出140多箱古物,内有甲骨8080片,其中有字的共3668片。另外,未运走留在国内的还有南京博物院2369片,北京故宫博物院20364片。据说,明义士购藏的甲骨,在军阀混战时期被毁掉一部分,具体数字不详。

   日本人林泰铺从1905年开始搜集甲骨,1918年还亲临安阳殷墟了解甲骨及其它古器物的出土情况,并私自收买甲骨和古器物。三井源右卫门、河井荃庐、堂野前种松等人也通过各种渠道收购一批甲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流散到国外的情况,据著名的甲骨学家胡厚宣统计:日本12443片,加拿大7802片,英国3355片,美国1882片,联邦德国715片,苏联199片,瑞典100片,瑞士99片,法国64片,新加坡28片,比利时7片,南朝鲜6片。12个国家和地区共收藏2.67万片。殷墟出土甲骨的其余部分分藏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及港澳地区。

  甲骨文的发掘与研究

   殷墟甲骨文从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至今共出土甲骨15万片以上,著录甲骨文资料的专著已达百种。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其间,经历了非科学发掘时期、科学发掘时期和进一步发展时期3个阶段。

  非科学发掘时期

    这个时期,小屯村民私挖甲骨售与古董商,再转卖给私人,同时大批甲骨流散国外。主要研究成果是甲骨出土地的考定和文字的释读。

   小屯村民的私人挖掘   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后,国内一些学者多方购买收藏,尤其是外国人的染指,使甲骨售价日益增涨。古董商便云集小屯村收购转卖,促使村民大肆挖掘。

  据《甲骨年表》和《甲骨学六十年》记载,1899年至1928年春,小屯村民有9次较大规模的挖掘。

   第一次,约在1899年至1900年。王懿荣从古董商范维卿和赵执斋手中购买的一批甲骨,范维卿为端方收购的,可能均为小屯村民所挖掘。

   第二次,1904年冬,地主朱坤率佃农在小屯村北洹河南岸朱氏土地中,搭席棚,垒炉灶,挖掘甚久,获甲骨数车。霍文元、刘金声等与朱坤因挖掘之地发生争执,双方械斗不可开交,只得到县衙解决,县署遂下令禁止挖掘。这次挖掘出的甲骨为罗振玉、黄浚、徐枋,美国的方法敛,英国的库寿龄、金璋所收藏。

   第三次,1909年春,小屯村前张学献地内,因挖山药沟发现甲骨。村人闻讯后相约到此地挖掘,获“马蹄儿”及“骨条”甚多。特别是“骨条”,是胛骨刻辞较多者。这次村人挖掘,未经张学献允许,其母大骂,双方殴打致头破血流,后经人调停,双方才罢休。

   第四次,1920年北方5省遭旱灾,小屯村民为生活所迫,不约而同到村北洹河岸挖掘甲骨出售,借以度日。附近的不少村民也参加挖掘。

  第五次,1923年春,张学献在村中的菜园内挖掘,雇何国栋为帮工,出土2块有字的大骨版。何国栋暗记下挖掘地点。

   第六次,1924年,小屯村民在筑墙时发现一坑甲骨,其中有不少大块,全部由明义士私自收买。第七次,1925年,小屯村民在村前大路旁挖掘,获甲骨数筐,其中胛骨有长至尺余者,多售与上海古董商。

   第八次,1926年3月,张学献被土匪绑票,需用巨款才能将人赎回。小屯村民乘机与张家协商,在其菜园内挖甲骨对半分,张家应允。参加者有数十人,忽然塌方,将4人埋于土中,经抢救才免于死亡。这次挖掘因此而结束,所挖掘的甲骨都被明义士收买。

   第九次,1928年春,安阳驻军冯玉祥部与退守河北复来反攻的奉军交战,使小屯等村农民不能按时播种。4月战事结束,村民无以为生,相约在小屯村南路旁及麦场中大举挖掘,所得甲骨多数售与上海、开封商人。

   以上这9次是小屯村民自发的结伙挖掘。此外,个人也以挖掘甲骨出售来谋生。还有个别人以挖掘甲骨出售为终生职业,如李成专业理发,业余就挖掘甲骨出售。

   小屯村民挖掘的甲骨卖给古董商或明义士,其中有一部分被运往国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受到严重损失。为使世人认识甲骨,一些学者在积极搜集的同时,开始著录成书,刊行问世。

   殷墟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书是《铁云藏龟》,著者刘鹗。他从自己购藏的5000余片中,挑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6册,1903年由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书中虽未对甲骨文作深入研究,且又印刷不精,拓本漫漶不清,但它是甲骨文发现以后的第一部著录书,在甲骨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

   罗振玉的甲骨文著录书主要有:

   《殷墟书契》,亦称《殷墟书契前编》,8卷,1913年以珂罗版精印出版,收录甲骨2229片。

   《殷墟书契菁华》,1914年出版,收录甲骨68片,其中4片大的牛骨,正反两面都有字,为武丁时期。其上刻的字笔锋雄劲,大字涂朱,内容丰富,记事详细,不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也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殷墟书契后编》上下2卷,1916年3月影印本。收录甲骨1104片。

   另外,还有明义士的《殷墟卜辞》(1917年),收录甲骨2369片;姬佛陀的《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1917年),收录甲骨655片;王襄的《簠室殷契征文》12卷(1925年),收录甲骨1125片,按内容分为天象、地望、帝系、人名、岁时、干支、贞类、典礼、征伐、游田、杂事和文字。日本的林泰辅编《龟甲兽骨文字》(1921年),收录甲骨1023片。

   甲骨出土地点的考定   甲骨文发现后,由于学者的购藏和外国人的收买,使甲骨的售价日增。古董商为了垄断甲骨的转售,以便从中牟取暴利,有意把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点隐瞒起来,讹言出土于某地某地,使人们一时信以为真。如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认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汤阴。刘鹗也相信甲骨文出土“在河南汤阴县属之古牖里城”的传言。罗振玉也说:“光绪己亥,予闻河南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他还讲了关于甲骨文出土于汤阴之说的由来,“龟甲兽甲,潍县估人始得之,亡友刘君铁云问所自出,则诡言得之汤阴。”罗振玉受“估人讳言出卫辉”说的影响,一度认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卫辉。某些外国人,如日本的林泰辅在其《清国河南汤阴发现之龟甲兽骨》(1909年)和富冈谦藏在《古羑里城出土龟甲之说明》(1910年)中,都将汤阴视为甲骨文的出土地。美国方法敛轻信古董商赵执斋之言,把卫辉府附近的古朝歌城当作甲骨文等古物的出土地。

   罗振玉经过多年的探寻,直至1908年才访知甲骨文真正出土地为“洹滨之小屯”。此后,罗振玉不仅派古董商到小屯村为其收购甲骨,而且还“命家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洹阳采掘之”。1915年又亲赴安阳小屯作实地考察。对甲骨文真正出土地点的考定,是罗振玉研究甲骨的成就之一,也是这个阶段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甲骨文是什么时代的遗物,学者们对此也有个逐步探索认识的过程。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认为甲骨文字在“篆籀之前”。刘鹗在1903年考证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为商代遗物。罗振玉在1903年把甲骨文称之为“夏殷之龟”。孙诒让也说甲骨文是周朝以前的文字。学者的看法虽有差异,但大体都认为是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的夏商两代的遗物。

   1910年,罗振玉把甲骨文出土地点考证为“武乙之墟”,又论证了“于刻辞中得殷帝王名谥十余,乃恍悟此卜辞者,实为殷王朝之遗物”。1915年他在《殷墟书契考释》中说:今安阳小屯即“洹水故墟,旧称亶甲。今证之卜辞,则是徙于武乙去于帝乙”,这时他已将小屯确定为武乙、文丁、帝乙3世之都城。王国维《说殷》中指出:“今龟甲兽骨出土,皆在此地(指小屯村),盖即盘庚以来之旧都……帝乙之世,尚宅殷墟。”他把甲骨文的时代具体定为盘庚迁殷到帝乙。继而又经过不少学者的深入研究和考证,认为殷墟非因水患而迁都,实由亡国而废弃,许多晚期卜辞的时代不是止于帝乙之世,小屯村一带即是《竹书纪年》所记载的“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后经考证为254年)的都城所在地。而在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是盘庚迁殷至纣灭国8代12王的遗物。

   甲骨文出土地点的考定和具体时代的确定,为后来科学发掘殷墟和对甲骨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甲骨文的研究与考释  殷墟甲骨文字释读的第一部著作是《契文举例》2卷。撰者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任刑部主事,不久去职,一意著述。他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金石学家。孙诒让看到《铁云藏龟》后,惊叹地说:“不意衰年睹兹奇迹。”于是用两个月的时间细为校读,依据《铁云藏龟》著录的甲骨文材料写成《契文举例》,全书分十章:日月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氏第六、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杂例第十。这也是对甲骨文内容进行分类研究的尝试。该书考释的文字虽有不少欠妥之处,但在甲骨学史上“筚路椎轮”之功还是应该肯定的。该书虽于1904年写成,但10年后即1913年才与世人见面。1905年,孙诒让又写了《名原》2卷,从甲骨文的字形来探讨中国古文字的沿革变化,开了以甲骨文考证古文字的先例。

   罗振玉不仅在甲骨文的收藏方面有很大贡献,而且在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和文字考释方面也成绩显著。其代表作是1915年1月王国维手写石印的《殷墟书契考释》,全书分为:都邑第一、帝王第二、人名第三、地名第四、文字第五、卜辞第六、礼制第七、卜法第八。12年后即1927年又出增订本。所释文字,1915年初印本为485个,增订本为571个。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研究方法,并主张考释文字应注意卜辞辞句的通读和分类,这在甲骨学研究初期是一大进步。王国维说自殷墟甲骨文发现后,“审释文字,自以罗氏为第一,其考定小屯为故殷墟,及审释殷帝王名号,皆由罗氏发之”。郭沫若高度赞扬说:“甲骨自出土后,其搜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成第一。而考释之功亦深赖罗氏。”对《殷墟书契考释》一书推崇备至。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礼堂,后改称观堂,浙江海宁人。1927年5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王国维一生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方面有很大贡献。

   王国维研究商代甲骨,最早突破文字考释的范围,将其作为原始史料,用以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1914年手抄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脱稿后,为之作《后序》。1915年撰《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1916年写《殷礼征文》。上海英籍犹太人哈同的妻子罗迦陵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余片,从中选其优者605片,编成《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署名为姬佛陀,实为王国维编次和考释。1917年,王氏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在这两篇名作中考证了卜辞中商代先公先王名字,进而论证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不见于卡辞的很少。

  王国维是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缀合的第一人。他首先发现《戬》1·10与《殷墟书契后编》中8·14为一骨之折,予以拼合。并发现报乙、报丙、报丁的世次与《史记·殷本纪》和《三代世表》不同,考证报以后的世次当为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而《史记·殷本纪》误写为报丁、报乙、报丙,第一次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个别世次的错误,同时也证实了《史记·殷本纪》和《世表》所载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

   1925年,王国维所著《古史新证》出版。该书指出由于地下材料的出土,“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以实录”,强调要将地下的新材料与文献材料并重。

   王国维继罗振玉之后,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特别是以地下出土的甲骨卜辞与文献资料相印证,并与商史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成绩,进一步提高了甲骨文的学术价值。由于罗、王等人的潜心研究,使甲骨文可读可识的字数与日俱增。

   这个时期,一些甲骨文的字典也相继问世。如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1920年)收可识甲骨文字873个,这是第一部甲骨文字典。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编》(1923年),收可识甲骨文单字789个。甲骨文字典的编写出版,为学习和研究甲骨文提供了方便。

   有些学者还发表了对甲骨文单字进行考释的论文,如罗振玉于1920年写的《释叔》、《释爱》等等。

  科学发掘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

   15次科学发掘

   1928年10月13日至1937年6月19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其中殷代王都即小屯村发掘12次,殷代王陵即西北冈发掘3次。除上述两地外,还在小屯村附近的12个地方的遗址上进行了发掘。15次发掘得甲骨24918片。这些科学发掘的甲骨,有明确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绝对排除了伪片。

   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墟的科学发掘被迫停止。

   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的著录书

   《殷墟文字甲编》董作宾编著,1948年4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董作宾作序,李济作跋。该书收录甲骨,除少数朱书影印外,全部为拓片。拓片计:甲2513片,骨1425片,还有3件兽头刻辞及1件鹿角器,共3942片,每片都附有发掘次数及原编号。所收录的甲骨,是第1~9次发掘所获。

   《殷墟文字乙编》上、中、下3辑 上辑1948年10月出版;中辑1949年3月出版;下辑1953年12月出版。董作宾编著,上辑有董作宾序。3辑全部为拓本,是殷墟第13~15次发掘所得甲骨中的9105片。极少数朱书者为影印。每片编号下皆附有坑位登记号。

   另外,河南省博物馆发掘殷墟获甲骨计3656片,选其中800片编为《殷墟文字存真》1~8集(1931年),930片由孙海波编为《甲骨文录》(1938年1月)。

   传世甲骨的著录书 主要有董作宾的《新获卜辞写本》(1928年12月),收录甲骨381片;容庚的《殷契卜辞》(1933年5月),收录甲骨874片;罗振玉的《殷墟书契续编》(1933年9月),收录甲骨2016片;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年10月),收录甲骨1000片;方法敛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年),收甲骨1687片。

   甲骨文分期断代的研究 董作宾1931年在《大龟四版考释》中提出坑层、同出器物、贞卜事类、所祀帝王、贞人、文体、用字、书法8项标准,对甲骨文进行断代。特别是首创“贞人说”,作为甲骨文断代的一个重要标准。1933年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殷墟出土的殷代甲骨文分为5个不同时期,即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的盘庚、小辛、小乙;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分期的标准有10项,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将殷墟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分为前后5个不同时期,不仅对研究商代后期各阶段的历史,而且对探讨文字体、文例的变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发表,是甲骨文研究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郭沫若对甲骨文的研究 郭沫若从1928年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甲骨文,并用甲骨文材料探讨商代历史。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不仅结出丰硕之果,而且开创了新局面。

   1927年以后,郭沫若旅居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同时注意搜集研究殷墟甲骨文,并用甲骨卡辞的资料研究商代历史。1930年3月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其中《卜辞的古代社会》即以甲骨卜辞为资料阐述商代的社会面貌。

  《甲骨文字研究》,1931年出版,共收考释文章17篇。1952年重印时,删去9篇,加1篇共9篇,又加重印弁言。在弁言中讲,通过考释文字“来了解殷代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另外,在文字考释上也有创见。

   《卜辞通纂》,1933年5月日本东京文求堂影印出版。郭沫若编撰该书的目的是“选择传世甲骨之精粹者,重新加以排比之,并一一加以考释,以便观览。”正文著录甲骨792片(书中编号为800片,但缺340~347号),按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田游、杂纂编排。别录之一著录甲骨42片,别录之二著录甲骨87片,均为照片,是日本11家藏品。考释中有不少新见解,且简明通俗,是初学甲骨文的一部较好的入门书。

   《殷契粹编》,1937年5月日本东京文求堂石印。1965年5月科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新版拓片印刷清晰,又按甲骨原形拓出,因而有的拓片字数增加,胡厚宣考释新增的字列表附书后。全书由于省吾校阅,于氏的一些看法,录于眉批。该书收录的甲骨从刘体智所藏选1595片,加以排比和考释。该书与《卜辞通纂》著录的甲骨都是1928年前传世的精品,其中不少是罗振玉诸家所未知或遗误者,又考释多有创见。所以,两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胡厚宣甲骨文著录 抗日战争期间出土甲骨的搜集和著录,胡厚宣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胡厚宣从四川到京、津、沪、宁一带,努力搜集流散的甲骨并予以整理,50年代先后出版:《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年4月),收录甲骨1141片;《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年9月),收录甲骨3276片,大部分为第一次著录的新材料;《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年),收录甲骨5642片;《甲骨续存》(1955年),上编2册为拓本,著录甲骨2755片,下编1册为摹本,收甲骨998片,全书共著录甲骨3753片。

   胡厚宣在搜集著录甲骨的同时,还结合甲骨文资料,对商史和甲骨学中许多重要课题进行全面研究。据统计,到1949年10月,他的论著达54种,其中不少名篇收入《甲骨学商史论丛》,这部被誉为甲骨学史上“空前的金字塔式的论文集”,在中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1944年3月),收论文20篇,如《殷代封建制度考》、《殷代婚姻家庭宗法生育制度考》、《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武丁时五类记事刻辞考》。《甲骨学商史论丛》二集(1945年4月),收入《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等论文。

   胡厚宣对殷墟甲骨文搜集、著录和研究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很大贡献。陈子展在《题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一文中谈到殷墟甲骨文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时说:“堂堂堂堂,郭董罗王,君不见,胡君崛起四君后,丹甲青文弥复光。”“四堂”即:郭鼎堂(沫若)、董彦堂(作宾)、罗雪堂(振玉)、王观堂(国维)。胡君即胡厚宣。

   抗日战争爆发后至1949年10月,殷墟甲骨文著录书主要的还有:黄浚《邺中片羽》初集(1935年),收甲骨245片;二集(1937年8月),收甲骨93片;三集(1940年1月),收甲骨215片。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1939年4月)收甲骨108片。金祖同《殷墟遗珠》(1939年5月),收甲骨1459片。孙海波《诚斋殷墟文字》(1940年2月),收甲骨500片。胡厚宣《卜辞同文例》(1940年) ,收甲骨273片。李旦丘《殷契摭佚》(1941年1月),收甲骨118片。胡厚宣《甲骨六录》(1945年7月),收甲骨659片。金祖同《龟卜》(1948年1月),收甲骨125片。外国有方法敛《甲骨卜辞》七集(1938年),收甲骨527片,《金璋所藏甲骨卜辞》(1939年),收甲骨484片。梅原末治《河南安阳遗宝》(1940年),收甲骨149片。同时,不少学者还对甲骨文例、碎片拼合、著录书中重片的校对和商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了专著和论文,考释的字数也增加了,如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1933年),收单字956个,孙海波《甲骨文编》(1934年),收单字1006个。

  继续深入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和保护。从1950年开始,国家陆续颁布一系列关于文物保护的政策法令。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殷墟建立了工作站,对殷墟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殷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0年4月12日至6月10日,由郭宝钧主持在洹河南北发掘。于四盘磨西地SP11内出土字骨1片,计3行16字,其文例与卜辞通例不同。这一发现,使殷墟甲骨文的出土地点,除小屯、侯家庄南地、后冈外,又加四盘磨。

   1955年秋,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于小屯村东发现字骨1片,上刻“丁卯、癸亥卜,王其入商,乙丑王弗每。弘吉。”

   1957年8月,高楼庄西薛家庄南地发现字甲1片,这是殷墟又一出土甲骨的地点。

   1958~1959年在大司空村H114内出卜骨2片。1片正面刻“辛贞在衣”4字;另一片上刻“文贞”2字。字体纤细,似为习刻。这是殷墟又一出土甲骨之地。

   1971年在后冈发现字骨1片,小屯西地发现字骨10片。1972年在小屯西地出土刻辞卜骨3片、卜甲1片。

   1973年在小屯南地发现刻辞甲骨4511片,其中龟甲69片,牛胛骨4442片。

   1975~1977年间,在小屯村一带先后采集刻辞卜甲3片、卜骨10片。

   此外,苗圃北地出土卜甲1片、卜骨1片,皆为习刻。

   这个时期,甲骨出土的范围扩大了,尤其是1973年小屯南地所出的4511片甲骨,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地层明确,为甲骨文及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小屯南地甲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1980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上册包括凡例、前言、图版号及拓片顺序号目录表、龟甲与背文统计表;下册为释文。

   该书收甲骨4612片,是1973年在小屯南地发掘的全部刻辞甲骨。因缀合530片,加上有背文等,共收4589片,其中甲71片,骨4518片。另外,附录中收入自1971年以来在小屯一带发掘及零星采集的甲骨拓本23片。

   该书收录的甲骨,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新材料,如军旅编制方面的左、右旅及右、中、左戌,以及“大学”、“百工”等。尤其是编者在整理过程中,注意到考古发掘的地层、坑位关系及甲骨与陶器共存等情况,为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殷墟文化分期和古文字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另外,图版拓本不但注明其单位与顺序号,而且还标明出土时的层位关系等,为恢复田野发掘原貌提供了根据。

   甲骨文集大成的著录书《甲骨文合集》

   郭沫若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中华书局印行,13册。

   殷墟甲骨文自出土以来,尚有不少分散于国内外,未见于各种著录书中。已出版的著录书,有的因时间早,印数少,甚难见到;有的因当时印刷欠佳,拓本不清;有的收录了伪片,待于更换。甲骨学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一部资料完备、科学性强的甲骨文资料汇编书,遂决定编辑《甲骨文合集》,并交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胡厚宣亲自带领或指导编辑组成员分赴25个省、市、自治区的98个单位,走访了47位收藏家,对10万片甲骨进行了墨拓。同时,收集了国内外的甲骨著录书(许进雄1979年出版的《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松丸道雄1983年出版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小屯南地甲骨》未收入集中),从1960年开始至1982年12月,历时20余载,13册出齐。

   全书收录甲骨41956片,第1~12册除少部分为照片外,其余为拓本;第13册为摹本。所收甲骨,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经过了对重、去讹、换片、拼合等,科学性极强。

   该书将所收甲骨按时间先后分为5期,即:

   第一期 包括武丁及其以前盘庚、小辛、小乙时期。并将诸家意见分歧的“组”、“子组”、“午组”卡辞附于后,称“附一期”;

   第二期 祖庚、祖甲时期;

   第三期 廪辛、康丁时期;

   第四期 武乙、文丁时期;

   第五期 帝乙、帝辛时期;

   每期又按其内容分4项22类;

   阶级和国家:1.奴隶和平民;2.奴隶主贵族;3.官吏;4.军队、刑罚、监狱;5.战争;6.方域;7.贡纳。

   社会生产:8.农业;9.渔猎、畜牧;10.手工业;11.商业、交通。

   思想文化:12.天文、历法;13.气象;14.建筑;15.疾病;16.生育;17.鬼神崇拜;18.祭祀;19.吉凶梦幻;20.卜法;21.文字。

   其他:22.其他。

   对于一版上有一条以上的卜辞,包括多项内容的,仅选其中一条进行分类,其他内容另编索引,以备查考。

   《甲骨文合集》是80多年来甲骨文集大成的著录书,为今后甲骨学和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资料。

   分期断代与文字考释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分期断代的研究更加深入,如所谓“文武丁时代卜辞之谜”的时代问题,经过近年的讨论,特别是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甲骨的地层资料,使其属武丁时代的看法趋于一致,但也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目前还正在讨论中。

   甲骨的缀合、去重、辩伪工作也有进展。不少学者潜心研究,缀合了一些碎片,如郭若愚的《殷墟文字缀合》(1955年)、台湾学者严一萍的《甲骨缀合新编》(1975年)等。缀合与辩伪,为甲骨学及殷商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完整和更准确的资料。

   文字考释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文字考释的新著问世。如于省吾的《甲骨文字释林》,1979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分上、中、下3卷及附录,共收文章190篇。作者在序中说,甲骨文迄今发现约4500字左右,确认的约三分之一。而作者从事古文字研究40余年,所识者不到300。该书考释认真、严谨,有些说法有独特见解。另外,195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杨树达的《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和《耐林庼甲文说·卜辞求义》。

   其次,不少学者发表了甲骨文考释的论文,如胡厚宣的《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学报》1956年1期)、《释余一人》(《历史研究》1957年1期)、《殷代的刖刑》(《考古》1973年2期),张政烺的《释甲骨文中俄、隶、蕴三字》(《中国语文》1965年4期)、《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考古学报》1973年1期),杨向奎的《释“不玄冥” 》(《历史研究》1955年1期) ,齐文心的《殷代的奴隶监狱和奴隶暴动——兼甲骨文“圉”、“戎”二字用法的分析》(《中国史研究》1979年1期),汪宁生的《释臣》(《考古》1979年3期)等 等。

   第三,再版了一批甲骨文字考释的专著。如1952年人民出版社再版了郭沫若的《甲骨文字研究》,1956年再版了闻一多有关甲骨文字考证文章的《古典新义》,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唐兰的《中国文字学》,1981年齐鲁社重印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中华书局重印唐兰的《殷墟文字记》等。

   一些工具书的再版与出版

   孙海波的《甲骨文编》经修订增补,于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取材40本著录书,比1934年初版时增加了32本,基本上将50年代以前出版的甲骨著录书均收集在内。所收字也比过去增加。高明的《古文字类编》,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介绍甲骨学和甲骨学论著书目的著作也先后出版,如胡厚宣的《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于1951年出版。

   《殷墟卜辞综述》

   陈梦家著,1956年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较系统地总结1899~1956年间所出土的甲骨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巨著。作者在利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研究甲骨文的体会,对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甲骨刻辞的内容及研究的经过和结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它在甲骨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迄今仍有重大影响。

   《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

   王宇信著,198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而扼要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甲骨文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台湾和香港学者的重要贡献

   台湾和香港的学者为殷墟甲骨文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董作宾有关甲骨文研究的著作不少收于《董作宾先生全集》(1977年11月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严一萍著有《续殷历谱》(1955年10月)、《中国书谱殷商编》(1958年9月)、《集契汇编》(1969年6月)、《美国纳尔森美术馆藏甲骨刻辞考释》(1973年1月)、《甲骨集成》第一集(1975年)、《甲骨缀合新编》(1975年6月)、《铁云藏龟新编》(1975年7月)、《甲骨学》(1978年2月)、《北京大学国学门藏殷墟文字考释》(1980年9月)、《甲骨断代问题》(1982年8月)。金祥恒著有《续甲骨文编》(1959年10月)。

   《殷墟文字丙编》,总编辑李济,编辑董作宾、石璋如、高去寻,著作者张秉权。3辑6册,1957年8月至1972年出版。该书是由《乙编》及其编余的甲骨拼对复原,重新传拓、编辑,并加以考释而成。

   《甲骨文字集释》,李考定著,1965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出版。1970年10月再版。该书所收甲骨文字皆据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及金祥恒的《续甲骨文编》所辑。

   香港学者饶宗颐著有:《日本所见甲骨录》(1956年6月)、《巴黎所见甲骨录》(1956年12月)、《海外甲骨录遗》(1958年)、《殷代贞卜人物通考》(1959年11月)、《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1970年)。

   外国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

   外国一些学者致力于甲骨文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使甲骨学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如日本1951年建立甲骨学会,创办了会刊《甲骨学》;贝冢茂树著有《古代殷帝国》(1957年12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释文篇》(1960年3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1968年3月)、《中国古代再发现》(1979  年4月);白川静著有《甲骨文的世界——古代殷王朝的构造》(1972年2月);伊藤道治著有《故小川睦之辅氏藏甲骨文字》(1966年)、《大原美术馆所藏甲骨文字》(1968年)、《藤井有邻馆所藏甲骨文字》(1971年)、《日本所见甲骨录》(1977年);岛邦男著有《殷墟卜辞研究》(1958年7月)、《殷墟卜辞综类》(1967年11月,1971年增订再版);松丸道雄著有《日本散见甲骨文字搜汇》(《甲骨学》7~12号连载)、《关于殷墟卜辞中的田猎地——从另方面研究殷代国家构造》(1963年)、《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图版篇》(1983年3月)。美国的吉德炜著有《商代史料——中国青铜时代的甲骨文》(1978年),周鸿翔著有《商代帝王本纪》(1958年)、《美国所藏甲骨录》(1976年)。加拿大学者许进雄著有《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1968年6月)、《明义士收藏甲骨文字》(1972年)、《殷墟卜辞后编》(1972年3月)、《卜骨上的凿钻形态》(1973年8月)、《明义士收藏甲骨释文篇》(1977年)、《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1979年3月)、《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年6月)等。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甲骨文研究

   从1973年开始,国内外有人在甲骨断片缀合中使用电子计算机,尽管这是一种尝试,但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应用于甲骨学研究中开辟了新途径。

  甲骨文档案库

   在殷王宫殿区出土甲骨文15万多片,其中发掘有三个比较大的甲骨文堆,一个在小屯村北 ,一个在小屯村南,一个在小屯村东南,即花园庄村东。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王室甲骨文档案库。

   商朝人迷信神鬼天帝,遇事都要向神鬼天帝卜问。甲骨文就是占卜后的刻字记录。我国古有三旬,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在商朝后期进行这种占卜活动,当为《归藏易》。占卜用具是用龟甲和牛肩骨等,占卜主要过程是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或牛肩胛骨锯削刮磨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或凿出梭形的浅凹槽。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把要卜问的事情向神鬼交代清楚之后,用燃烧着的木枝在圆形深窝的中央或梭形凹槽处进行烧灼,于是在甲骨正面的相应部位,就会显出裂纹来,这称卜兆。占卜的人根据这种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占卜完毕,有时用刀子把占卜的凶吉情况及应验与否的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 ,有时也用朱或墨书写在甲骨上面。所以,甲骨文也称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 ,被收藏在档案库里,妥善地保存起来。

   甲骨文是从一个偶然机会中发现的。1899年,在北京做官的金石学家王懿荣,从一味中药“龙骨”上面发现刻有一种不认识的文字。经过他和专家们的研究,才弄清这种“龙骨”,有的是龟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后来,人们就把刻有文字的甲骨叫甲骨文。通过了解,才知道这些甲骨文是从河南安阳小屯村挖掘出来的,从而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

   1936年春季,在小屯村北发掘一个甲骨坑,即YH127号窖穴。坑内甲骨全部从小屯运往南京,在室内进行整理,共有甲骨17096片,经过粘对后,合成整版的共有320多版,半完整和接近半完整的有520版,记录着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可能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在这个坑中,还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死者,很可能是这个档案库的管理人员。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出土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提供了不少新资料,从地层上证实“组卜辞”属于武丁时期。1991年9月,在小屯村东南 ,即花园庄村东,又发掘一个甲骨堆。共出土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上有刻辞的574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辞的5片,共计刻辞甲骨579片。其甲骨以大版卜甲居多,完整卜甲有300多版。每版上的卜辞,少者一两字,一般数十字,多的达200多字。有的卜甲字中还填以朱红色。刻辞内容较集中,主要涉及祭祀、田猎等方面。字体较细小、工整、秀丽,与武丁时代的“午组”、“子组”卜辞有相似之处,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它的发现,为殷王宫殿区提供了一个甲骨文出土的新地点,对研究甲骨文分期及商代历史都有重要意义。经过100多年来的发掘和收集,在殷墟出土15万多片甲骨中,所使用的单字有4500多个,能认识和能厘定为汉字的有1700多个。这种甲骨文不仅具有指事、象形、形声的造字方法,还有会意、转注、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后来汉字“六书”结构的基本形式,所以称甲骨文为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这种甲骨文的大批发掘为何在商王武丁时期最多,这和武丁起用奴隶傅说为相有直接关系。傅说是一个有超凡才能知识渊博的大圣人,他精通《归藏易》,又自知出身卑贱,与国王贵族在地位上是绝对不平等的。但他为了效忠国王,辅佐武丁,使殷道复兴,于是利用商朝人迷信神鬼天帝的心理,运用《归藏易》进行占卜和对占卜得到的结果作出解释,成为傅说参与王室决策最好的一种形式。采取这种形式提出的预见、设想和决策意见,就不是以其本人意见的形式,而是运用“灵龟”“神骨”代表天帝神意,这样就可以强调他所提出意见的地位和作用。国王既便于采纳傅说的主张,也便于推行他的主张。傅说还是一位发展甲骨文的大圣人,他培训出大批的占卜贞人和篆刻写字的知识分子。占卜内容范围十分广泛,诸如王事、农业、猎游、战争、交通、文化、祭祀、疾病、生育、天象、年月、风雨、阴晴等等,有的还记载着起居、幻梦等生活琐事。由于这样的占卜活动经常做,关于占卜的方法和对占卜出来的结果加以解释的文字记录,日积月累,越来越多。为使占卜的便利,使卜时有根有据,他们不断把以往的经验概括起来,经过多次编辑提炼,使《归藏易》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为后来的《周易》成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甲骨文的发明,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甲骨卜辞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明确记载着殷王的各种活动和当时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情况。因此,甲骨文的大量发现,不仅标志着我国有了三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而且为我们研究商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安阳市台办供稿

安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