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名人逸事

南秋北刘 传奇女子天下为公

发布时间:2021-09-10 06:08:34

  刘青霞原姓马,河南安阳人,其父马丕瑶曾任清江西巡抚、广东巡抚等职。刘青霞幼承家教,知书明理,擅诗能画。光绪二十年(1894年)嫁给河南首富尉氏县大地主刘耀德为妻。刘青霞勇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毁家纾难,投身于革命事业,兴办学校,造福乡里。其道德、人品一直为世人所敬仰、尊崇。

  时代召唤 刘青霞投身革命

  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中,有两位投身资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女性,一样的生活经历,一样的侠肝义胆,一样的轰轰烈烈,这就是被称之为“南秋北刘”的秋瑾和刘青霞。 

  刘青霞原姓马,比秋瑾小两岁,1877年生于河南安阳一个显赫的封建官宦家庭。她能诗能画,知书达理,亦骑马善射,文武双全。18岁时,遵父母之命,嫁给尉氏县的大地主刘耀德为妻。刘家号称“刘半县”,门前挂“双千顷”牌,开设了数以百计的钱庄、当铺、银号,还有几百处生意铺面,遍布开封、南京、北京等几十个府州县镇,可谓富甲中原。婚后七年,丈夫去世,万贯家财,便落到青霞这位25岁的少孀手中。她乐善好施,从不挥霍,先后出资出地,建了“师古堂”和“刘氏义庄”,救济贫民,誉满乡里,且声望直达清廷,被降旨诰封为“一品命妇”。 

  从一位乐善好施的封建家庭的富孀、皇上赦封的一品命妇,转变成为一位毁家纾难的革命家、教育家、妇女解放活动家,除了她自身的叛逆不羁性格因素外,也有时代的大环境因素。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三个人物是不可不提的。一是她的胞兄马吉樟,二是她的族孙刘恒泰,三是她的战友张钟端。

  刘青霞有四个胞兄,马吉樟行二,与最小的妹妹刘青霞关系最为密切,对小妹的影响也最大。马吉樟长妹妹18岁,博学多识,思想开朗,青年中举,官至湖北按察史。正是他,支持并帮助青霞赴日本考察学务,使青霞得以结识同盟会的革命党人,并成为同盟会的一员。 

  刘青霞婆家侄孙刘恒泰,是河南留日的进步学生,与后来成为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之首的张钟端过从甚密。也正是他,借回国省亲之机,把张钟端和另外两名革命青年引荐给刘青霞。几位热血青年抨击时政,指点江山,把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清廷的腐败相对比,使得刘青霞大受启发。 

  张钟端日本求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1907年他联合留日豫籍同学,并得到刘青霞的资助,创办《河南》杂志,担任总经理。他回国后的革命活动,受到刘青霞的掩护,刘青霞将他介绍到马吉樟幕下。他明是马的幕僚,暗中往来于汉、沪间,积极参与和组织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武昌军政府任命张钟端为军政府参谋长。其后,他主动请缨回河南组织起义。因叛徒出卖,起义失败,于1911年12月24日在开封慷慨就义。后迁葬于开封市禹王台公园辛亥革命河南十一烈士墓。

  教育为本 刘青霞立足办学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刘青霞到日本东京的时候,正值革命党与保皇党之间思想论战激烈交锋之时,辛亥革命正处于思想和组织的准备阶段。刘青霞在革命党人的影响熏陶之下,成为同盟会中为数不多的女性成员之一。其间,张钟端正为参加论战而创办《河南》杂志苦无经费,刘青霞慷慨解囊,资助2万元,使《河南》杂志得以顺利出版。《河南》杂志是革命党人的喉舌,为辛亥革命制造舆论准备,在国内外影响颇大,鲁迅先生也是其主要撰稿人之一。随后,同盟会河南支部筹办《中国新女界》杂志,刘青霞闻讯,捐款6600元,该杂志得以问世。 

  刘青霞在日本期间,除参加革命活动以外,她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教育制度,作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越发感到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落后。回到家乡尉氏县后,她立即创办了华英女校,附设师范;办了蚕桑学校和实习桑园;又在北京捐巨资开办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此外,尉氏高等小学堂、中州公学、开封女学堂等不少学校,都得到过她的资助。公立中州女子学堂附小(今开封市二师附小)的创办也有刘青霞的参与。办学之余,她还为妇女解放事业奔走呼号,积极参加京津地区妇女要求参政的运动,并被选为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相继在北京、开封两地发起组织了女子学务会。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大河书社,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时,也作为革命党人的暗中联络点。刘青霞不畏艰险,从资金到人力,极力襄助。

  民国建立以后,河南创办《自由报》时,她捐款2000元,还撰写了祝词《仿江南好》,表达了她对自由的崇尚: 

  “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岳色河声飞笔低,洛阳纸贵泄春华,开遍自由花。自由好,妖雾惨夷门。手拔摩天旗影荡,腰悬横河剑光腾,夺转自由魂。自由好,过渡帐迷津。揭破九幽超变相,罗胆万佛见天真。崇拜自由神。自由好,五岳独称嵩。燕赵健儿身手锐,犬羊部落羽毛空,撞破自由钟。” 

  毁家救国 刘青霞兼济天下

  族人为争家产,闹得云天雾地,但这并不能阻止她走向社会的脚步。她从过去单纯的扶贫赈灾,发展到兴办平民工厂、女子工厂等,让贫苦群众变被救为自救。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孤苦老人,她在自家庄园办起了孤贫院。在做这些公益事业时,她不图功利不求回报。她耗资万两白银,在贾鲁河上建了一座气势壮观的大桥,却在桥头石碑上刻下“无名氏修”的字样。但是人民不会忘记她,社会不会忘记她,她被河南各大团体公推为“国民捐总理”。可是这国民捐总理没当多久,她就婉言辞职了,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任河南督军的张镇芳,正是袁世凯的心腹,一向爱憎分明的刘青霞,不屑与之为伍。 

  弃一己之小家而报效国家之大家,是她的夙愿。为此她曾数次亲赴上海晋见孙中山,表示愿将全部家产捐献出来。孙中山正为兴办铁路缺少资金而发愁,于是大喜过望,亲笔为她题写了“巾帼英雄”。但因当时南北分裂,此事未果。1923年冯玉祥第一次主政河南时,她要将全部家产交公的心愿才得以实现(这笔钱大部分用于开封的市政建设和河南的教育事业上了)。但也就在这一年,刘青霞病逝于老家安阳,终年46岁。她叱咤风云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丁玲 搜集整理

  安阳市台办供稿

安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