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崔兰田(1926-2003),山东曹县人。原名崔大田,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五大名旦之一,中国豫剧功勋杯奖获得者,戏曲教育家,“崔派”艺术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是著名的“豫剧十八兰”代表人物,表演含蓄深沉,擅长表演悲剧,有“豫剧程砚秋”之称。
创立豫剧崔派艺术
崔兰田自幼家境贫寒,5岁随父母逃荒至郑州,饱尝了人间疾苦。11岁入郑州豫西调名须生周海水的太乙班学艺,跟随周海水、贾锁、周银聚等老师先学须生。由于她扮相清秀,嗓音宏亮,学戏刻苦用心,三个月后便登台演出,在《杀庙》中扮演韩琪。
1942年出科后,应邀入洛阳楚公民班为头牌主演,与“狗尾巴”、“地牤牛”、“狗头”、“崔照”等豫西名艺人同台演出,主演了《凌云志》、《克敌荣归》、《霄壤恨》、《桃花庵》、《秦雪梅》等剧,在豫西一带极受赞誉。后拜豫西名旦张庆官为师改学旦角,进一步深造。1944年赴西安,先后在高成玉和沈子安班领衔主演,活动于西安、宝鸡、灵宝、陕州等地。在樊粹庭先生帮助下,得与常香玉及名小生常景获、名须生曹子道等联袂演出《桃花庵》、《贩马记》、《蝴蝶杯》、《卖苗郎》等剧。她博采众长,曾拜陈素真为师,学习表演技艺。建国后又拜昆剧名角白云生为师,先后五次率团进京演出,名震一时。几十年来艺术足迹遍布全中国,为豫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崔派的唱、白都很有功夫,有“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寒”的评价。
豫剧以唱为主,崔派以“哭”见长。这个“哭”字高度概括了崔派艺术的个性、特色。崔兰田对豫剧艺术发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她为豫剧表现悲剧人物、塑造古代命运凄苦的妇女形象开辟了一条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她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创造了一系列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发展和提高了豫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崔派”。与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阎立品并称为豫剧五大名旦,成为豫剧五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仅为河南广大观众所熟悉,在全国许多省、市的观众中也颇有影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豫北流传这样一句俗谚:“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可见观众对豫剧表演艺术家崔兰田的喜爱之情。评论家们称她是“著名悲剧演员”、“豫剧程砚秋”。
崔兰田的演唱以豫西调为主,兼用豫东调,是豫西流派的代表演员之一,是“豫剧十八兰”当中的佼佼者。她擅长塑造古代妇女中的悲剧人物形象。久演不辍的《桃花庵》、《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被誉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
成就豫剧艺术又一奇葩
崔兰田唱腔深沉浑厚,含蓄蕴藉,韵味悠长,同时融汇秦腔、曲剧、河北梆子、京昆等姊妹剧种的音调,唱腔旋律丰富多彩,低回婉转,尤其是特有的鼻腔音和高低腔对比的演唱方法,幽咽低回,音域宽广,崔先生嗓子宽、净,演唱时用大嗓,擅将韵尾收入鼻腔进行烘托。行家将其演唱总结为“气不粗、字不撞、音不逼、声不暴,缠绵悱恻,打动人心。”崔派唱腔从来不以俏丽和花哨哗众,而常常是以令人信服的朴实美折服观众,表演形“静”而实动。她那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一直为广大的戏曲爱好者所喜爱。在豫剧艺苑中,崔派艺术始终是一朵被人们宠爱的绚丽奇葩。多演端庄贤淑善良、坚贞而又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无不渗透着她对妇女命运的观察和体悟、理解和同情,给人一种凝重的历史沧桑感。
悲咽深沉的鼻音是崔派唱腔中的一大特色,
一代大师扎根安阳
1949年自组兰光剧社,1951年,崔兰田率领兰光剧团来到当时只有9万人口的安阳巡回演出,受到安阳人民和领导的热烈欢迎,在安阳市领导和群众的执意挽留下,兰光剧团落户安阳,1953年改名为安阳市人民豫剧社,崔兰田任社长,从此,她就扎根洹河岸边,崔派艺术在安阳这片殷商沃土上生根发芽。她满怀对新社会的热爱,歌唱新生活,排演了许多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使她的艺术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1956年任安阳市豫剧团团长。同年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员一等奖。1957年拜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白云生为师。1959年任安阳市豫剧院院长,先后收张宝英、郭惠兰等为徒。同年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获优秀演员奖。
1980年,崔兰田参加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她与胞妹崔兰玉、徒弟张宝英,联袂演出崔派名戏《桃花庵》,她饰演剧中女主角窦氏,获优秀表演奖。著名剧评家何为先生赋诗赞曰:“曹州奇卉有兰田,姐师徒《桃花庵》,一出盘古声和泪,余音未罢心已酸。”
2003年4月5日13时,豫剧艺术大师崔兰田带着观众和同行的思念,走完了她77年的人生旅程,永别了她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的豫剧艺术。
□董芳 搜集整理
文章作者:董芳文 章来源:法制报豫北新闻
安阳市台办供稿
安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