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北京市司法局举办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工作推进会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京市关于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22类57项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1+N”总体布局初步显现。
在推进会上,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张国强通报了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阶段性工作情况。他介绍,2022年4月,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实施意见,明确了22类57项具体任务,对仲裁体制机制改革及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截至目前,各项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根据北京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下发的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北京)建设实施方案,核心承载区实体平台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朝阳CBD法律服务聚集示范区、丰台法务区、东城、海淀等特色法律服务生态区快速发展,“1+N”总体布局初步显现。
另外,北京市以便利政策为先导,司法支持为保障,地方立法为依托,持续提升友好型仲裁环境。市司法局协同市发改委、市“两区”办等部门先后出台《北京市关于改革优化法律服务业发展环境若干措施》《境外仲裁机构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业务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等文件,完善工作居留、出入境等一系列政策。北京法院实行仲裁案件司法审查、涉外仲裁保全及执行集中管辖机制,统一司法审查裁判尺度,高质量开展司法审查,积极支持北京仲裁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已被列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立法工作计划审议项目。
北京法律资源优势突出,通过统筹诉讼、仲裁、调解等多种争议解决方式,全链条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机制也在加速形成。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均被列为最高院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的首批仲裁机构,积极推动裁审沟通衔接。在京仲裁机构积极探索仲裁前争议预防化解机制。北京法院也高水平建设了国际商事法庭和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市域内商事调解机构及组织涉外调解案件量逐年增长,成为商事争议解决的重要力量和有益补充。
在京仲裁机构积极发挥在仲裁行业的引领优势和仲裁领域交流交往的平台优势,与80余家国际仲裁机构及组织签署合作协议,创设了《“一带一路”仲裁机构北京联合宣言》及其合作机制。打造中国仲裁周、中国仲裁高峰论坛,宣传中国法治成就、促进国际仲裁发展。2023年11月成功承办亚太区域仲裁组织大会,成为北京扩大仲裁业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平台。北京仲裁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2023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三家在京仲裁机构共受理仲裁案件总量18583件、标的额2792.07亿元,案件量同比增长46.36%,案件标的额同比增长24.16%;办结涉外仲裁案件978件、标的额 592.91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28%、30.36%。
会上,北京市司法局还与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贸促会、三家在京仲裁机构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与四所知名高校签署人才培养智库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交流合作,推进仲裁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仲裁中心智库的共建共创。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莹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