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魅力山西晋在眼前——山西特色产品走进外交部”活动在北京举办,山西朔州的陶瓷用品,凭着“薄如纸、声如磬、白如玉、明如镜”的品质,备受参观者喜爱。朔州陶瓷用品还搭乘中欧班列,走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朔州被誉为“中国北方日用瓷都”。“朔州拥有储量大、品位高的陶瓷原料高岭土,陶瓷生产从春秋时期绵延至今。中国陶瓷博物馆陈列的宋代‘兔毫釉碗’和大同九龙壁,就是朔州陶瓷代表作品。”朔州市市长吴秀玲介绍,“如今,陶瓷产业成为朔州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正朝着智能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奋勇前行。”
朔州有全链条陶瓷企业108家、生产线150多条,日用陶瓷年生产能力40多亿件,形成了集技术研发、工艺创新、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智能化改造让制瓷业提质增效
走进朔州怀仁市恒源瓷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满满的“科技范”:机器人手臂抓取一列瓷盘集体上釉,釉衣色彩均匀;成型的瓷器整齐摆放在架子上,缓缓进入自动窑炉烧制,电脑控制烧制温度……泥料经过精心处理和加工,转化为精美的瓷器。
“原先制瓷全靠手工操作,导致残次品多,生产效率低。”该公司厂长王尚新说,他们对瓷器生产线进行了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后,下坯、拉坯、起坯这些环节由机器替代了人工。“瓷器拥抱了现代科技,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人力成本。经测算,人工成本降低了40%以上,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
智能化改造提质增效,山西东盛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廷龙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原来手工生产,产品单一,一只碗的利润只有几分钱,在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引进全自动化日用瓷生产线,推出特色产品,极大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
2022年“怀仁陶瓷”入选山西省首批“重点专业镇”。省级专业镇政策提供5000万元资金,支持怀仁陶瓷企业加快对老旧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怀仁53家陶瓷企业、123条生产线,已由手工捻制转变为机械化自动操作,窑炉全部改为现代化隧道窑。当地陶瓷企业还运用了先进机械手、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在过程控制、资源计划、生产运行系统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智能水平。
应县是朔州另一个日用瓷主产县。当地政府引导支持日用瓷企业进行装备升级,推进传统工艺自动化智能化,加快发展新业态。目前,应县36条日用瓷生产线,近七成完成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用技术和文化提升陶瓷附加值
“我公司革新了生产工艺,实行‘七滤五筛’,新工艺生产的骨瓷产品,白度高、亮度好、透光度好。”怀仁市锦泰陶瓷有限公司总工张善龙说,公司注重科技研发,成立技术创新中心,将每年销售收入的8%投入到研发中,研发出全球第三代骨瓷,拥有12件专利。
朔州以陶瓷专业镇建设为契机,支持引导陶瓷企业技术革新和工艺创新,不断使用新材料,应用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朔州发布29项陶瓷产业科技创新成果,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如今,朔州陶瓷企业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建立了山西省唯一特色陶瓷产品中试基地。
文化和产业相互激荡,朔州陶瓷向“新”逐“高”。应县优尊陶瓷有限公司是山西省专精特新企业。在公司展品陈列室,文创产品小黄鸭系列瓷器,造型呆萌可爱,让人爱不释手。“‘小黄鸭’一亮相,短短6个月时间,销售额突破1亿元。”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高林说,“公司每年产品设计研发投入超百万元,我们提供的是独具匠心的文化创意产品。”
土与火的传承创新,奏响朔州瓷都新乐章。陶瓷企业先后推出高档骨瓷系列、色釉瓷系列、印花瓷系列、哑光瓷系列等上百个品种。产品涵盖日用瓷、建筑瓷、工艺瓷、工业瓷等,远销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朔州市委书记姜四清表示:“下一步,我们坚定不移抓好日用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工作,努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塑造朔州日用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信息来源:朔州日报 文:赵向南 袁兆辉 滕继濮)
稿件由朔州市台港澳办提供
主办单位:朔州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