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其实就是一个‘中’字。”行至明长城小元峁段脚下,刘建国对我们说。
刘建国是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原文物保护所所长,从事长城保护工作36年,对全县境内每一段长城都如数家珍。不等我们发问,他弯腰捡起一块石头,在地上画了一个“中”字。“你看,这一竖把长方形的‘口’字分成两半,形状就像长城的城墙穿过骑楼。”
“长城沿着山脉蜿蜒起伏,把关内关外分隔开,这正是历代帝王修筑它的目的。”他扔掉石头,拍了拍手上的泥土,“但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长城两边也从未间断来往。”
我们抬起头,仔细打量这段沧桑的城墙。500多年前,这里是明王朝与蒙古部落对峙的前线,见证了数不清的金戈铁马。但战争对抗不是历史主流,在大多数的和平岁月里,沿线的人民通过一个个关口开展商贸交流、互通有无、繁衍生息,最终融合成一个囊括长城内外的整体。
长城不是阻隔,而是桥梁。
如今,明长城小元峁段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山西省的地理分界线。虽分属两地,山脚下村民的口音、饮食、习俗却大同小异,往上数几代大多是亲戚,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长城无言,但并不沉默。千百年来,它看惯了风云变幻,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世事变迁。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