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40年、200多站、300余件,北京地铁壁画是怎样诞生的

发布时间:2024-07-01 17:01:13

“哐当哐当……”地铁列车,进站又出站。乘客行色匆匆,来来往往。每天,在北京1000多公里的轨道交通路线上,千万人忙忙碌碌。您是否留意过地铁站的壁画? 

近日,“北京地铁壁画艺术展”正在举行,那些在印象中总是一闪而过的壁画,得到了集中展示的机会。借此机会,记者也走访了多位创作者,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更多北京地铁壁画背后的故事。

“参与创作时,我还是个毛头小子”

“看,这是老师的作品。”几个美术专业的学生,站在展品前端详画作。

“这不就是刚才建国门站的壁画吗?”还有市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推荐,过来打卡。

前门边,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北京地铁壁画艺术展”收集了170件地铁壁画艺术作品。展览入口处,一幅“北京地铁艺术地图”用不同色彩,把展览作品标记在对应的地铁站上。从展览介绍中可以得知,自1984年2号线建设时期诞生全国第一批地铁壁画开始,北京已经在200多个地铁站中建设了300多件壁画作品。 

“真没想到北京地铁有这么多壁画,平时坐地铁留意过,但从没仔细看过。”特意前来打卡的小曼,在建国门站《四大发明》壁画前停下脚步,“印象里,就觉得建国门站很有历史感、很厚重,现在看到壁画才知道,这是四大发明主题,有烟火灿烂,还有星辰大海。”

建国门站壁画《四大发明》

小曼说的建国门站壁画《中国天文史》和《四大发明》,是中国地铁壁画的先河之作。而且,这两件壁画建在站台层,乘客候车时,就能与创作于40年前的壁画直接“对话”。地铁列车从隧道中驶来,车灯的光影一点点在壁画上推进,仿佛在站台上经历一次时空穿越。

在《四大发明》壁画作者彦东的家中,这位76岁的老画家,聊起当年的创作经历,点滴细节,记忆犹新。“参与壁画创作时,我还在读研究生呢,跟其他参与地铁壁画的大师比,完全是毛头小子。”彦东有在法国留学的经历,巴黎的地铁壁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像咱们国人比较熟悉的,卢浮宫站还有巴士底站都有壁画作品,而且跟地铁站所在地标的历史文化背景吻合。” 

考虑到附近古观象台等历史遗存,彦东当时的老师袁运甫,确定了建国门站两件壁画作品的主题,一件是《中国天文史》,一件是《四大发明》。

“我拿到壁画主题,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历史博物馆、图书馆去查资料。”尽管出身于美术世家,但彦东也不敢有一丝马虎。比如指南针的版块,原来设想过在画面中加入“指南车”的元素。后来经核实,“指南车”的工作原理与地磁效应无关,而是利用齿轮的机械结构。最终舍弃“指南车”,而加入了指南针在航海当中的运用。

“作品来自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

对细节的考究,彦东聊起来滔滔不绝,除了壁画内容,还有材质。“虽说是壁画,但考虑到地铁站的环境,我们觉得不能真画上去。”彦东对陶瓷比较了解,所以结合地铁特点,决定采用釉面瓷砖的方式,拼贴到站台内壁上。

设计内容、创作画稿之外,彦东专程前往当时的唐山市工艺美术厂。“画面要放大,然后一块一块烧制,我的时刻把关,确保画面精确。”在唐山,一住就是几个月。瓷砖烧制完成,接下来安装。

“地铁轨道带电,白天不能安装壁画。晚上,我骑着自行车,到建国门站跟工人师傅们一起,一块一块拼贴到墙上去。”最终,这件由8000块瓷砖拼贴而成、长60米、高3米的巨幅地铁壁画,圆满完成。

回忆过往,彦东感慨:“当时确实条件有限,尤其可利用的材料工艺不多,现在的年轻人,可施展的空间更大了。”

现在的北京,每年都有新地铁线通车。那些上新的地铁壁画,题材宽泛,材料和工艺更是五花八门。錾铜、彩色玻璃绘制、石材镶嵌、高温彩釉刻瓷、LED等都被运用到地铁壁画中。甚至地铁站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将装饰与壁画融入其中,从一开始就邀请艺术家介入。

比如2021年末通车的19号线牛街站,乘客从一进站,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风情。无论是藻井(中国传统室内顶棚设计)图案还是灯光设计,都与站内主题壁画《创造·收获·欢乐》相互呼应。 

《创造·收获·欢乐》原作是由中央民族大学画家刘秉江、周菱夫妇在1982年创作完成的大型公共艺术壁画。现在布置在牛街站的作品,又经过刘秉江的重新设计和构图。在现代材质的辅助下,画中人物、鸟兽、花草、场景,栩栩如生。

牛街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作者刘秉江展示当年原稿

“当年的壁画原作,我们是一笔一笔画到墙上去的。”87岁的刘秉江至今保存着40多年前创作时的手稿。纸张虽已泛黄,但细腻的笔触清晰可见。“你看,这是景颇族,他们正在采摘的果实是可可。”

退休前,刘秉江常年在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他的画作也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我的作品,都是亲眼所见、真情实感,都来源于真实的、老百姓的点滴生活。”

牛街站通车后,刘秉江去过两次,看到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总有人将目光投向画作、稍作停留,他很欣慰。“作品来自于生活,现在又回到生活中,我觉得这就是创作的意义。”

“壁画体现这座城的开放与包容”

反映生活、留住历史、展望未来……艺术家在北京地铁站展现多种多样的主题。

在8号线王府井站,有游客带着孩子,在《百年老字号》壁画前留影,“我感觉刚刚可能没逛全,正好有这张画,就算都打卡了。”

在7号线虎坊桥站,有市民站在《浩气宣南》壁画前,端详良久,“我知道鲁迅先生的故居就在附近,但真没想到,历史上这么多仁人志士,都在宣南这一带留下过足迹。” 

这两件壁画的作者都是中国壁画学会会长孙韬,近年来,他创作了多件地铁壁画作品,还包括6号线北海北站《北海览胜》、4号线动物园站《动物乐园》、19号线北太平庄站《提速时代》等。他的作品,都在题材和风格上,结合站点附近的文化特色,厚重、活泼、未来感,都有涉及。 

“总有人说,某个国家、某个城市地铁站,壁画题材统一、材质统一,怎么有意思,好像北京地铁壁画不够统一。但是,我觉得这正好是北京地铁壁画的特色,题材宽泛、材质丰富。”孙韬说,北京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大都市,又是千年古都,本身城市文化就是贯穿古今、兼收并蓄的,“北京城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我特别喜欢北京地铁壁画的一点,就是任何一个市民、任何一个游客,都能在这个城市里,找到自己心仪的地铁壁画。就这一点,与其他城市地铁壁画相比太不一样了,这真的能体现我们北京的博大胸怀。”

有人说,地铁壁画是地下艺术长廊,还有人说,地铁壁画是一秒钟的艺术。在都市高速节奏里,普通人忙忙碌碌,只能在不经意间,瞥到地铁壁画刹那风情。

“现在物质水平提高了,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咱们总说审美,说艺术气息,说素质教育,但其实,最好的艺术熏陶,是在生活中。”彦东说,地铁壁画,是艺术融入生活的鲜明案例,“尤其对小孩子来说,这种熏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对他的成长,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提示:壁画艺术展延续至7月7日

此次展览由中国壁画学会策划,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和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展览将延续到7月7日。展览地点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公众可通过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公众号免费预约参观。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毅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