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报考数创新高!北京社区里,社工“考证”氛围有多浓?

发布时间:2024-07-04 15:46:25

提起“社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身边的社区工作者。其实,“社工”的全称是“社会工作者”,广泛分布于基层治理、儿童福利、老龄和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众多领域。2024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的报名人数达到了188.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社工报考热的背后,表明社工这一群体正在朝着更加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社工热衷“持证上岗”

今年6月的第三个周末,万寿路8号社区的社工孙美琳和郭沫兰,一起走进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的考场,她们两人这次报考的都是“助理社会工作师”。据了解,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共分为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三个等级。

“我们俩考的相当于‘社工’这个职业里的初级职称。”孙美琳和郭沫兰都是去年新入职社区的,两人之前一个从事广告行业,一个曾是幼儿园的老师。来到社区工作后,两人发现,原来印象中属于“居委会大妈”的工作,干起来其实并不容易。“想通过考试,系统地学习一下社工的专业知识,更快地接手社区工作。”孙美琳说。

郭沫兰说,“入职就想考证”的念头,源于社区里浓厚的“考证”氛围。目前,万寿路8号社区的8名社工中,有3名社工拥有中级“社工资格证”,还有3人参加了今年的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社区的正副书记今年都参加了高级社会工作师的考试。

在亚运村街道安慧里社区,16名社工当中,有5位社工拥有中级“社工资格证”、4名拥有初级“社工资格证”,还没有证书的基本是这两年刚入职的新同事,今年也全部参加了助理社会工作师的考试。而在万寿路街道复兴路22号社区,共有社工15人,今年有2人参加了初级考试、7人参加了中级考试、2人参加了高级社会工作师的考试……

在很多社区书记看来,社区里近年来出现的“考证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鼓励。“考取‘社工资格证’后,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工作待遇的提高。”孙美琳说,“持证上岗”还会增加自己的职业认同感,“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一个有门槛、有专业性的职业,而且这个资格证在一些服务性行业是通用的,即使以后不在社区工作,到社工机构、学校、企业从事服务类的工作,也会是一个加分项。”

考题贴近工作实践

社工的考试既涉及理论概念、法规与政策,也涉及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尤其是实务的考试内容,非常贴近平时的工作,比如怎么向老人、儿童、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很多技巧特别实用。”孙美琳说,虽然大家的工作有所侧重,但每个人都要“包楼到户”,日常少不了与各类居民打交道。

孙美琳记得刚工作时,恰好赶上社区进行经济普查工作,给商户打电话时,由于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她生硬的话语让电话那端的商户甚至产生了质疑,以为遇到了骗子。而在备考过程中,当她学到“个案会谈技巧”时,就觉得特别受用。“比如,居民气鼓鼓地来找我反映问题,这时需要首先安抚他的情绪,告诉他‘不要着急’,然后说‘什么事儿让您气成这样?’这样说体现了我和当事人的共情,更容易打开居民的话匣子。”

而对于曾从事幼师工作的郭沫兰来说,过去和孩子打交道挺在行,但面对社区里的老年人,有时她就不知该怎样应对。备考时,郭沫兰对一道实务里的案例题印象深刻。这道题描述了一位老人退休后面临的状况:子女不在身边、身患各种疾病、夫妻经常吵架、情绪失常出现暴力倾向等,要求具体分析这位老人面临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对他提供帮助。“这种退休老人的情况,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常会碰到。”郭沫兰说,这就要求社工能一条条地分析出老人面临的具体问题,除了明显的身体健康、情绪问题外,还要有“社会支持网络较弱”这种专业的社工视角。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对老人进行情绪疏导,鼓励他积极参加外部活动;而从整合社区和家庭资源的角度看,既可以找热心熟悉的邻里为老人提供帮助,也可以从他家人入手,充当沟通的桥梁,从不同方面为老人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和家庭支持网络。从这样一个案例中,就可以梳理出该如何帮助老人的思路。

万寿路8号社区书记陈玉珍今年参加了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作为社区书记,陈玉珍日常的工作并不仅限于处理社区的大事小情,还得考虑如何能带好社工队伍。“我记得今年的考试题当中,有一道是就‘如何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写一份计划书。我马上就想到了社会工作理论当中有一个‘优势视角’理论,就是发挥每位同事的优势专长,让之前学会计的同事负责统计工作、做广告的负责宣传、做幼师的负责文教,从而让社工队伍发挥最大的效能,激励大家的积极性。”陈玉珍说。

持证社工逐年增加

近年来,北京市持证社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截至去年底,全市持证社工已达5.1万人。“尤其是这两年,社区里但凡满足条件的,大家都会去参加考试,这个变化特别明显。”多位社区书记向记者表示。在记者采访的多个社区里,社工的持证率基本都在50%以上,持证人数在逐年增加。

相较于社工行业之前“福利待遇低”、“留不住人”的传统印象,如今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在采访中,一些社区工作者也表示,社区工作事务繁杂,对于一些上万人的大型社区来说,仍面临人手不足的情况。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社工这个职业并没有形成较好的认知,如今政府层面的重视和宣传引导,让大家都对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从业者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步得到了社会尊重。未来,应该更好地营造社工职业发展的氛围,建立相关制度,为社工的职业发展设计更明确的晋升路径,拓展工作发展机会,让从业者在这个行业能更安心地发展,也让社工行业更能留住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徐英波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