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专场上,北京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介绍,连续7年,北京实施1500余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北京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达337家,平均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企业诞生。
外资企业开办从两三月减至最快1天
身处市场环境,企业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壁垒、准入准营是否方便。为此,本市围绕食品、医疗、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清除隐性壁垒,聚焦餐饮、连锁超市等8个业态完成51项改革任务,着力打通影响消费供给的制度机制障碍。
“北京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合并办、承诺办、网上办。”杨秀玲说,企业开办“全程网办”覆盖面不断拓展,网上开办企业占比超九成,率先实现外资企业设立“全程网办”,时间从2到3个月缩短至最快1天。40个行业全面推广“一业一证”,平均压减材料50.6%、压减时限71.5%。
工程招投标等公共资源交易也更加规范高效,房建、市政等领域招投标“一网通办”率达到95.4%,仅开具电子保函一项服务就为企业节省资金23.7亿元。
市场监管领域三年免罚7.6亿
2020年,《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本市大力度清理与《条例》不符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废止和修订法规规章9部、规范性文件71件。
监管执法备受企业关注。为此,本市率先推行“风险+信用”为基础的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实现49个市级政府部门领域全覆盖。这一举措,对企业的“打扰”更少,对风险低、信用好的经营主体更多应用非现场监管方式。柔性执法方面,26个市级部门公布不予行政处罚清单,仅市场监管领域近3年累计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免罚金额近7.6亿元,让执法变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除了企业“出生”更便捷,退出渠道也更畅通。本市通过设立破产费用援助资金、线上线下破产企业信息查询专窗,着力解决破产企业财产调查难、资金保障难、资产处置难等问题。破产法庭成立5年来,共审结破产案件4034件,挽救企业80家,引入投资1500多亿元,化解债务6200亿元。
5年减证明超过320项
“北京大力推动数字政务建设,全方位打造国际一流政务服务体系,企业群众办事从‘能办’向‘好办’‘快办’‘办成’转变。”杨秀玲用“一门、一窗、一网、一次”来概括改革的迭代升级。
其中,市级60个部门全部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综合窗口2.5万个,“一窗”综合受理率达到100%;建成市、区、街乡、社区(村)四级网上服务体系,除涉密等特殊情形外,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100%;新生儿出生、义务教育入学、餐饮店开办等62个“一件事”场景实现一次申请、并联办理、一次办结,今年以来“一件事”月平均办理量超48万件,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推出演出、赛事、会展等3类大型活动“一件事”集成服务,已有141项活动获益。
数据显示,北京5年来减事项超过60%、减时限71%、减材料74%、减证明超过320项,切实做到企业群众办事跑腿更少、办理更快。
122项境外职业资格获认可
近年来,本市出台稳外资、投资便利化改革、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等系列措施,建立完善多层次外资企业常态化服务机制,大众近40年在华最大单笔投资项目、全国首个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等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纷纷在京落地。截至2023年末,在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达到245家、全市外资研发中心总数达到149家。
跨境贸易便利化方面,本市在全国率先推行“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提前申报”容错机制等5项改革并持续推广,在机场口岸开展“机坪直提”试点,国内到港出口货物进出库交接环节由原来的4次压缩为1次;建设首都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连通的双枢纽空港电子货运平台,提供运单申报、货物跟踪等“一站式”服务,车辆入出卡口平均耗时压缩50%。
同时,本市对122项境外职业资格得到认可,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全覆盖,办理时限从17个工作日压缩为5个工作日。首都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设立的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累计办理外卡刷卡等业务45万笔。
5年帮企业解决近10万个诉求
近年来,本市构建全方位企业服务体系,切实为各类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建立完善企业普惠服务渠道。通过不断提升12345企业服务热线功能,建立“接诉即办”服务机制,5年来为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政策解答、问题办理、投诉举报等服务超42万件。同时,充分发挥市、区、街乡服务包机制作用,用心用情为企业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5年来共走访企业7.8万次,帮助企业解决诉求问题9.9万个。
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开展政策惠企、服务助企、金融暖企、创新强企、法律护企和数据知企等工作。政策服务平台已公布兑现类政策事项364个、惠及86万家企业。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曹政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