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多功能“金角银边”!北京城市剩余空间这样激活

发布时间:2024-08-16 15:30:23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开展立交桥下空间整治。雍和宫桥、天宁寺桥、金沟河桥等原本被称为“边角料”的桥下空间,如今已经转变成具备多种功能的“金角银边”。

不过,记者调查走访得知,在北京的地铁口附近、城乡边界、轨道基础设施周边……依然存在大量没有明确功能的剩余空间。随着《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持续落实,城市剩余空间如何激活,正在成为热门话题。

利用

地铁口也能变“城市门厅”

槐房西路和南苑西路交口的新宫站,是地铁4号线和19号线的换乘站。作为附近几个新建小区居民出行首选,地铁站每天早晚都客流密集。站口周边,密密麻麻停满共享单车,空间非常拥挤。而在地铁站与附近万达广场之间,有一块三条边长分别为130米、90米、90米的三角形荒地。荒地长满杂草,挡在地铁站和商场之间,显得格格不入。“不知道这块地是什么情况,反正就这么荒着。”市民小蔡每天从荒地间的小路穿过,他不知道荒地未来会怎样。记者咨询相关部门后得知,这块地靠近商场的部分属于万达广场,再往西南一点属于停车场。

地铁17号线十八里店站周边也存在剩余空间,2023年,为了缓解地铁口附近环境杂乱、停车紧张的问题,这里规划建设了机动车停车场。记者到此走访时,发现早高峰时段停车空间充裕。停车场管理人员说,这里不是P+R停车场,以4元/小时计费。

地铁5号线北新桥站,今年5月,全新的站口公共空间改造完成,一座“京韵门厅”焕新亮相。交通微循环系统重新构建,绿色林荫休憩空间增加3000余平方米,广场地面上绘制了北新桥区域历史地图。地铁站口不仅具备通行功能,还拥有了休闲、文化、健身、社交属性。

剩余空间,通常是指城市中没有被充分利用的、也没有明确功能定义的空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长期调研并参与城市剩余空间改造。

“我们希望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剩余空间。”侯晓蕾说,具体到地铁口的改造利用,不同区域的地铁口应该有不同的定位。像北新桥站,本身就处于中心城区,站口与周边区域联系紧密。这种站口,就需要承接居民的生活需求。“越是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对地铁站口的功能要求就越综合。”

而新宫站、十八里店站,处于新兴城区,站口与周边居民区的界限很明晰,可开发空间大。但考虑到当下人口密度,居民们对站口的功能需求,主要集中在交通可达。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考虑到未来的可能性。”侯晓蕾以望京区域举例,“以前望京是典型的睡城,现在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对望京地铁站口周边区域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综合。”

改造

将割裂的空间重新缝合

南苑路旁,久敬佳园小区与和义东里小区之间,有一条废弃的铁路。久敬佳园的居民,每天都要从小区西南门出来,穿过这条废弃铁路,走到南苑路,去乘坐地铁、公交。

“地铁8号线和义站、好几个公交站都在南苑路上,小区里上下班的年轻人,出远门的老年人,天天这么走。”老李带着记者来到废弃铁路,残留的铁轨修修补补,造成隆起的地面明显比铁轨两侧高。老年人骑自行车经过此处,既吃力又有安全隐患,他们一律下车推行。老李说,有邻居家的老人曾经骑车在此摔倒,“铁路已经很多年没人用,就这铁轨还留着,太碍事。”

废弃铁路曾经穿过南苑路,南苑路整修的时候,拆除了一段铁轨。但目前依然留存的部分铁轨,被围墙包裹着,横亘在两个小区之间,有600多米长,既占用空间,又影响通行。

记者从高处往围墙里面看,围墙里杂草丛生,已经完全看不到铁轨。过去两年,久敬佳园小区居民陆续投诉过废弃铁路的问题。今年4月,有关部门联合产权单位表示,铁路将拆除、恢复道路结构,后期进行绿化养护,预计4月底入场施工,施工周期一周左右。不过,目前从现场看,施工进展不明显。

在北京城北,也有一块曾经被铁轨割裂的城市空间。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是第一条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国有干线铁路。2019年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北京市区段从起点北京北站出站后,在学院南路至北五环之间采用地下隧道方式通行。在这一段,拥有百年历史的老京张铁路地上部分停用,随之而来的废弃铁轨、空间闲置、环境杂乱等问题,被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化解。2023年6月,公园一期对外开放。公园融入京张铁路特有的人字坡设计,讲述京张铁路修建时发生的历史故事,保护了历史遗迹。公园建设过程中,还拆除原有的铁路护栏和围墙,增加绿化,新建休闲体育设施,“缝合”了被割裂的城市空间。

“我们在处理桥下空间、轨道周边空间时,经常遇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产权不清晰、使用权不清晰。”侯晓蕾说,这些问题通常会在多部门组织协商后,明确责权,形成突破口,“看起来是城市剩余空间的问题,实际上是精细化治理的问题。”

方案

发掘城乡边界的“可能性”

狼垡,在五环路的西南角,地处房山、丰台、大兴三区交界处,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狼垡地区的综合改造工作一直在提升,但居住在此的居民,对狼垡的交通、环境、供水等生活问题,还有不少期许。狼垡居民张阿姨说:“咱这边流动人口比较多,很多本地居民都盼着更大的变化。”

记者在狼垡附近走访时,也看到了一些剩余空间。芦花路边有一个占地500亩的中华文化园,据居民反映,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不过,2021年官方消息显示,该景区因停业1年以上,暂不具备开放条件,已无法为游客提供服务,被撤销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资质。目前,中华文化园大门紧闭,门前广场被当作停车场使用。

在西五环外,模式口曾经也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但经过近年来的改造和开发,转变成网红旅游景区。

从2017年开始,模式口启动改造建设。硬件方面,道路翻新、网电水线路入地、房屋趸租腾退、重点院落改造。软件方面,讲好“驼铃古道”的故事。2021年9月,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千年古道、百年老街”,得以重现。

走在模式口,驼队雕塑、驿站旧址、古井遗址,到处是精心打造的古道元素。“每到过年过节,街上人就特别多。”模式口一家面馆的老板说,老街已经完全看不到城乡结合部的模样,很多年轻人喜欢到此打卡。

与模式口相比,狼垡似乎很难讲好故事。狼垡的历史,源自此处地荒人稀、野狼出没。但侯晓蕾认为,城乡边界的可能性多种多样,“就像地铁站口一样,不同的站口有不同的特征。”模式口,挖掘的是场所特征,它有古道,可以讲好故事,用历史印记去吸引人。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场所特征能挖掘。狼垡,可以尝试凸显节点特征。“从节点角度,让交通通达能力提升,也是一种可能性。”此外,城乡结合部多年形成的三不管地带,随着城市更新,可以利用小微片段式空间,建设绿地、步道,展现对低龄和老龄人群的友好。

记者在狼垡公园看到,这里虽然面积不大,但绿树成荫、步道平整,还设置了儿童游乐和体育运动设施。离狼垡公园大约2公里,2020年建成开放的狼垡城市森林公园,由5000余亩森林和360余亩水体共同组成。这里曾经是“散乱污”工业大院聚集区,如今不但是狼垡居民的休闲场所,还吸引城南居民到此打卡。公园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东郊森林公园、南海子郊野公园、园博园等形成环抱城市的绿色廊道。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毅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