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修冰箱4.8元零件被收1610元”的话题近日登上北京同城热搜,反映出不少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修鞋修家电、改衣配钥匙等低频刚需的“小修小补”,满足起来不太容易,不是距离太远不方便,就是价格太高不划算。与此同时,“小修小补”师傅们也有难处:定价太低收不回成本,定价太高流失顾客,慢慢地,从事这个行业的手艺人越来越少。
“小修小补”如何有序经营、良性发展,在维系自身经营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居民?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街道和社区已有令人欣喜的探索。
属地帮忙 修鞋匠不再发愁落脚点
9月10日一早,知春里西小区东门外的一处角落里,一个集装箱式简易棚支了起来,“中关村街道便民服务站”的招牌一挂,修鞋修车的各类工具一摆,很快引来不少居民。
“这下我们‘小修小补’就方便多啦。”老住户陈女士说,知春里西是老旧小区,住的老人孩子多,对“小修小补”的需求相对较高,鞋包坏了、衣服拉链头断了,直接扔了觉得浪费,高价修补又不值当。如果遇到自行车损坏、车胎没气等情况,要推着走挺远才能找到一家修车铺。有居民拨打12345热线反映没有“小修小补”不方便,可也担心“小修小补”占道经营、收费太高。
如今看到服务站内张贴的维修服务价格公示牌,大家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自行车补胎5元、钉鞋掌10元至15元、换拉链头5元至10元……各项服务明码标价,还不算贵。此外,管理规定、经营内容、监督电话和反馈渠道也一并公示出来,服务和价格随时接受居民和街道的监督。
王女士刚在服务站修好拉链。前阵子衣服拉链坏了,她到处寻找能修的地方,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师傅张口就要80元。“现在就在家门口,价格还很划算,十来块钱就修好了,真是太方便了!”
服务站的李师傅说,他在北京干了30来年,朝阳、海淀、西城区都待过。修鞋、修车、修拉链是手艺活儿,老百姓生活虽然离不开,可毕竟不会有那么大的需求量,这就让“小修小补”的生存成了难事:定价太低,经营不下去;定价太高,又会吓跑好不容易寻来的顾客。干这行有不少是无照经营的游商,只能东躲西藏。
如今他能摆脱这一困境,多亏了街道帮忙。中关村街道帮他找到合适的经营场地、搭建了服务站,他不花一分钱就有了固定的落脚之地。李师傅笑着对记者说:“我现在能挣钱,还能为大家服务。让我走我也不走啦,在这儿踏踏实实干。”
“居民发愁找不到‘小修小补’,李师傅却苦于无处经营。双方互有需求,并且正好能相互匹配。”中关村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主任衡东说,这处服务站正是因此建立起来的。
从2020年起,中关村街道便开始对辖区内的“小修小补”进行统一管理,升级为官方认证的便民服务网点,随着不断摸索、实践,逐渐形成一套“丝滑”的服务管理规范。如今,辖区内共有约30处“小修小补”网点,每一处场地的选址都经过多次协商论证,并向海淀区相关部门备案。工作人员利用辖区内空闲房屋、车棚,或选取不影响居民通行的过道设置户外集装箱,搭建外观统一的服务站,还配备统一的招牌、标识,以方便居民识别。
“在提供帮扶的同时,我们也进行监督和管理。”衡东说,商贩需与街道签订合同,承诺不擅自扩大经营,不乱接乱牵电源线,不强买强卖和欺诈消费者,要保持网点及周边环境卫生……街道对各项服务和收费标准进行监督,合同一年一签,若商贩违反管理规定,将被取消签约资格。
记者了解到,每位“小修小补”师傅还签署了一份承诺书,承诺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免费上门服务。这份承诺书的背后,是一份善意与温情。衡东说,师傅大多都来自外地,年纪比较大,有一技之长。让师傅们参与志愿活动,一方面能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能让师傅们更好地融入社区,双方都受益。
李师傅说,如今他在北京有了“家”。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会一直干下去。街道帮了他,让他从无照游商变成正规经营,有地儿遮风挡雨,不用东躲西藏,不用为房租发愁,他更要把价格定公道,手艺活儿干仔细,更好地回馈居民。
跟上变化 裁缝铺适应年轻人需求
在红庙北里小区的一间平房里,张建华和妻子经营着裁缝铺,每天上门来改衣服的不仅有小区的老人,还有不少年轻人。裁缝铺不大,却在网络平台小有名气,虽然还算不得生意兴隆,却随时能满足居民小修小补的需求。
两位60岁的老人抱着三匹碎花图案的老布料,找到了张建华的裁缝铺。他们寻觅了好久,既想找到识得这些老布料的行家,也图个公道的价格,无意间在网上搜到了张建华。“真好啊,老真丝料,少说得十几年了吧。”三匹布料在缝纫机前一摊开,张建华立马就认了出来。两位老人喜出望外:这布料是上一辈人留下来的,可如今找好裁缝量体裁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他们找不到合适的裁缝,所以布料只好一直在家里放着。张建华的一席话,让老人们仿佛找回了熟悉的旧时光。
张建华告诉记者,更多时候遇到的是老人带着现成的衣服来改型,需求五花八门。一位老人说,之所以一件衣服穿了这么久,要么是这件衣服有特殊的意义,要么就是喜欢老款式。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矮胖瘦有了变化,衣服需要改。“其实家周边的大商场里,能代行‘小修小补’功能的店铺不少,可是价格偏高。我也理解,商场里租金贵,商家也要生存,可衣服本身才几十块钱,改改腰身、衣袖就要上百块钱,实在不值当。”
如何能保障自身的生计,又能提供居民满意的价格,是张建华夫妇一直在寻找的平衡点。记者第一次采访张建华是在2019年,那时他的裁缝铺在一间地下室里,面积没有现在大,缝纫机也没有现在多。几年下来,不仅设备增加到了七八台,租住的地方也宽敞了不少,租金自然也涨了,可改衣价格和几年前相比区别并不大。
张建华说,他清楚老人们的顾虑,这也是他在北京干裁缝20年,没考虑过把店开到大商场去的原因。“看起来客流多了,知名度高了,可成本也大大增加了。不涨价,一个月得缝多少裤腿才能把租金挣回来?可如果提高了价格,又违背了便民服务的初衷。”
裁缝铺要寻找一条出路,就得做出改变。张建华发现来找他改衣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现在年轻人习惯网上购物,追求个性,就喜欢某个款式,但网购回来的衣服可能偏大,换小一号又觉得紧了或者版型不对,所以就来找我帮忙改。我的技术、理念都得跟着变,设备也得添,你看这七八台缝纫机,每台功能都不一样,有的专门改T恤,有的专门改皮革。”
张建华说,过去街道帮他联系养老院,既方便了老人,也让他有了更多生意,两全其美。但他心里很清楚,“小修小补”行业要维持下去,不仅依靠相关各方的帮扶,更得自己有绝活儿,找到出路,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记者注意到,在裁缝店里,张建华虽然手头正忙着几元钱的小活儿,可身后挂着的是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婚纱礼服。他自打当了裁缝,店里主打的就是改婚纱礼服,闯荡数十载,在高端定制的圈子里也闯出了名堂。让他帮忙改婚纱的,不仅有准备结婚的新人,更有不少知名婚纱品牌的商家。
“要是单靠小修小补,我可能早就撑不下去了。靠高端定制维持住了生计,便民服务这一方面,价格就可以压下来了。我不想讲无私奉献的大话,我是裁缝,为人量体裁衣是让我高兴的事儿,‘小修小补’是需求,只要有需求,服务就不能没了。”张建华说。
记者手记
解开低频刚需“既要又要”难题
“小修小补”有需求却不方便,是市民普遍反映的问题:家附近的“小修小补”越来越少,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店,不是没法提供个性化服务,就是价格太高。可“小修小补”师傅的抱怨正好相反:换个拉链、扦个裤边,需求虽然有但并不多,每次只赚几元钱,很难平衡经营成本,不涨价不行,可涨价了更没人来。
一边是居民需求迫切,一边是师傅生意难做,“小修小补”作为低频刚需,双方的诉求能“既要又要”吗?从记者探访的情况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一来,正是市民对“小修小补”行业存在普遍需求,所以需要属地政府花心思、想办法帮上一把。近年来,或是提供合适的场地,为师傅减租免租;或是帮忙做推广,让师傅有更多生意可做……这些基层治理的创新,帮助“小修小补”师傅规范经营、良性经营,才能破解低频刚需价高的痛点。
二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小修小补”要寻求更好的发展,就得顺应改变、适应改变、跟上改变、做出改变。搬进便民站的李师傅,早年只会修自行车,后来电动车多了,他又学了新手艺。裁缝张建华靠定制婚纱礼服维持生意,才有余力降低便民服务的价格。
只有各方协力,寻求突破,走出居民有需求、师傅没生意的怪圈,才能实现双赢,百姓“小修小补”才能更加便利。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鹿艺佳,景一鸣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