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婷婷
湘江边历经风雨侵蚀的摩崖石刻,在图形渲染、算力技术支撑下,变得清晰可辨,甚至能看到笔锋的力度。
站在屏幕前做动作,轻量化动捕系统只需通过设备和传感器,即可捕捉人体动作,实现对虚拟角色或动画的实时控制。
9月23日,2024“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开幕。论坛外,长沙展出了诸多“文化+科技”创新实践成果。
“长沙是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我第二次来长沙,发现长沙又涌现出很多新技术。”来自马尔代夫的Hoodh Ibrahim告诉记者,AI技术正在重构年轻人对文化遗产的热爱,长沙的做法给了他不少启发。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人可说,由单纯提供文化信息,到构建文化参与的形式和场景,全球非遗保护形式已发生转变。
比方说,如何让年轻人了解“黑石号”的故事?
千年前,这艘满载5600件长沙窑陶瓷作品的船只,不幸沉没海底。如今,湖南大学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沉船“重现海面”。人们戴上VR眼镜,可以“走”进船舱,“触摸”每一件瓷器。
“数字化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最重要的基础。”何人可说,除了构建文化大数据,湖南大学还打造了设计工具和设计平台。
中国绘画有几千年历史,怎样让传统绘画活起来?湖南大学做了人工智能AIGC中国传统国画项目。
这个项目,国画中原本静止的公鸡,突然低头啄起米来。原来是研发团队到农庄里拍摄了动物,将其与绘画、数据库相结合,赋予传统绘画“生命”,活起来了。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文化与创意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庄以仁,也在研究利用元宇宙、生成式AI等技术,激发年轻人兴趣,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
这些年,庄以仁团队通过大量的图片,用图像重建的方式,重建了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的神庙。他们还为了留存中国百年村落的记忆,用影像记录村庄每个角落,通过VR技术还原,让年轻人可以线上访问古村落。
“元宇宙等技术,可以创造沉浸式场景,在社交媒体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和利用文化遗产的价值。”庄以仁说。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