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华遗嘱库获悉,2023年10月遗嘱库推出了“遗产管理人”便民公益服务,至今年10月1日,一年内共有23135份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中指定了遗产管理人。其中,指定他人或机构为遗产管理人的占比达15.62%,而指定亲友为遗产管理人的占比则为84.38%。市民订立遗嘱并指定遗产管理人时,正从更倾向于人际信任转向考虑选择专业人士。
据统计,在选择遗产管理人服务的人群中,有56%选择将继承的房产进行变卖、变现或过户等处理。
王先生的母亲名下有多处房产。王先生和弟弟都在国外工作,母亲也随他们长期居住国外,王母考虑到自身年事已高且健康状况不佳,她担心自己百年后,孩子们无法及时回国处理遗产事宜。于是,王先生的母亲来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并在遗嘱中指定了一位专业人士作为遗产管理人,负责处理与房屋继承相关的所有事务。
《法治时代》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执行总编辑刘桂明认为,虽然亲友在熟悉逝者意愿和生活习惯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实际处理、管理遗产时,往往面临诸多问题和风险,如不了解过户税费政策,无法提供必要的手续证明文件,难以确认查找外地财产等问题。相比之下,专业的遗产管理人具有良好的专业性与中立性,能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和逝者真实意愿来处理相关事务。而且专业的遗产管理人具有丰富的处理经验,能更好地维护遗产的安全与逝者合法权益。因此,加快推动遗产管理人职业化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每年遗产继承公证案件与遗产纠纷案件合计高达180万件。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确立了遗产管理人制度,有效保障遗产处理过程中的各方权益。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廉慧表示,尽管涉及遗嘱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众多,但行业仍缺乏科学引导和规范,职业技能标准尚未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遗产管理人的工作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全面评估。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民法典》立法专家杨立新认为,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设立遗产管理师职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有利于保护产权促进共同富裕。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安然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