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中轴线上的北京非遗丨古彩戏法:南宋遗风,人间魔术的艺术传承

发布时间:2024-11-28 09:12:14

“四面管瞧,八面管看”,即便警察亲自上手锁住魔术师的双手,魔术师仍能瞬间逃脱,手法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无论如何目不转睛,都难以捕捉其间的破绽;八枚铜板,分置于双手之中,魔术师轻轻一吹,铜板的数量便在掌中神奇变换;一个空心的球轻松穿过两根绳索,一名观众紧握并打上死结,然而只需轻巧一转,绳索与空心球便魔术般地分离开来。更令人称奇的是,隔着瓷碗,球体便能在无形中任意转换,令人目不暇接。

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皆源自中国古彩戏法。“八仙过海”、“金蝉脱壳”、“三仙归洞”……这些寓意美好的节目名称背后,凝聚着无数艺术家的智慧与心血。

古彩戏法,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它源于生活,所用道具皆取自日常。而这些传承千年的戏法,正是对生活艺术的提炼与升华。2011年,古彩戏法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跻身首批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之列。这一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其根源可追溯至南宋年间。自那时起,无论是在杭州的瓦肆、市井街头,还是各类庆典的堂会上,古彩戏法无处不在。表演者们通常身着传统长袍,携带鱼缸、瓷碗、花瓶、火盆等道具,其表演内容富含中国民俗元素,寓意着吉祥与喜庆,如“吉庆有余”、“瓶升三戟”等。

作为老北京老天桥义合堂古彩戏法的第四代传人,郭淑芬老师拥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去年十月,她在湖南洪江古城开展了为期八天的精彩演出。在春节期间,她也活跃在各大庙会的舞台上。在海南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她连续数月献艺,每日三场,场场爆满。除此之外,郭老师还在北京大观园、园博园、通州大运河、龙潭湖、地坛庙会等地进行了巡回演出。平日里,她则在充满老北京风情的餐厅中演出,如四世同堂、北平三兄弟、烤鸭店、鼓楼四合院等地方都能见到她的身影。郭老师说:“古彩戏法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属于曲艺类的节目,常与相声、快板、单弦大鼓、中翻、摔跤等民族艺术形式同台演出。”

“我们师兄弟十人,差不多都是带艺拜师,师傅见我又能唱戏曲又唱单弦大鼓,从小就是杂技演员,就追着我说学古典戏法魔术吧,以后提个魔术箱自己就能演。师傅希望我们能够认真学,并能学出来。所以说老师找徒弟,徒弟找师傅,也要看对眼,有一定的缘份,才能成为一家人,师徒如父子,一辈子的家人。” 郭淑芬老师谈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与古彩戏法的不解之缘时,深信一位好的师傅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自幼便展现出表演天赋的郭淑芬,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迅速掌握了所需的技巧,并能在舞台上自如地表演。

来自塞尔维亚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留学生优万娜,来到了王玊玉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工作室,深入探索古彩戏法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在这里,郭淑芬老师向她展示了一项古彩戏法的经典节目:“三仙归洞”(亦称“仙人摘豆”)。首先,郭老师拿出了三个碗和三个小球,在优万娜仔细检查并确认碗无任何机关后,她将三个小球分别放置在桌面上。郭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放在这里,然后把这个扣上。”她将一个碗覆盖在一个小球上。接着,她又说道:“再把这个盖上。”另一个碗随即盖住了第二个小球。最后一个小球则被郭老师握在手中,她接着说:“拿在手里,看好了!”话音刚落,她用手中的小球轻轻拍打其中一个碗,并问道:“看到了吗?”当她再次揭开碗时,原本只有一个球的小碗中奇迹般地变出了两个小球。

随后,郭老师再次将碗扣上,拿起一根小棍在桌上划了一条线,直通另一个装有小球的小碗。“看好了!”她再次说道。当她揭开这个小碗时,里面竟然空无一物,而三个小球却巧妙地聚集在了另一个碗里。这一神奇的变化令留学生优万娜连连赞叹,不禁对古彩戏法的魅力和郭淑芬老师的技艺表示由衷的敬佩。

留学生优万娜和老师学习了这一出三仙归洞,并表示:“这只是古彩戏法中较为简单的一项,可是想学会的话,也需要不少时间。”

关于古彩戏法的传承问题,郭淑芬老师如是说:“我希望自己能将这个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绝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断绝。我欢迎中外学生都来观赏和学习古彩戏法,同时,我也一直在物色人才。虽然我已经教授了几位学生,但寻找最适合的徒弟并非易事,得是这块材料才行。岁数大的或许能够更加专注和努力,而岁数小的往往因为受到网络的影响,学习过程中容易半途而废。因此,向下传承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毕竟,单靠演出不能养活家庭,所以只能把技艺当作爱好,这使得长期的传承面临挑战。”

这不仅是古彩戏法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挑战和困境,虽然令人忧虑,但郭淑芬老师和其他非遗传承人的坚持与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只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