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深入实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 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牛锐介绍,《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经北京市委、市政府审议同意并向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报告,已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印发实施。
牛锐介绍,规划系统梳理了北京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脉络中的重要地位,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价值主题:
北京独特的地理格局与地质特征,是东亚地区早期人地关系的杰出见证;北京是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集大成者,是见证中华文明赓续的千年古都;北京是近现代中国政体转制的伟大见证,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首善之都;北京见证了欧亚大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是多元交流开放包容的大国之都。
关于“怎么保护”的问题,规划针对性地提出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加强保护名录管理,完善保护对象体系,明确重点保护内容,动态管理保护名录。
二是推进全面系统保护,加强不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区域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加强遗存本体与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保护。
三是统筹协调规划管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保护传承要求的管理衔接,妥善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控制范围与“三区三线”的关系,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四是明确保护传承空间格局,确立历史文化遗产“两山一湾、两区两轴、三带多片”的总体空间格局特征,明确不同特征空间保护要求,统筹保护传承重点片区保护发展。
关于“怎么传承”的问题,规划提出构建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文化。
一是深化价值的挖掘阐释,助力建设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北京篇章,深入阐发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二是加大在城乡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力度,保护传承好古都空间格局、培育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加强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三是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构建以价值为核心的保护利用体系,加大建筑类文化遗产的开放力度,改善街区类文化遗产的人居环境,加强遗址类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力城乡可持续发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
四是促进历史文化的创新弘扬,提升历史文化展示水平,强化文化教育体系,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丰富历史文化供给内容和形式,推动北京历史文化走向世界。五是加强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建立协同保护机制,完善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牛锐表示,北京将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加强老城、三山五园、“两轴”、三条文化带等整体保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名录动态管理。同时,做好传承利用,使文化遗产更好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首都文化教育事业等,把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与城市更新、民生改善、文旅消费等有机结合起来,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
记者注意到,发布会现场,各参会部门相关负责人还佩戴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徽标”。徽标采用汉字“京”作为图形创意来源,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榫卯图形结合重构,寓意“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陈雪柠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