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北京西城的新文化街,灰砖清水墙上精美的砖雕图案,与老北京的胡同特色交相辉映。在北京市背街小巷整治行动中,各个街巷胡同不仅恢复了历史风貌,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也在不断提升,当下还催生了北京Citywalk的热潮。
街巷面貌能够焕然一新,离不开北京市持续大力度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离不开全市上下各单位各部门的担当作为,离不开老百姓的大力配合。台盟北京市委在这一过程中,也积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所谓“开墙打洞”,是指胡同临街平房或居民楼的一层“由居改商”的现象。这一现象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由于跟正规商用楼店铺相比,平房院落和小区内的房租、水电费、物业费相对较低,部分住户就把一层的居住用房改造成商铺,用来经营食杂、餐饮、家教、美容等小店。这些小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居民生活,但敲掉窗户甚至破坏承重墙等行为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有的小店还加盖违建,造成消防通道堵塞、交通拥堵、楼前绿地挤占,有的餐馆彻夜经营产生噪音污染等,这些问题困扰居民多年。
当时,包括新文化街在内,北京各区的街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开墙打洞”现象。陈军委员回忆,“市政府启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后,东城、西城、丰台等城区都加入到整治‘大军’中,拆除违法建筑,整治‘开墙打洞’、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等行为,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效,街巷变宽了,也越来越整洁了……”
但是,陈军委员和台盟北京市委课题组在深入实地调研后发现,不少街道只是完成了拆除封堵,后续围绕清退空间的妥善利用、街巷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升级,以及街区的综合规划和建设还没有跟上。特别是街巷景观方面,多数街道在治理之后只做了留白增绿、围栏遮挡等简单处理,缺乏有品味、深度和厚度的文化设计。于是,陈军委员带领课题组成员针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将形成的调研成果转化为《关于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过程中注重打造街景文化,以提升城市文化建设的提案》,于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提交。
陈军委员在提案中指出,“疏解整治促提升”作为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应是一个紧密衔接的有机整体,“提升”是最终和最高目标。就街巷治理来说,不仅要提升环境,更要注重文化品质的提升。尤其是北京要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在重塑城市格局中,街巷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提案建议部分,陈军委员首先提出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定位描绘文化蓝图。由规划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组织策划并出台街景文化建设指导方案。在充分听取专家建议、广泛征求基层意见、深入调研掌握各区各街乡情况的基础上,出台可参考的街景文化设计导则,再由各街乡结合自身实际和街道定位,进一步制定出具体设计方案、实施办法和操作细则。为实施好街景规划,还需要配套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保障措施和反映街景文化建设目标和实施状况的量化指标,及时发现街景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动态维护、完善规划,确保“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
陈军委员和台盟北京市委课题组还建议,在规划引领下重视设计、凸显特色,以工匠精神打造内涵丰富、富有品质的街景文化。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美学法则,因地制宜,避免“千街一面”。尊重居民的情感需求,留住城市的印记和乡愁,讲好老北京的故事和胡同往事。围绕在细微之处着力,提案还枚举了具体例子,包括沿街建筑的立面材质、外墙装饰、广告牌匾、道路标识、灯光、公共座椅等,非常具体务实。
这件提案一经提交,便得到了主办单位原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市规划国土委带领会办单位市城市管理委和市文化局认真研究提案建议,同陈军委员和台盟北京市委课题组多次沟通协商,确保建议落地实施。
东城区红星胡同内,几棵身穿彩色“毛衣”的大树吸引不少市民专程前来打卡,定格冬天的温暖瞬间。金瑶 摄
在陈军等政协委员密切关注城市建设发展的推动下,在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的奋战下,北京的各街区设施不断完善、环境更加优美、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提升,超大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吸引力和人文魅力愈加彰显。陈军委员的这件提案,也获评“北京市政协第三次最具影响力优秀提案提名提案”,陈军本人也荣获了“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提案突出贡献奖”。
如今,已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的陈军和台盟界别委员们,依然坚持每年向市政协全会提交委员提案。正如她常讲的,“政协委员是代表界别群众履行职责,这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为实现国家和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台盟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