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公园里展馆建得挺雄伟,但不开放?那你建它干什么?

发布时间:2024-12-20 16:03:54

本市不少公园里都配建了各类展馆,用来宣传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及人文风情。然而有市民反映,一些展馆建得挺漂亮,却长期不面向公众开放,展馆一直闲置,白白浪费了资源。记者调查发现,资金短缺、管理难度大、安全评估无进展等因素,都导致这些展馆可望而不可即。

萧太后河展览馆

游客前往参观常吃“闭门羹”

萧太后河展览馆位于马家湾湿地公园内,虽然环境清幽、建筑恢宏,但市民反映,展览馆近年来一直没有面向公众开放,每每前去,总吃“闭门羹”。

记者近日多次来到马家湾湿地公园走访,沿着公园一路向东,在一处水系的南侧,可以看到一座三层中式建筑,规模很大,外观雄伟,这就是萧太后河展览馆。展览馆的大门是对称的窗棂式结构,上面还有水波纹图案,设计别具特色,不过处于关闭状态,游客被阻隔于门外。

记者绕着展览馆走了一圈,没有发现其他入口。透过大门的缝隙向里面望去,可以看到展馆内部有雕塑艺术品、LED显示屏等展品和设施,墙上还有一些书画展板,可惜都无法近距离欣赏。

据悉,萧太后河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辽代的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萧太后河展览馆的建设,旨在厚植萧太后河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展示河流治理成绩。公开资料显示,展览馆于2020年建成开放,共分三层,总建筑面积2675.54平方米。馆内三层主题各不相同,一层是萧太后河专题展,介绍萧太后河的历史变迁;二层是萧太后专题展;三层是辽南京城专题展,从政治、军事、文化、融合等方面展示辽南京城的繁荣富庶及政治地位。

在各大点评软件上查询可见,2021年至今,不断有游客反映,特意前来参观展馆,到了跟前才发现不开放,白跑一趟。记者注意到,展览馆前没有任何关于开闭馆的信息公示,也没有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游客都是多次前来多次扑空。记者走访期间,不时有游客走近大门,向展馆内部张望。展览馆大门前的区域较为宽阔,有人专门来此跳绳,不少附近居民也爱在此锻炼。展馆门前张贴了一张温馨提示,希望大家不要损坏地面,降低唱歌、抽陀螺等活动的音量。

一位在公园遛弯儿的附近居民说,他这几年就没见展览馆开放过,没有机会进去参观,“听说有人检查时才会特意打开。”记者通过网络查询,确实能搜索到有人前来参观调研的新闻。

朝阳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萧太后河展览馆目前只用于属地豆各庄地区组织的活动,暂时不对社会公众开放。该工作人员说,如果要面向社会开放,需要配备保洁员、检票员等一系列专业运营管理人员,还涉及人员的编制问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此目前没有明确的开放计划。

亦庄镇乡情村史馆

丢过东西后一关了之

近年来,北京大力开展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将其纳入“博物馆之城”建设体系,旨在打造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为此,各地针对自身特色,采取文物文献、多媒体影像、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力求多角度呈现当地的乡情村史。亦庄公园建设了亦庄镇乡情村史馆,不少前来公园遛弯儿的附近居民都会来此参观。可近期有市民反映,此前开放过一段时间的乡情村史馆,如今却大门紧闭,不再对公众开放。

记者近日前往亦庄公园进行探访。亦庄公园东门毗邻三台山路,道路的两侧都设置有专门的指示牌,用箭头标明了前往亦庄镇乡情村史馆的方向。亦庄公园东门悬挂着“亦庄镇乡情村史馆”的牌匾。进入大门之后,园区里也有多个指引乡情村史馆位置的指示牌。可以说,管理人员将路线导航做得非常细致,初次前往乡情村史馆的市民也不会迷路。

顺着指示牌,记者很轻松就找到了位于公园西侧的亦庄镇乡情村史馆。该乡情村史馆长约120米,宽约10米,和公园的塑胶跑道紧挨着,旁边就是公园的主干道,是游客的必经之地。不过,乡情村史馆正门的几扇玻璃门紧闭,内部空无一人,外人也无法进入。在玻璃门的最外侧墙面上,有一处智能门禁,看得出来只有刷卡才能进入。

透过玻璃,隐约可以看见馆里有展板、图书等设施,还有一间会议室。不过记者并没有在周围看到任何关于开闭馆的信息公示,也没有发现联系人和联系电话。一位附近居民说,乡情村史馆此前开放过一段时间,很多居民喜欢来此放松身心,可后来不知为何不再开放,大家失去了一处难得的文化场所。

记者联系到亦庄镇乡情村史馆的一位管理人员,其表示,在乡情村史馆开放期间,曾经丢失过东西,再加上人手不足,管理难度较大,便不再对公众开放,平时只会在属地组织活动时开放,目前没有明确的重开计划。

汉白玉文化艺术宫

内部石雕展陈可望不可即

市民王先生反映,位于中华石雕艺术园内的汉白玉文化艺术宫外观气势恢宏,却长期不对公众开放,无法一睹其内部风貌。

记者近日来到汉白玉文化艺术宫北门,只见其外观宫殿式的建筑风格独具一格,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兼具中西文化,并且雕刻精美、手法细腻。艺术宫前有几十级台阶,不过被一排栏杆阻隔,游客只能止步于此,要想近距离游览,只能从旁边的公园前往。记者由中华石雕艺术园北门进入,再向西走上一段距离,就来到了艺术宫门前。然而记者绕了艺术宫一圈,发现了多个大门,却都是紧闭状态,而且上了锁,外人无法进入,更无法一窥全貌。记者在艺术宫周围也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开闭馆的信息公示,更没有联系人和咨询电话。

公开资料显示,汉白玉文化艺术宫于2002年动工,高29.61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工程的用料全部采用质地精良的汉白玉石材,共使用石材740多立方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也是最大一个全部采用汉白玉打造的艺术宫。艺术宫内部共分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共计三个展示区域,采用多媒体展示、石雕精品陈列等形式,介绍大石窝镇汉白玉开采加工历史、雕刻技艺传承等内容。

记者探访过程中,多位游客被艺术宫吸引,但只能远远拍个照,无法进入参观,众人都表示遗憾。

一位附近居民说,有团队来此参观调研时,艺术宫才会开放,20多年来他只跟着进去参观过一次。记者在艺术宫附近发现了一处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设置有售票窗口,不过里面空无一人,并没有投入使用。有居民说,大家也经常反映艺术宫不开放的问题,前段时间听说艺术宫有开放的打算,还计划进行售票,但是后来不知为何就没有下文了。

大石窝镇工作人员表示,艺术宫原本计划2023年面向公众开放,但是展陈里有很多石雕作品,有的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再加之内部有些设备老化,有漏水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前,相关部门正在对艺术宫做安全评估,不过尚未有明确的进展,“一旦安全评估通过,将会考虑后续开放事宜。”

记者手记

展馆建得好更要用得好

当前,北京各类展馆蓬勃发展,公众井喷的精神文化需求,带来了“逛展热”。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展馆长期闲置不开,一些游客满怀期待而来,最终却吃了“闭门羹”。

“为什么只有个别人能参观,公众却看不了?”不少市民难免存此疑问。事实上,有些展馆不是不具备开放的条件,只是涉及运营管理的各项问题,因为处理起来相对棘手,索性便一关了之。长期关闭展馆,对于管理方来说或许省力省心,但不仅会扼杀公众的参观热情,还会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

作为向公众提供文化教育的机构,各类展馆有义务面向公众开放,同时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如何做好设施、展品的保养维护,如何保证游客的参观质量,如何合理配备人力物力……这些都需要科学谋划精心设计,还需要根据实践不断调整完善。即便目前暂时无法开放,展馆也应向公众做好公示解释。

各类展馆只有以公众需求为服务导向,推动智能化管理和可持续化发展,不断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提供更优质服务,才能承担起传播地方历史文化的责任,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普及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延安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