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七大领域新进展!2023年北京城市总规实施体检报告发布

发布时间:2024-12-25 08:56:44

12月23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体检报告公众读本(2023年度)》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发布。报告围绕首都功能、城市规模、空间布局、生态底线、城市治理、安全韧性、区域协同七个重点领域,总结首都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年度特点。

市级机关第二批集中搬迁完成

北京中央政务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北京市级机关第二批集中搬迁工作顺利完成,腾退空间承接利用工作稳步开展。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北京历史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北京中轴线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增至8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建筑竣工。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北京文化论坛“四平台”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圆满举办,重大活动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023年,中关村科技园研发人员首次突破百万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在16%以上。全年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12家。规范拆除各类护栏900公里。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下降

报告显示,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85.8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5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下降。建设用地供应约六成投放在城市副中心和平原多点地区。

城市更新路径不断完善,城市更新项目有序实施。本市推动《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落地实施,梳理形成50项政策改革创新任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42个试点项目已完工31个。市属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355个、完工183个。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1099部、完工822部,完工量创历史新高。

东六环入地改造隧道双线贯通

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实施核心区控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中心城区坚持减量提质和重大项目建设一体推进;城市副中心承载力和吸引力稳步增强,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隧道实现双线贯通。两轴地区加强规划实施统筹,《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实施。

绿化隔离地区持续推动减量增绿,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2021年—2035年)》印发实施。

本市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推进第一批19个示范村、52个提升村和12个示范片区创建工作。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9%

北京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9%。全市已建成各类公园1065个,成为“千园之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公园环公园达到109个,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40余个公园相继开放。密云水库蓄水量达35.8亿立方米以上,时隔三年再创历史新高。

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谋划首都西部生态屏障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十四五”第三批中国山水工程。实施永定河、潮白河等生态补水5.3亿立方米,永定河顺利完成全年全线有水的目标任务。

北京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工作,年度完成103个村、3万户农村居民“煤改电”工程。

全年共享单车骑行量超10亿人次

2023年,本市推进公交地铁融合发展,公交站到地铁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站点由上年的84%提高至86%。实施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完成251公里非机动车道整治。提升步行和骑行便利度,全年共享单车骑行量超过10亿人次。

通学公交运行线路增至273条,服务学校达106所。新开通勤、通医、通游等多样化公交和定制公交414条,累计达1036条。北京站开展站前及周边地区一体化提升,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加强高架落客平台交通组织及管理。

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2万套(间),连续两年共筹集青年公寓5000余套(间),优先面向近三年毕业的大学生开展专项配租。

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本市推动北京商务中心区、丽泽、王府井等国际消费体验区及亚奥、五棵松等城市消费中心开展持续治理,提升整体街区风貌,激发新的城市活力。通过公共空间功能分区、改善交通市政配套服务、规范城市家具设置、提升整体风貌品质,打造一批“有里有面”的背街小巷。

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学校35所,新增优质学位3.8万个。出台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率先发布婴幼儿托育机构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累计创建150家示范性托育机构。32个社区(村)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建成养老助餐点2022家,覆盖5350个城市社区、313万余人。

完成门头沟房山灾后重建规划

本市高效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妥善安置34.4万名受灾群众,759所受灾学校全部如期开学,1万余套受损农民住房完成修缮,167条受损道路完成修复。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完成门头沟、房山灾后重建规划。

城市韧性水平得到持续增强。印发全国首个韧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将韧性城市理念进一步嵌入首都规划之中。印发《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22年—2035年)》,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和运行。

平谷区创新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改造“平急两用”酒店14家、新型乡村社区26个。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建设房山区十渡应急保障中心、霞云岭乡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门头沟区水峪嘴村等安全应急小屋“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确保电不断、水不停、讯通畅。

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2万余家

京津冀三省市首次召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共同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和18个专题工作组。三省市共同推进《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2023年—2035年)》编制工作。

非首都功能疏解坚定有序,“新两翼”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面落实国家支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政策措施,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速,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2万余家。

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成效显著,协同水平持续提升。京张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高铁实现对京津冀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通勤定制快巴覆盖北三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区域。2023年京津冀三省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全部迈入“30+”,较2014年下降57%以上。永定河山峡段、北运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顺利完工。三省市联合绘制完成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累计成立15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组建22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三省市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地区协同联动进展突出。京津双城全面拓展合作广度深度。开通天津港至北京大红门及平谷等海铁联运班列。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厂通路全线通车,轨道交通平谷线加快建设。截至2023年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达9932家,引进重点产业项目152个。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陈雪柠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