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首展,“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7日将在斋宫展厅揭面纱。1万9千余件宫藏美玉中精选出的258件和田玉器,按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5个单元,讲述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现清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其中,28件展品堪称“国宝级”,约130件是首次公开展出。
中国人自古偏爱玉。展厅里,一件白玉辟邪的年代可以追溯至汉代,是故宫收藏最早的和田玉籽料器。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馆员、策展人黄英说,传说辟邪是一种能驱走邪秽的神兽,原型为产于西亚、北非等地的狮子。西汉时期,这种动物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国,并与传统翼兽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兽——辟邪。此件辟邪与陕西渭陵遗址出土的一件玉辟邪非常相似。
“绝大部分展品是清宫旧藏,最具代表性的一件是白玉盘龙钮‘大清受命之宝’ 。我们特意把它放在一进展厅的独立展柜里,方便观众欣赏。”黄英说,宝玺呈方形,盘龙钮,印面阳刻“大清受命之宝”,汉文篆书满文本字,各二行。这是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之首,据《交泰殿宝谱》所记为“以章皇序”,即表明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
《御题交泰殿宝谱序后》中记载,它是“传自太宗文皇帝时,自是而上四宝”之一,“均先代相承,传为世守者,不敢轻易”。所以在乾隆十三年诏改玺印中的满文本字为满文篆书时,该宝得以保持原貌。
一件件温润的玉器,像是古人写给现在的信。乾隆御题白玉采玉图山子和乾隆御题青玉采玉图插屏类似日记。前者正面采用浮雕技法,将采玉的情景生动定格:两名维吾尔族男子,头戴毡帽,脚穿高靴,腰间扎绳,长绳盘于腰后,正弯腰躬身,双手用力搬动玉石。背面阴刻楷书乾隆二十六年御题诗《于阗采玉》。后者背面也镌刻着乾隆二十四年御题诗《和阗玉》。黄英解释,随着乾隆平定准噶尔,打通了和田玉进入内地的绿色通道,大量优质和田玉料进入中原。因此从清中期开始,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中国掀起了一股玉器收藏热。这两件展品就生动记录了这段历史。
各种皇家审美,在玉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乾隆喜欢以玉仿制青铜器。一件乾隆御题青玉百兽纹豆,是周百兽豆的“双胞胎”。因为器盖及器身已经满饰浅浮雕百兽及猎人,喜好题字盖戳的乾隆最终选择在玉豆盖内镌刻御制诗《咏和阗绿玉百兽豆》。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月4日。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刘冕,邓伟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