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淀”大如“海”的海淀,正在构建“一带—两核—多点”蓝绿交织的湿地总体布局。1月9日,记者从海淀区园林绿化局获悉,该区公布首批5处区级湿地,并将发挥湿地景观游憩功能,提升湿地生态服务价值。
“海淀”之名,明末刘侗等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中就已有记载。“淀”指湖,海淀就是说此处淀大如海的意思。充沛的湿地资源滋润了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宫苑,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交相呼应,造就了海淀湿地独特的魅力,也成为海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海淀区致力于打通水脉、增加滨水绿廊等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截至2024年,翠湖、稻香湖、永丰、上庄、玉泉山、圆明园六大生态循环补水网络全部建成,海淀区41条河渠实现生态补水,有水河道总长度达到223.51公里,水面面积增至278公顷,“河复其流、渠渠联通”美景再现。
海淀区进入市级湿地名录的重点湿地共5处,分别为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颐和园湿地、玉渊潭公园湿地、紫竹院公园湿地和圆明园遗址公园湿地。其中,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海淀区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要构建“一带—两核—多点”蓝绿交织的湿地总体布局。其中,“一带”为以京密引水渠为轴自然形成的湿地带,“两核”为海淀区北部的“翠湖—稻香湖—上庄水库”湿地核和南部的“颐和园—圆明园”湿地核。“多点”指湿地资源聚集的河渠、库塘、城市公园等生态节点,形成“一带”和“两核”的补充和扩展。
此次入选海淀区区级湿地的5处分别是阜石路砂石坑湿地、两山公园湿地、北长河湿地、南沙河海淀段湿地、崔家窑水库湿地,总面积超过160公顷。
它们拥有良好充足的水源、丰富的生态基底及自然景观、积极长远的社会效益。区级湿地名录的公布,健全了海淀区湿地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将切实加强湿地的保护修复,展现海淀区湿地保护的阶段性成果,更为首都花园城市的建设增添了浓厚的生态底色。
接下来,海淀区将加强河湖生态恢复,优化湿地生态空间,发挥湿地景观游憩功能,提升湿地生态服务价值。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颖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