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聚焦五子联动看首都高质量发展”特稿,用数据晒出北京“五子”联动发展亮点成绩单。2024年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迸发新活力,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首位,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2024年前三季度,三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万亿元。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2024年,北京市统计局持续对“五子”建设进展情况开展跟踪监测。从总体看,“五子”联动助力首都经济发展质效齐升。从产业结构来看,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80%以上,其中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3个行业占三产的比重合计超过50%;工业中,电力、汽车、电子、医药行业占比近六成。同时,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过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超过万亿;2024年1至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6%,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0.5%。
“五子”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首位,自2019年以来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重达到16%以上。截至2024年末,全市拥有独角兽企业1115家,总估值5949亿美元,数量和估值保持全国第一;截至2024年11月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达9786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24年11月末,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65.8万件,同比增长1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01.1件,稳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5.9%。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2023年京津冀GDP合计超过1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2024年1至3季度三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万亿元。三地深入推进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2023年互相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286.9亿元,其中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比上年增长超1倍。三地联合绘制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2023年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近万家。“1小时通勤圈”持续构建,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截至2023年底,三地成立高校联盟20余个,6.4万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一卡通结”,河北养老机构收住京津户籍老人近5000人。
此外,扎实推进“两区”建设,以首善标准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率先实现外资企业设立“全程网办”,网上开办企业占比达95%以上,电子营业执照应用量1.9亿次,稳居全国首位。2024年1至11月全市新设外资企业1777家,同比增长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2024年北京口岸出入境人员1827万人次,办理出入境航班11万余架次,同比分别增长90%和76%。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赵语涵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