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在进行。北京日报客户端曾以《这类文物毁损严重,急需特别呵护》为题,报道一些低级别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的问题,记者调查发现,产权复杂、资金短缺、不文明行为等导致一些文物现状欠佳。
报道刊发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文物保护部门迅速采取修缮保护措施。市民反映,一些多年没有修缮保护进展的部分低级别文物如今获得重视,不仅开始动工修缮,还增设了文物保护标识牌,明确公示了管理责任人。近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专项基金,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对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特别是对低级别文物保护作出新规定。低级别文物保护如今愈发受到重视。
德寿寺
加装监控震慑不文明行为
始建于清代的德寿寺,是大兴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者此前探访时发现,寺院门口的红墙上布满圆形印记,格外显眼,红墙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坑洞破损。除此之外,寺院的墙上还有粉笔涂抹的印记。当时附近居民说,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就有几组人对着大门打网球,把寺院的红墙打得坑坑洼洼。此类不文明行为让人很痛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对德寿寺相关问题进行报道后,市文物局指导大兴区文旅局迅速完成对德寿寺院墙上网球撞击痕迹的清理,恢复文物风貌。在文物周边加装护栏、增设监控探头,增派人员加强巡查,并且发动文物保护志愿者参与管理工作,倡导附近居民文明健身。
记者近日回访时看到,德寿寺门口的红墙被修复一新,此前密密麻麻的网球印已经不见踪迹,门前的广场上还加装了监控探头。
在靠近德寿寺院门红墙、东西两侧牌坊的周围还加装了几道栏杆,旁边张贴着“严禁攀爬”“爱护文物及保护设施”“您已进入电子监控区域”等警示标语。在几块醒目的红色标识牌上,写着“严禁往古建筑、墙体、台基、石木构件上打网球、打篮球、踢足球”,并且附上了文物保护法中对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所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具体法规条款,从而起到警示震慑作用。
记者注意到,为了防止少年儿童在寺院墙上乱涂乱画,属地相关部门还专门设计了卡通宣传画,通过惟妙惟肖的卡通人物形象,劝阻小朋友,杜绝不文明行为。
此外记者发现,德寿寺前增设了公示牌,上面有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管理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方便公众监督举报。
莲园
应急支护坍塌古建
位于红岩胡同的莲园曾是一座清代私家园林,目前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记者此前探访时发现,莲园成了一个大杂院,里面住着几户居民,外人无法进入。要想一睹莲园的风貌,只能从旁边小区的公共走廊上俯瞰。通过观察,莲园东侧房屋大部分房顶已经坍塌,砖瓦、泥土和木条散落在地上,木质房梁裸露出来,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腐蚀比较严重。有些窗棂破损缺失,梁柱弯曲断裂,摇摇欲坠,房内房外一片狼藉,还堆积着一些板材、杂物,与一墙之隔的现代化写字楼银河SOHO景象迥异。
一位文物爱好者此前表示,大家就莲园的修缮保护问题持续呼吁了10多年,“如果再不进行修缮保护,也许很快就会彻底消逝。希望水池旁的文保碑不会变成莲园的墓碑。”
本端报道后,针对莲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文物局组织东城区文旅局和产权单位实地踏勘,对莲园中存在坍塌风险的古建房屋进行了应急抢修。记者了解到,此次应急抢修由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负责抢险方案编制及各项准备工作,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全程加强监督指导。2024年11月底,莲园的临时性应急支护工作完成。
记者近日回访时看到,莲园东侧的房屋增设了一圈挡板,各个方向都搭建了支架,屋顶也支起了厚厚的钢板材质房檐。
莲园完成应急支护,防止遭受日晒雨淋侵蚀。
有了这些支护措施,此前破败不堪的房屋处于相对封闭的保护之中,避免日晒雨淋的继续侵蚀。多位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前段时间陆续看到有工作人员进场施工,建起了这些支护设施,听说开春之后将会有进一步修缮。对此,属地文物保护部门表示,将督促产权单位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直接责任,对莲园中的杂物进行清理,同时组织好修缮方案报批和申请经费。待到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将立即启动莲园的全面修缮保护。
斋堂泥塔
3月份将启动全面修缮保护
门头沟区西斋堂村有一座清代古塔,因其主要由黄泥土、白石灰和碎石砌筑而成,故被称为斋堂泥塔。记者此前走访时发现,古塔周围全是杂草灌木,部分砖石垮塌,散落在周围。塔身还有多处开裂破损,有些原本在泥灰中的砖石暴露在外,开始松动,摇摇欲坠,周围的裂缝有逐渐加深之势。
记者了解到,该古塔是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但由于地处野外,受重视程度不足,有关部门一直没有竖起文物保护标识牌。此外,属地相关部门坦言,因为资金有限,若要对古塔进行整体修缮保护,需要逐级上报,争取市级层面的支持。
本端报道后,针对西斋堂村古塔存在的问题,市文物局指导门头沟区文旅局迅速采取措施,对塔身裂缝进行封堵和抢险加固,规范设立文物保护标识,清理杂草灌木,平整台面土地。此外,门头沟区文旅局、斋堂镇政府组织力量加强巡查,同步编制对文物的全面修缮保护方案。
工作人员现场勘察制定古塔修缮保护设计方案。
记者近日回访时看到,古塔周围的杂草灌木已被清理干净,旁边新增了一块门头沟区文旅局设立的标识牌,上面清晰地写明该古塔是“门头沟区不可移动文物”,并且详细介绍了古塔的形制样式。
不远处还增设了另一块标识牌,上面写着“保护文物 人人有责”的宣传语。
门头沟区文旅局表示,古塔的全面修缮保护方案已基本完成,将针对塔身、台明及周边台基进行修缮。修缮的内容是铲除空鼓开裂水泥抹灰层,补配毛石塔身及台明使用掺灰泥串缝,台明前3米范围内做毛石铺装并增加可移动防腐木围挡。因当前正值冬季不宜施工,工作人员拟于3月份进场施工,预计今年6月底前完工。
相关链接
一处一策 制定低级别文物保护方案
当前正处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北京市文物局表示,将指导各区文物保护部门系统梳理全市保存状况较差的不可移动文物情况,建立市区两级台账。结合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市文物局将督促各区政府于2025年底前完成低级别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会同各区政府加强文物管理使用单位安全培训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为了强化业务指导和资金保障,市文物局指导各区制定低级别文物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完善一处一策,按照风险程度编制修缮保护和环境提升计划,逐年落实文物保护资金。对于短期内不具备整体修缮条件的,指导相关单位及时做好抢险加固,改善文物周边环境,加强日常检查巡查,畅通消防通道,配备消防设备,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文物本体安全。
市文物局还表示,在低级别文物保护方面,将加强央、市、区三级协调联动,及时组织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将保存状况较差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全市季度文物安全会商会,予以重点研究部署,持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
记者手记
保护低级别文物成共识
北京日报客户端在此前的报道中,还采访了文物保护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詹长法,呼吁相关部门把低级别文物在内的各种文物家底梳理清楚,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参与文物保护,引导人们关注历史,弘扬传统文化,深入感受每一处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
这一建议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还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专项基金,将为低级别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合理利用提供资金支持与资源保障,同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成为低级别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此外,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于2024年11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特别是对低级别文物保护作出新规定,将不可移动文物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该法律规定“在文物普查、专项调查或者其他相关工作中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及时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登记公布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明确了“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明确管理责任人”。
低级别文物保护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延安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