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人参米”,香喷喷的记忆|时光碎片?

发布时间:2025-02-12 15:41:09

文图/ 张 茧

童年的记忆里,总有那么一抹香甜在街头巷尾弥漫,那是“人参米”独特的味道。

在我的家乡永州道县,人们把爆米花叫做“人参米”。上世纪八十年代,物资并不充裕,零食的种类也极为有限,如今最常见的爆米花,被赋予了这么“贵气”的名字,足以见得它在大家心中的珍贵程度,就如同人参一般,是难得的美味。

每当听到街角传来“砰”的一声巨响,孩子们便会像听到集结号的士兵,瞬间从各个角落飞奔而出,朝着声音跑去。没错,那是打“人参米”的师傅来了。

我们一群小孩子眼巴巴地围在师傅身边。师傅先是把大米倒进黑乎乎、圆滚滚的爆米花机里,再添一小勺糖精。

“多放点糖咯!”小孩子央求。

“够了,贵着呢!”师傅不给一点情面。在过去,糖精可是好东西。

师傅盖紧后便架上小火炉,开始慢悠悠地转动,燃烧的柴火跳跃着温暖的火苗。师傅笑眯眯地摇着转炉,一边时不时地看看压力表,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我们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盯着,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要爆了!”师傅一声提醒,孩子们赶紧捂住耳朵,躲得远远的,却又忍不住探出头来看。随着一声巨响,白色的烟雾腾空而起,香甜的气息瞬间弥漫开来。

刚出炉的“人参米”,热气腾腾,洁白如雪,饱满圆润,抓一把放进嘴里,酥脆中带着淡淡的甜味,那美妙的滋味,是整个童年最难忘的味道记忆。

我记得,以前打“人参米”是需要自己带米和柴火的,然后给师傅一点加工费。那时候,大米是定量供应,家家户户都是算着口粮过日子,很少有多余的大米来做零食。因此,偶尔碰到家里大人心情愉快,才会从米缸里舀出一小杯米,再递上一张毛票,小孩子便如中奖一般,拿起平时积攒的柴火棍子,欢天喜地狂奔而去。那背影,往往引得别的孩子羡慕不已。

可惜这种幸运机会不多,所以,我大多时候都是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围在爆米花机旁边看着热闹,那些散落在外面的“人参米”,会被我们争先恐后地捡起来吃掉,嘴里甜甜的余味要留上好久。那时,只有山里才种一点苞谷,所以玉米要比大米稀少金贵,难得碰到一回,爆出来的玉米花,更是香气扑鼻,粒大味美,嚼起来嘎嘣响。

离开家乡几十年,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街头打“人参米”的老手艺人也越来越难看到身影了。虽说超市里的零食琳琅满目,但我却再也找不到当年吃“人参米”时的那种快乐和满足,那些自带大米、柴火排队打“人参米”的日子,留在了记忆深处最温暖的角落。

前几年,偶然在长沙靖港古镇看到一个打“人参米”的,师傅在街角空地起灶,还是同样黑乎乎葫芦样的铁罐子,旁边放着同样的长麻袋和简单工具。只是他的周围,不再有从前那样排着长队的热闹风景。只有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陪伴下,好奇地打量着这一切,一边听妈妈讲着上一辈的故事。我停下脚步,当久违的“砰”然巨响后,熟悉的米香味,又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味蕾。

我和小女孩各自都买了一袋“人参米”。看着远去的小女孩蹦蹦跳跳的身影,我不知道这袋朴素的“人参米”,是不是也能带给她像我们从前那样简单的幸福和快乐?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