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托位增至3.2万个,建成316个基层专病特色科室,线上预约就诊率达92.2%……
2月12日,北京市卫健委召开媒体会,亮出2024年首都卫生健康“成绩单”。去年,本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市民就医体验不断改善。
线上预约就诊率达92.2%
去年,本市共落实32项支持医药创新政策,全面推广首批8类慢性病长处方病种及用药清单。统一预约挂号平台覆盖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线上预约就诊率达92.2%,开展“用户体验官”活动、打击电子黄牛专项行动,持续优化“京通”健康服务模块功能,群众就医满意度显著提升。
本市医学策源创新和助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卓有成效,荣获医药卫生领域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获“四大慢病”专项支持83项。外资医药企业在京临床试验启动用时22.1周、较上年缩短7.3周。
多个新院区相继开诊
本市积极推进医疗卫生资源疏解。去年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口腔医院新址、积水潭医院回龙观二期等4个项目开诊,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等地区新增床位2900余张,卫生职业学院、首儿所通州院区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市疾控中心迁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持续优化,为特大型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空间规划和优化调整探索了路径。
国际医疗服务进一步优化,本市发布英文版外籍人士在京就医指南,开设114预约挂号平台英文版,8家医院可提供全流程英文挂号服务,开通出生医学证明线上申领中英双语服务,支持106家助产机构为外籍和港澳台人士线上签发出生医学证明,167家医疗卫生机构可提供外卡支付服务。
京津冀共建115个医联体
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廊坊院区正式开诊,雄安宣武医院累计门诊量达20万余人次。与保定、承德、唐山签署新一轮《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持续组织在京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与雄安新区、张家口、廊坊北三县等重点区域开展支持合作。支持河北建设7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京津冀三地共建115个医联体,推出49项京津冀互认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三地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914家。成立京津冀医养结合联盟,覆盖542家单位。
同时,对口支援和国际合作再上新台阶,新增3个京蒙协作重点专科,推进支援凉山州重大传染病防治攻坚。高标准实施医疗卫生援外工作,本市捐建的几内亚中几友好医院心脑血管一体化诊疗中心揭牌,派出的第2批援瓦努阿图医疗队全体9名队员被瓦国总统授予“国家勋章”。
299家医院统一放号时间
本市推进预约挂号“五统一”,299家医院统一放号时间,291家医院统一放号周期;持续优化升级全市预约挂号平台服务功能,平台覆盖近300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181家医疗机构实现医疗影像线上共享查询,172家医疗机构实现平台在线查询检查检验报告,基本实现开展检查检验服务的医疗机构全覆盖,14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应用,实现181项检验项目、300项检查结果互认;以儿童医院为试点,打造全流程改善就医服务的示范标杆。
本市积极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全市互联网医院达到92家,292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34家医院入驻全市统一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全年互联网诊疗量达167.5万人次,同比增长54.7%,北京肿瘤医院、首儿所等互联网诊疗量占比超过10%,成为线下诊疗的重要补充。
245家医院开展周末手术
去年,患者就医体验持续得到改善。245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周末手术,229家医院在重点科室候诊区域应用电子叫号系统,164家二级以上医院设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116家医院建立“一站式”入出院服务中心,126家医院试行全院床位集中统一管理,130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延时和缺药登记服务,延时服务1422万人次、缺药登记服务17.9万人次。
同时,本市扎实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工作,朝阳区等3个区建成9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持续加强基层预约转诊,市属医院向基层预约转诊平台投放全量号源,二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上下转诊量同比分别增长16.4%和133.2%。儿科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紧密型儿科医联体覆盖41家医疗机构,73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已全部开设儿科门诊,3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占比超过96.7%。
建成316个基层专病特色科室
去年,全市年度基层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评价全国第一,密云区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取得明显进展。新建、改造94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配置各类设施设备3万余件/套,1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CT设备。
慢性病“长处方”同比增长10.0%。建立首批10个家庭医生签约创新实训基地,持续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签约率达45%,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
18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316个基层专病特色科室,病种增至13种,50%以上村卫生室实现全面一体化管理。本市还建设了86个“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组织51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远郊区156家乡镇卫生院,下沉200名中医博士生、20余名退休医学专家到乡镇卫生院提供服务;滚动建设300个社区中医药特色诊区和50个中医药健康文化体验馆。
普惠托位增至3.2万个
本市推动托育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去年,全市托位总数达6.7万个,普惠托位增至3.2万个。加强母婴健康服务,深入实施区域母婴安全筑基行动;建成母婴友好医院20家,儿童健康友好社区达164家;为百万名儿童开展疾病筛查,确定儿童五类疾病诊断评估机构16家,建立与各区对口转诊关系;将妇女“两癌”筛查覆盖面扩大至常住人口。完善老年健康服务,转型建设8家安宁疗护中心、11家老年护理中心,实现区级“两个中心”全覆盖。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去年,本市常住孕产妇死亡率为0.69/10万、婴儿死亡率为1.3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孕产妇死亡率达历史最好水平。居民健康素养达到44.6%,居全国之首。
同时,本市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建立“北京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建设99家学校营养健康食堂、41家社会健康食堂、59家健康餐厅。扎实推进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重点职业病监测和放射卫生监测覆盖率均达到100%。
疾病防控能力稳步提升
去年,本市建成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域的呼吸道多病原监测网络,实现24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全人群、全区域、长跨度”监测。发挥北京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中心作用,有效应对重点传染病周期性波动。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围绕预防、发现、管理、急救、治疗、康复六个环节,持续加强全市16个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为30万老人提供脑健康体检。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质量提升专项行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7%以上。
卫健系统去年全年累计参与896起紧急医学救援处置,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持续完善院前医疗急救布局,优化调整7处急救工作站,全市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保持在99%以上。推进社会急救能力建设,组织开展3万余人次社会急救培训。
本市多措并举保证采供血平衡,新增12个固定采血点,实现本市军地无偿献血信息互联互通,保证献血者用血费用跨省异地减免。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孙乐琪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