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他收集10万多张历史影像制成视频短片,助力中轴线成功申遗

发布时间:2025-02-20 14:33:42

他将30余年收集到的10万多张中轴线珍贵历史影像,浓缩制成16分40秒的视频短片。这部讲述中轴线前世今生的历史短片,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的遗产考察专家足足看了三遍仍意犹未尽。

他是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李欣。一位生长在中轴线遗产区,不断用影像记录、研究中轴线,并助力中轴线申遗的“老北京”。

李欣出生在天安门东侧南池子胡同,北海、景山、故宫、太庙……这些地儿,他打小儿就熟悉,对于北京历史文化的热爱也从小就深深刻在骨子里。

上世纪90年代初,被工作单位北京电视台派往日本出差过程中,他无意间在日本的书店里发现了一些黑白老照片。仔细辨别,李欣惊讶地发现:“照片上拍的是北京啊!我们的老照片怎么会在国外出现?”一张张老照片激起了他的好奇心,“这是我从小成长生活的城市,可那些照片对我来说为什么会感到陌生?就算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但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历史才是现在生活的出处。”

回到北京,李欣开始拍摄中轴线上的钟鼓楼、景山、正阳门,并创办《这里是北京》栏目,尝试用影像记录下中轴线乃至北京城的历史瞬间和人文故事。首期节目,他便将永定门复建的全过程呈现在观众眼前;随后,节目又记录下“中国申遗第一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生前最后一次畅谈中轴线的珍贵影像。在《这里是北京》栏目的17年时间里,李欣带领团队拍摄记录了北京中轴线上所有遗产区的重要内容,拍摄影像资料不计其数,节目播出总时长超过2000分钟。从抢险、保养维护,到活化利用,他用镜头记录了中轴线上文物建筑得到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周边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的全过程。

拍摄过程中,一个疑问在李欣的脑海中萦绕。自己镜头中的古迹,过去是什么样子的?“我一边拍钟鼓楼一边琢磨,按照记载,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代,但曾经屡次毁于大火,又多次修复。复建前的钟鼓楼,到底什么样?”带着疑问,他自掏腰包前往世界各地,收集遗落在外的老北京历史资料和影像图片。

收集的过程,坎坷而艰难,有时甚至上当受骗。一次,他偶然在法国的地摊上,看到半本残缺的老画报,其中第一页上印有1860年外国人手绘的“京城全图”。见李欣拿着塑封的残缺画报翻来覆去爱不释手,摊主当场“承诺”:残缺的老画报非常珍贵,里面印刷的全是中国的“老东西”。看不懂法文的李欣喜滋滋将半本画报购买回国,小心翼翼拆开塑封仔细研究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吃亏在自己不懂法文,画报里其实只有‘京城全图’这一页内容与北京相关。”

李欣发现,自己收集到的老照片里,有很多是与中轴线相关的。“为何不用自己收集和拍摄的10万多张中轴线珍贵历史影像,制作一部传播中轴线文化的短片呢?”

经过十余次反复修改,短片从9分钟延长至10分、12分,最终扩至16分40秒。李欣将中轴线上所有的影像要素浓缩至《中轴线影像志》这部短片中,让那些对中轴线并不十分了解的观众也可以直观快速地了解中轴线的历史文化。

2023年8月,李欣受邀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专家组织的北京中轴线“申遗”利益相关者座谈会。作为最后一个发言的市民,李欣在会场中激动地举起了自己几十年来收集的中轴线老照片和老地图,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收藏故事,向专家讲述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座谈会结束后,兴致盎然的专家索性跟着李欣来到了他的工作室参观。桌上摆着几十年来收集到的老照片和图册,墙上挂着老北京的巨幅地图,在小小的工作室内,李欣滔滔不绝向遗产考察专家张建文先生展示和讲解北京中轴线与老城的关系。很快,工作室内循环播放的短片《中轴线影像志》吸引了专家的注意。专家坐在大屏幕前,津津有味将这部讲述中轴线历史的片子从头看到尾。

“专家坐在那儿一言不发地看,我心里就一直打鼓。我纳闷儿,这片子是中文的啊,足足十几分钟,连英文字幕都没有,外国专家能看懂吗?”短片播完,李欣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

专家的一句话,让李欣终于松了口气。意犹未尽的专家询问李欣:“能再放一遍吗?”

随后,张建文表示:“是这些影像让我理解了北京中轴线和城市的关系,这些影像提供了中轴线更加真切的视觉体验。”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李欣感慨万千。

那一刻,在喜悦之余,李欣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要把这几十年来收集到的中轴线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制作成全面的、有逻辑的资源库,便于后人继续用影像挖掘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张楠,刘平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