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千园之城提靓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2025-02-26 13:41:31

去公园里晒晒太阳吹吹风,尽情享受自然之美,是很多人忙碌生活中的一桩美事。北京的公园已经有整整1100个,这意味着哪怕您每天逛一个公园,也要三年多才能逛个遍。

一座国际化都市,土地寸土寸金,究竟是如何解锁了“公园自由”?窥一斑而知全豹,在京城北部的回天地区,正在建设中的奥北森林公园里或许藏着答案。

超大社区有了“中央公园”

这些天,回天地区公园绿地管理中心的主任赵晓红几乎天天往奥北跑,忙着跟设计师对方案、跟施工方催进度。眼下,奥北森林公园的十座“园中园”大多已亮相,今年还有几个要开园。

“奥北的面积顶得上两个奥森公园,还没建完,就成了回天的中央公园。”赵晓红介绍,这个春节假期,入园游客超过20万人次,“哪怕放在全北京的郊野公园里,也是名列前茅的。”

而就在五年前,京城园林版图上甚至还没有“奥北”两字。

说起回天地区,北京市民可太熟悉了。上世纪末,回龙观、天通苑在北五环外拔地而起,成为亚洲最大社区,常住人口近百万,光是地铁站就有好几个。

风光了好些年,渐渐地,大家发现:超大社区的基础设施存在很多短板,缺园少绿就是其中之一。“年轻人遛娃,得奔七八公里外的奥森;老年人锻炼,只能凑合着去附近的野林地。”赵晓红记忆犹新。

这样的难题,在首都的城乡结合部非常普遍。按规划,五六环路附近本该建成林木葱郁的绿化隔离带,可很多小厂子、出租大院早就落地生根。它们如同钉子一般楔进城市,割裂了森林、河流和道路,让分散的生态空间很难发挥出效益。而想拔掉它们,谈何容易!

“腾”出土地连接园中园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为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年年春天在京参加首都义务植树,亲自擘画美丽中国的新画卷。

首都城乡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留白增绿”超9000公顷,市民耳熟能详的温榆河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红门生态公园等,都陆续“腾”出。

奥北地区也陆续新建了霍营、贺新、东小口等公园。2020年,一个更宏伟的绿化蓝图被正式提出:整合、连通已有的绿地,建设奥北森林公园。它的面积超14平方公里,其中绿地面积11.44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颐和园。

北林地景设计院副院长孔宪琨全程参与了规划设计,尽管已亲手设计了很多知名公园,他仍将奥北视作宝贝:“北京的土地太宝贵了!能拿出这么大的空间建公园,是首都的远见和魄力。”

奥北森林公园该是什么模样?大家起初心里没底。赵晓红、孔宪琨和同事一次次跑现场,勘察地形地貌,拉住户聊天,还发了上千份问卷。最终,一份“大林小园,精野结合”的设计方案逐渐清晰。

大林,也就是保留大尺度森林;小园,就是营建改造十座“园中园”;“精野结合”则是在游览区精心打理,在留野区粗放管理。这十座园子各有特色,如东小口森林公园有马拉松跑道,霍营公园的特色是湖景花园,奥北一期着眼社区活动,二期以森林运动为特点,贺新公园的彩叶最为人称道,半塔公园主打“古楸之美”。

公园城市融合共生

如此广阔的公园,处处可见巧思。孔宪琨的手机里存着上百张奥北的美图:粉黛乱子草如粉雾浮动,马鞭草、鼠尾草盛开成蓝色海洋,公园的制高点回天台如同一个会客厅,自行车道悬空穿过公园……

奥北森林公园与城市的交界处,总共建设了10处“活力边界”,奥北一期的东门是其中一处。这处“活力边界”和天通苑学校一街之隔,添置了不少座椅和棋桌。一下课,孩子们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进公园的园艺驿站或书法课堂,还能踩在赤脚体验径上感受自然。

中央公园属于居民,也同样属于鸟兽、花草和昆虫。奥北森林公园有四个“自然核”,总面积120公顷,这些区域远离游览区,是野生动植物的理想藏身之地。从规划层面来讲,回天中央公园也是本市北部生态绿楔的重要节点。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规划了九条绿楔,奥北森林公园恰好地处北中轴绿楔。这条巨大的楔形绿地从蟒山直插入中心城,把山野清风送进繁华都市。

今年,十座“园中园”中的奥北三期、半塔公园、东小口森林公园将完成新建改建,正式开园。

新进展

亮马河成为世界级滨水会客厅

本报记者 朱松梅

京城并没有穿城而过的大河,却拥有亮马河这一世界级的滨水会客厅。万物复苏,春水初生,不妨去河边走一走。

这并不是一条大河,滨水空间却宽阔而富有层次。河边,有钓鱼大爷享受悠闲的生活;河面,游船悠然驶过,穿越一座又一座桥梁;岸上,西装革履的职场人士匆匆走过。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世界级大都市的生活画卷。

首都的滨水会客厅,为什么偏偏是亮马河?

若论体量,10公里长的亮马河其实很难与法国塞纳河、英国泰晤士河相媲美。事实确乎如此,它曾是一条很平凡的河流,在北京也算不上出挑。

转折在2019年。属地朝阳区探索“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的尝试,邀国际顶尖设计师参与,花几年时间治理。此后,80万平方米的风情水岸亮相,24座跨河桥修葺一新,18公里滨水步道贯通,还开通了6公里的水上航线。

如今,将亮马河比作国际会客厅再恰当不过了。河边的五星级酒店、米其林和黑珍珠餐厅星罗棋布,从春到冬活动不断档,光是大型活动就包括茶香文化节、国际时装秀、国际艺术季等。

河畔会客厅,彰显开放包容的大国气质。亮马河不仅能垂钓,还能玩桨板、皮划艇等时尚运动,乘游船荡漾在水中央,桥上的人、岸边的人、船上的人总会情不自禁打个招呼。

故事还在继续。2025年,坚持大片区更新和大尺度开放,“两河一带”世界级滨水经济区将加速建设,首都也将拥有更优美、更具活力的滨水空间。

见证者

生态环保“管家”接诉即办

本报记者 骆倩雯

“把市民的来电当作‘家电’,把市民反映的事儿当作‘家事儿’,这是我们每个‘管家’的职责。”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利,是本市的市级生态环保“管家”,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市民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诉求。

这些诉求,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了接诉即办全链条精细化的管理机制,从受理市民诉求到转办、督办,最后反馈解决情况,市民提出的诉求在每一个办理环节,都有专人盯守。

去年,一家连锁餐饮企业的负责人刘先生来电求助,他想在朝阳区的一个商业区开家餐馆,因为此前一家分店发生过被周边居民投诉油烟机噪声扰民的问题,他希望在开办新店前,生态环境部门可以提前介入,帮助他们提前做好餐馆的环保相关工作。

徐利马上跟朝阳区生态环境局的“管家”进行了沟通联系,朝阳区生态环境局的“管家”多次到餐馆所在地现场查看情况,结合餐馆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对油烟净化设备和降噪设备的安装等问题给出具体建议,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做出指导。目前该餐馆已经顺利营业一段时间,没有一起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诉。

全市500余名生态环保“管家”,用接诉即办这根“绣花针”穿起民生“万条线”,努力让老百姓家门口、窗户边儿的“小环境”越来越好。

一天骑出7公斤碳减排量

本报记者 孙宏阳

身着骑行服,戴上头盔、骑行眼镜和手套,50岁的李绪忠矫健地跨上一辆山地车,如往常一样,开启清晨通勤之旅。

从南苑机场附近的家出发,沿着南苑路骑行至南四环大红门桥,再顺着四环路骑至大郊亭桥,经广渠路快速路辅路,穿过东五环、通州城区,到达上班地点。

“40公里路,骑行一个半小时,跟我换乘地铁、公交时间差不多,还达到了健身、放松的目的。”李绪忠自豪地说。这些年,北京慢行系统不断优化,非机动车道拓宽,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春夏之际鸟鸣花香,蓝天常驻、空气质量越来越好,沿途感受城市烟火气,都成为李绪忠热爱骑行的理由。

除了上下班骑车,休息时间,李绪忠也会跟三五好友骑行打卡北京各大景点,门头沟妙峰山、戒台寺,延庆“百里画廊”,大兴南海子公园,平谷金海湖……都留下了他骑行的轨迹。

“骑车出游不堵车,在京郊醉人美景中骑行,仿佛变成了一只自由的小鸟。”更让李绪忠觉得有意义的,是作为一位普通市民对于绿色低碳出行作出的贡献。

通过参与“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活动,他最多时一天就能获得7公斤碳减排量,而需要1020公斤碳减排量兑换一张的一卡通50元充值卡,他已经成功兑换了许多次。“自行车已经不仅仅是我的交通工具,更是我的生活伙伴,早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李绪忠感慨地说。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