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北京要闻

“汉字前身”亮相中国美术馆

发布时间:2025-03-12 14:27:39

来自黄河之滨的丝路艺术珍品走进中国美术最高殿堂。昨日,由中国美术馆、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开幕,免费向公众开放。

此次展览延续“墨韵文脉”系列展览主旨,汇聚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及中国美术馆藏品240余件(套),涉及彩陶、简牍、帛书、画像砖、花砖、陶俑、木俑、写经、彩塑、临摹壁画等多个类别。展览分为“书刻同辉”“绘塑同光”两个部分,溯源中华艺术的文化根脉,彰显丝路精神的壮美气象。多件文物与艺术珍品,包括刻“フ”宽带纹彩陶钵、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仪礼》简、相利善弊剑册、元致子方书、“白马作”毛笔、彩绘六博俑、《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第四之三》、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潘絜兹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等悉数亮相。

“书刻同辉”展览部分以汉字与书法的源流与演进为线索,通过史前陶器、青铜铭文、汉简帛书、隋唐写经等与“书写”相关的展品,诉说汉字书写从萌芽到成熟的转变、从实用到审美的转向。距今4000多年的“フ”宽带纹彩陶钵,是此次展览中历史最悠久的展品,陶钵口上刻下的“フ”符号可能是汉字的前身,为研究中国古文字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位于展览入口处“C位”的15块刻石,选自明代肃王本《淳化阁帖》刻石,全套共142块,是现存时代最早、质量最好、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帖》刻石。这套展品宛如一座碑林,将张芝的龙蛇飞动、索靖的银钩虿尾、王羲之的中和遒逸、王献之的豪迈纵横,串联成刀锋、笔锋交融的中国书法名家图谱。

展览中还有不少书写工具。“白马作”毛笔作为汉代毛笔的代表作,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精良的汉笔。这支“国宝级”毛笔长度约为汉代一尺的长度,刻在笔杆上的“白马作”三个字表明制作工匠的名字,反映当时刻勒工名的制度,削尖的笔杆顶端反映当时人们把毛笔横插在发冠上的“簪带”习俗。

“绘塑同光”展览部分主要陈列画像砖、陶俑、木俑、彩塑、临摹壁画等与绘画、雕塑相关的展品。马家窑彩陶的纹饰,律动着原始美学的生命力,是先民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和想象;秦木板地图的点线,勾勒出山川的标记,蕴含着先民对家国天下的认知与守望:汉代木俑的古拙造型舞动着鲜活的张力,凝结着质朴的诗意;河西魏晋画像砖以简笔描绘,定格着市井的烟火与生活的温度……

展览还精选多幅吴作人、靳尚谊、常沙娜等前辈大师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体现敦煌艺术的现代转化与千年文脉的薪火相传。

该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三层、五层展厅举行。其中,“绘塑同光”部分呈现在三层13—17号厅,持续至6月3日;“书刻同辉”部分呈现在五层19—21号厅,持续至8月17日(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